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房地产开发涉及面广,开发过程中在任何一个环节上稍有差错,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在有关开发合同签订后,对方当事人若有违约行为,则更会造成难以估价的损失。因此,在房地产开发中如何运用法律武器防范对方的违约行为显得尤为重要。从法律的角度而论,违约行为按其是否发生在合同履行期间,可分为实际违约和预期违约。实际违约是现实的、客观存在的不履行或不按合同的约定履行合同义务;而预期违约表现为将来不履行合同义务,是一种现实危险,它可能转化为实际违约,也可能因违约方撤回违约的行为或意思表示而消失。对于实际违约,因违约…  相似文献   

2.
预期违约制度是我国<合同法>中的重要制度.它是为了解决合同生效后至履行前合同履行上的风险而建立的一项法律制度.我国<合同法>虽然对预期违约制度作出了规定,但它和英美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相比,却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不足,随着<合同法>实施的十多年来,这些问题也日益突出,亟待立法完善,从而最大限度发挥预期违约制度的功能,以维护交易秩序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企业技术开发》2015,(7):113-116
在我国《合同法》上,既规定了预期违约也规定了不安抗辩权,这种并存的立法例在其他国家很少见,这种立法例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旨在通过对这两种制度渊源、法理基础的比较,并在细分预期违约的基础上,归纳出两者的不同。并认为在对保有两制度并存的《合同法》进行解释时,应赋予预期履行不能的预期违约和不安抗辩权以相同的救济方式,以保持法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英美法的预期违约与大陆法的不安抗辩制度同为保护合同期待权而构建的法律制度,而我国合同法对这两种制度进行了融合。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却出现了很多矛盾,并且难以操作,立法者所期望的两种制度融合的优越性并未体现出来。笔者认为,两种制度选其一即可,相比较而言,英美法的预期违约制度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经营者》2000,(1):58-58
<正> 主持人:1999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法律界称之为"新合同法")首次从法律上规定了预期违约制度。这一被称为立法重大突破的制度会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呢?又会给经营者提供哪些保护措施呢?今天,请你们几位律师到"经营俱乐部"来,是想听听你们各自的见解。倪跃昆律师:预期违约,顾名思义,就是实际违约的反义词。在我国以前的立法中,只对已经发生的违约行为(即实际违约)追究违约责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发现,还有很多合同在没有到  相似文献   

6.
预期财务困境成本在债务违约预测模型中的信息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预期财务困境成本、财务政策与违约概率之关系进行理论分析,模型显示,预期财务困境成本愈高,债务违约概率愈小。在此基础上,作者选择2002~2004年间首次出现债务违约的97家A股上市公司为违约样本,并予以配对,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考察预期财务困境成本与违约概率之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预期财务困境成本在债务违约预测模型中既具有相对信息含量,也具有增量信息含量,即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预期财务困境成本的代理变量能够显著降低模型的误判率。  相似文献   

7.
预期违约是合同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合同违约类型,在国外合同立法中被普遍承认。随着我国合同立法的日趋完善,对预期违约理论进行研究,并在立法中得以确立,对完善国内合同立法与国际立法的对接,进一步加强合同管理,将是十分必要的。 一、预期违约的提出  相似文献   

8.
预期违约亦称先期违约,是英美法上的独创制度。它是指在合同依法成立后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向对方明确表示将不履行合同义务或以其自身行为表明将不履行合同的行为。它是为了避免合同履行中的风险、解决合同生效后至履行前发生在合同履行上的危险而建立的一项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9.
张原 《活力》2010,(8):237-237
《合同法》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最基本的法律准则,《合同法》上所规定的合同责任主要包括实际违约责任、预期违约责任、加害给付责任、合同无效责任、缔约过失责任、后契约责任。《合同法》第七章对此作了详尽的规定。从广义上讲违约责任制度应当包括实际违约、预期违约和加害给付三种责任形式,但在司法实践中运用的是狭义上的合同责任,仅指实际违约责任.即合同当事人因违反合同义务所应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预期损失赔偿和强制履约是最常用的两种违约赔偿方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分析了理想情况下预期损失赔偿和强制履约在违约和签约方面的效率问题。我们发现,在违约方面两者都是有效率的;相反地,在签约方面,两者都是无效率的,但是预期损失赔偿优于强制履约。我们还给出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所需的条件,指出了它们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不安抗辩权与预期违约二者不可替代,我国《合同法》有必要将两种制度同时予以采纳。本文通过对我国《合同法》第68条和第69条的分析考量,认为我国规定的不安抗辩权仅是指第68条,而第69条规定的合同解除权利乃是借鉴了英美法系的默示预期违约规则,属于预期违约制度的范畴。  相似文献   

12.
一、贷款失败是否可以解除合同 合同解除权包括约定解除权和法定解除权。如果合同中约定“贷款出现问题时买方有权解除合同”,则该约定有效,买方可依约解除合同。但目前鲜见合同中能有如此约定。《合同法》第九十四条规定的法定解除权,列举了如下情形:不可抗力、预期违约、迟延履行、严重违约、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相似文献   

13.
马涛 《集团经济研究》2006,(10):197-198
一、先期毁约的概念和特征 先期毁约亦可称预期毁约,一般也称预期违约或先期违约,是指当事人一方在合同规定的履行期限到来之前,明确表示或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所构成的一种违约行为.先期毁约是一种违约行为,是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之前,义务人完全拒绝履行合同的行为,是对合同义务的提前毁弃.  相似文献   

14.
对于日常交易中碰到的合同问题,是单纯从法律意义考虑合同的履行还是在法律基础上再通过其他理论来调整合同的真正的社会效用,这就是现在越来越受关注的效率违约问题。效率违约就是指违约方从违约中获得的利益大于他向非违约方作出履行的期待利益。本文试从效率违约的含义及其产生的理论依据出发,对效率违约的合理性及是否可以在中国合同法中对其进行借鉴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合同违约具有多种形态,不同类型的违约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所采取的救济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本主要对合同违约行为的种类、违约救济的有关法律规定、违约救济的方式以及对违约救济方式的选择等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以便更确切地理解违约行为及其形态,了解有关违约责任与违约救济的法律规定,准确地适用法律,选择合理的、恰当的救济方式,采取有效的救济措施,以期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张英 《会计之友》2012,(3):16-19
违约可得利益的认定需要依靠司法会计技术手段。司法会计在计算违约可得利益时,不仅应当遵循经济规律,还应当遵循法律规则。具体而言,司法会计在确认违约可得利益时需要遵循意思自治、合法性和合理性原则;违约可得利益主要表现为非违约当事人遭受的利润损失、孳息损失、其他收益损失和费用支出等形式;计算违约可得利益的方法主要有约定法、限额法、类比法和估算法等。  相似文献   

17.
在政府隐性担保的影响下,我国债券市场上部分国有企业信用债券存在信用评级与违约率倒挂的现象,形成较大的信用风险。打破国有企业债券的政府隐性担保预期,需要政府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对违约国有企业进行救助,并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相关配套措施。本文以华晨汽车集团债券违约为例,从政府隐性担保角度,对目前我国债券评级市场上存在的国有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失效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债券违约的省内传染效应、信用评级的动态调整以及债务违约后的政府救助。研究发现,由于政府的隐性担保,华晨汽车集团债务结构失衡,同时伴随汽车行业景气度下滑、自有品牌盈利能力不足等问题,从而陷入流动性危机并发生债务违约。华晨汽车集团的债务违约带来了辽宁省内其他国有企业债券融资成本的上升。在信用评级方面,发行人付费模式可能带来信用评级中枢的全面上移,投资人付费模式相对有效,但也存在信息获取不足等问题。本文发现政府应当持续推进对债务违约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救助,坚定打破国有企业债券的政府隐性担保预期。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违约风险的角度考察了影响供应商融资的主要因素,通过对2003-2009年251家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决定企业信用水平的财务因素对供应商融资(应付账款比例、预付账款比例)具有显著的效应,且影响方向与理论预期相一致;决定企业投资者保护程度的制度因素对供应商融资(应付账款比例、预付账款比例)也具有显著的效应,影响方向与理论预期相一致.上述研究结果验证了理论预期:供应商会通过评估企业的信用水平和投资者保护程度,并依据企业的违约风险作出相应的销售信用政策,给予高违约风险的企业较严格的信用政策,给予低违约风险的企业较宽松的信用政策.  相似文献   

19.
迟丽波 《活力》2010,(12):137-137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既借鉴了大陆法不安抗辩权规定的精华.又吸取了英美系预期违约制度的合理性,这是立法例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在《合同法》颁布之前,我国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有过不安抗辩权内容的规定,而在国内使用的《合同法》中,却从未明确规定不安抗辩权和预期违约制度。  相似文献   

20.
梁启星 《财会月刊》2013,(10):51-53
在委托贷款业务中,委托人为了预防借款人无法归还欠款,受托银行又怠于行使债权,往往通过设立担保权保障自己的权益。然而基于委托贷款的特殊性,委托人并非委托贷款担保合同的当事人,担保权往往无法有效发挥预期的作用。本文通过明确受托银行的贷款风险、突破担保法律关系中的预设原理、引入信用违约掉期(CDS)制度这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为委托人摆脱困境提供破局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