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张瑾 《魅力中国》2009,(24):75-76
《金瓶梅》中所描写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潘金莲具有独特的意义,是这部小说中性格和思想比较复杂的人物。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不安分的女性所经历灵魂的躁动和痛苦。潘金莲是一夫多妻的男权社会中开出的一朵恶之花,罪恶的社会造就了这个罪恶的女人,罪恶的社会又彻底毁灭了这个罪恶的女人。  相似文献   

2.
贾文文 《魅力中国》2014,(19):129-129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汀出版的第一本小说,小说以性格截然不同的两姐妹的复杂曲折的婚事为主线,描述了由于她们对“理智”和“情感”持不同态度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生活风波。在这本书中。简奥斯汀通过生动的对话和有趣的情节描写,营造了一个“奥斯汀人物世界”,人物性格鲜明真实,具有代表性。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对小说中的人物形成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乐萍 《魅力中国》2010,(20):215-215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发表过的唯一以小说,通过女主人翁命运的沉浮,彰显了女性主义的特色。本文对《飘》电影译文的研究,运用女性主义视角来进行文本分析。  相似文献   

4.
以《暴风骤雨》为文本,通过对小说中元宝村的回访,展示了建国前后我国农村经历的几次重大土地制度变革,并以元宝村的村民(小说《暴风骤雨》中人物原型的后代)作为具体的访谈对象,进一步揭示了在土地制度的变迁过程中,农民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李静 《魅力中国》2011,(11):266-266
弗兰茨·卡夫卡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称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城堡》写于1922年1月到9月,是他的小说中篇幅最大,也最富有卡夫卡特色的一部作品。本文就它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塑造等方面探讨小说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6.
种琳 《魅力中国》2014,(7):106-106
对于钱钟书的小说研究中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侧重于《围城》的研究,一种是侧重于男性人物的研究,本文针对这两种倾向提出了从女性人物入手分析钱钟书小说的观点。梳理了小说中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的形象,揭示了四十年代中国知识女性的生存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新书速递     
《中国报道》2014,(10):93-93
《资本主义大变形》 资本主义已经死亡了吗?权贵资本主义是否不可避免?贫富差距是一定的吗?身为美国白宫预算办公室前主人,本书作者直击资本主义核心美国,回溯其80多年的财政、经济、金融、政治、军事、房地产等方面的发展,历数美国关键政治、经济人物,批判资本主义的腐败、没落,更展望资本主义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解读了小说《梦断统万城》的主题。全书以刘四牛定情、结婚、经商为线索,紧扣时代,主题突出:宣扬勤劳拼搏、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用刘四牛的悲剧故事鞭挞对人的创造性的扼杀;通过对战争罪恶的揭露,启示人类远离战争;通过对宗教生活的描写,昭示人们远离教派冲突;通过对陕北生态环境的描写,展示大美陕北的长卷;哀百姓苦难生活,悲国家过量外援;《梦断统万城》是一部陕北民俗实史。  相似文献   

9.
《雨中的猫》是海明威早期作品中公认的、极具象征意义的一篇短篇小说,它很好地契合了作家所主张的"冰山理论"的写作思想。联系海明威创作的时代背景,重新细读文本的背景、情节、人物等小说构成要素,进一步挖掘出暗藏于海面下的、鲜为人知的八分之七冰山的象征意义。借助"雨中的猫"所处的困境的象征性描写,海明威实质上表达了对战后美国年轻迷惘一代的精神生存境况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0.
张丹 《重庆与世界》2011,(13):85-88,94
《雨中的猫》是海明威早期作品中公认的、极具象征意义的一篇短篇小说,它很好地契合了作家所主张的"冰山理论"的写作思想。联系海明威创作的时代背景,重新细读文本的背景、情节、人物等小说构成要素,进一步挖掘出暗藏于海面下的、鲜为人知的八分之七冰山的象征意义。借助"雨中的猫"所处的困境的象征性描写,海明威实质上表达了对战后美国年轻迷惘一代的精神生存境况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1.
舒成刚 《魅力中国》2014,(2):111-111
本文从《三国演义》小说人物塑造的“定型化”,“特征化”这两个问题出发,结合曹操、诸葛亮具体的人物分析了小说中人物塑造的得与失,对于《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得与失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谷彦君 《理论观察》2013,(1):112-113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杰出的代表作。该作品极具特殊的艺术魅力,丰富的内涵。作者在小说中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使其作品极具艺术感染力,不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而且高度地统一了小说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本文将解读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及其对主题实现的作用。本文从小说中的场景描写入手,分析其中蕴涵的象征意义,如自然景色的象征意义:颜色的象征意义;泪珠的象征意义;动物的象征意义等等。目的在于证明象征手法对于反映苔丝坎坷命运以及映衬小说中人物心理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杜蓉 《新西部(上)》2010,(3):111-111,110
本文试图从<红字>中的主要人物看纳撒尼尔·霍桑的善恶观,探究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善良什么是真正的罪恶.人是善良的?还是罪恶的?通过<红字>这本小说,霍桑告诉我们所有的人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善良,也不可能是绝对的罪恶.他认为罪恶无处不在,罪恶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真正的善与恶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人们无法从其表面来判断究竟是善还是恶.  相似文献   

14.
《中国报道》2014,(9):92-92
本书是一本奇特的历史书,作者称之为“小说体历史”。作者沃尔特·麦克杜格尔以“说书人”的口吻讲述了北太平洋地区近400年的历史,生动地描绘了环太平洋国家围绕着这片大洋展开的角逐。而书中对北太平洋地区地缘政治与海洋帝国盛衰原因的分析、对不同文化间冲突与融合的描写,却让本书成为一本不折不扣的“严肃的非小说”。  相似文献   

15.
陈倩  梁翠霞 《魅力中国》2010,(24):79-79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最满意的一部作品。深知北京文化的老舍,他的小说渗透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地道的北京方言在刻画人物和描写风俗人情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骆驼祥子》中京味十足的地道方言的使用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于桂玲 《理论观察》2008,(2):131-133
在渡边淳一的作品中,与婚外恋相伴随的,往往是死亡。其代表作《失乐园》,就反映了爱与死的主题。渡边淳一说他们是为了保持爱的巅峰和极至,自愿选择死亡。在小说中他们的死也被描写得很唯美。中国读者对这种解释似乎不能完全理解。细读该作品,并把它放在日本社会传统与现实的文化背景中,不难发现,被渡边先生否认的社会因素才是他们选择死亡的重大理由。  相似文献   

17.
邱馨慧 《魅力中国》2014,(14):115-115
柳青的《创业史》可谓“十七年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创业史》塑造了一批丰富的人物形象,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徐改霞便是作者运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的一个重要人物角色。她具有富有鲜明的性格特点,无论对爱情、对事业。都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本文试图从文本的角度出发。以探究徐改霞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女性自主意识的表现方面以及其人物塑造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玲 《魅力中国》2013,(29):163-164
悲剧意识是一种艺术观念,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源于对现实性悲剧的体验和感知,主要表现为冲突和悲剧下的情感效果。《茶馆》是一部悲剧,《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是老舍戏剧的顶峰之作,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中的经典,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哀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动荡、黑暗和罪恶。  相似文献   

19.
何双 《老区建设》2014,(14):35-37
英国作家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对人物类型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并不擅长描写男女情感,但其笔下女性形象却十分丰富,这也许得益于其理论研究之于实践的运用。纵观福斯特小说中女性形象,大体有以下四类:麻木不仁却自命清高;发育不良但自我觉醒;富有知识又聪明年轻;仁慈善良且宽容博爱。  相似文献   

20.
英国女诗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布朗宁写的诗歌小说《奥罗拉·利》描写了一个女诗人的成长过程。其中包括了作者的美学思想,并涉及爱情、宗教、社会等内容。在对《奥罗拉·利》的文本进行细致研读的基础上,分析了女主人公奥罗拉·利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