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行道 《中国经贸》2010,(16):260-260
由孔丘开创并以他为主要代表的儒家学派,不仅是中国先秦时期的显学,而且自汉武帝定之为国学,直至今日,统治了中国思想整整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其中有许多人生真义和安邦定世之主张,尤其是它的“中庸之道”更是能给国家安定和世界和谐与稳定提供可以借鉴的精神瑰宝。孔子及其后学对现实社会和谐做了可贵的探索,并认为只有遵循“中庸之道”,万物共存才会协调,人际相处才会融洽,社会发展才能健康、稳定。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道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先秦儒道都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但关于通向和谐社会途径的观点却不尽相同。若以儒道互补,则对当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地域辽阔,虽然各地的风俗不尽相同,但是在同一种传统"礼"文化的影响下,礼物及其相应的随礼现象可以说已经遍及全国。作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社会行动,也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得到了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广大学者们的持久关注。本文将通过国外与国内两个视角分析目前的研究现状,希望可以帮助社会个体更好地对参与随礼行为进行认识与反思,以达到提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由选择程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王坤伦 《黑河学刊》2010,(11):29-30
先秦儒家重构了"礼"的合法性基础,赋予了"礼"丰富的思想内涵,礼学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传统制度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构建。以"仁"为核心内在地包含差异性平等性精神和和谐理念的先秦儒家礼学思想,为构建现代社会秩序和中国人的心灵秩序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任爽 《魅力中国》2014,(13):22-23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一个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在剧烈的社会革中,不同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变人物对社会变革发表了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应运而生。苟况诞生于这一动荡的时代,后人称之为“荀子”。荀子是先秦以来继孔子和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家,他不仅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思想精华,而且对当时的主流思想进行强烈的批判。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汲取优秀的思想发展成为独特的苟学思想体系,后来被人们称之为“荀学”。荀子思想的基础和精髓是他的性恶论,本文旨在探讨荀子的性恶论思想及化性起伪的学说。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和法家是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儒家重德治,法家重法治,似乎水火难容;事实上,处于相同时代背景下的先秦儒法两家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探讨儒法两家在社会政治方面的共同诉求,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忧患意识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儒家对传统忧患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其积极价值内涵对现代社会忧患意识建构有着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蔡菲 《魅力中国》2013,(16):88-88
中国古代礼与乐相结合成为封建社会宫廷中重要的祭祀仪式,而自《周礼》后亦是以吉、凶、嘉、宾、军这五礼为国之礼乐主要事宜,扬荫柳先生曾言:在中国古代各朝代中,对于“礼乐”之崇尚莫过于宋代和清代两朝。鼓吹亦作为祭祀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音乐,在宋代凶礼祭祀仪式中有着重要的仪式职能。  相似文献   

9.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儒家德育为先的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荀子提出"学不可以已"的思想,重视积累、专一、实践等学习方法,这都是荀子教育思想的精华。荀子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0.
通常儒家学者给人的是谦谦君子的儒雅形象,而先秦儒家之“勇”令人钦佩.儒家之勇并非单纯的勇,不仅是指普通意义上的刚毅坚强和勇敢大胆,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具有儒家特色的意蕴.儒家之勇应该同时具备仁、义、礼的德行,没有仁的勇是蛮勇,只有勇而无义则难成其事,用不讲礼的勇去行事就会乱.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思想是以“礼”为出发点,“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其中“礼”是“仁”的表现手段,“仁”是“礼”的实质,这两者是统一的。孔子希望通过“礼治”来使社会有序,寄希望于“仁人”“圣君”来实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虽然他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传喜 《魅力中国》2008,(2):138-140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这一时代的先驱们纷纷著书讲学。阐述各自的治国见解和政治主张。“百家争鸣”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段大放异彩的文化繁荣时期,儒家学说作为当时四大显学之一影响深远。今天,当我们再一次面对大变革时代的社会转型,如何理智地认识和评价先秦儒家思想、为当代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启示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受胎礼  印度教的教徒们认为,人结婚的目的是为了生儿育女,而更主要的是要生养男孩,以便死后能升天堂。假如丈夫不能让妻子受孕,就要承担杀害婆罗门(即僧侣贵族)的罪名。为避免产下身心不全、体弱多病或残疾的婴儿,就要举行受胎礼。受胎礼是印度教教徒人生的开端礼,因与性有关,所以往往以神秘的方式举行,范围很小。夫妻必须在婚后4~16日内举行受胎礼后才能同房。但身患疾病、未经沐浴或另有所爱的妇女无权接受受胎礼。  盼子礼  印度教教徒为了死后能升入天堂,都希望生个男孩,为此要举行盼子礼的仪式。这种仪式通常在妇…  相似文献   

14.
功利主义经济思想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最早是随着先秦墨家、法家和道家学说的创应而形成的。其伦理特色是在义利关系上,强调利重于义:在求利致富问题上,主张国家利益优先,兼顾民众利益;在消费观念上,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深入了解功利主义经济思想伦理内涵和社会作用,批判地吸收其精华,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和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何杨  李倞 《黑河学刊》2012,(2):37-41
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一种文化艺术形态,也是一种与审美、情感、人格甚至社会政治组织方式等方面有机联系的一种规范和内涵。先秦时期,它一直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以“显”的方式存在着、被讨论着。墨、儒在关于乐这一问题的激烈互非中,表现出鲜明的不同立场和殊途同归的济世情怀。对乐的不同层面论辩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乐。  相似文献   

16.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生态保育非常重视.民本论是先秦两汉时期生态保育观念中重要的部分.其主旨在于养民教民,以养民为立国之基,养民当立足于民生乐利,民生乐利又应以保育生态资源为根本  相似文献   

17.
杨文才 《魅力中国》2010,(23):308-308
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礼与乐共同作用于人格修养和社会生活,是联系中华各民族的纽带,礼是对人的外在行为进行规范,乐是对人的内在精神进行熏陶,一表一里,相互依存,相互补充,造就内圣外王的君子,使社会变成一个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先秦秦汉     
1996年度先秦秦汉经济研究的特点,一是重大理论和重大问题的探讨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向纵深发展,二是区域与民族经济史的研究的有突出的新收获,三是考古新发现在推动经济史研究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本年度在涌现一批佳作的同时,低水平重复的平庸之作也占一定数量。有关理论探讨和综合论述奴隶制社会是否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由古史分期讨论而引发的这一争论,是中国古史研究、尤其是先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由胡庆钧、廖学盛主编的(早期奴隶制社会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6>是“必经论”的最新和最有份量的成…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著作中,以《春秋》一书中记载丘地最多。先秦丘地,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济水、淮河支流之间,这三大水系之间,还分布着多个大型湖泊。这些丘地,是人们居住时优先考虑的地方,它们多是交通要地和重镇。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 公共安全是政府和百姓都特别关注的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公共安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公共安全,没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与措施,这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就不可想象。因而维护公共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安定和发展的大事;是国家实施法律、治国安邦的重要职能;是加强公共管理、建设强大国家的一项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