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丽宁 《魅力中国》2011,(12):287-287
“要让学生充分地渎,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新大纲”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充分地读”,不仅包括朗读和默读,还包括思考与想象。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仅有读是不够的,还要有“悟”。读和悟是融为一体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不能完全分割的。  相似文献   

2.
胡星燕 《魅力中国》2011,(9):184-185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最重要的语言文字训练内容。低年级学生经验少,语感差,本文阐述了实现“正确、流利”的基本目标、范读领读、多形式感悟练读及多角度评价对实现“有感情朗读”的作用,有效地帮助低年级学生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相似文献   

3.
陈芳 《开放潮》2008,(4):48-49
【教学理念】 以文本为载体,通过品词析句、角色转换、朗读感悟等方式,体会文本的价值,与文中人物展开充分对话,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语言,在品味中学习语言,在实践中发展语言,从而促进学生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实现文心与人心的和谐交融。  相似文献   

4.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彰显学生合理的个性,具体方法是重视朗读过程,加强个体感悟;全面开展活动提升个体能力;巧妙设计作业。体现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5.
应淑芳 《魅力中国》2013,(13):209-209
语文课缺乏对关键词句的反复咀嚼,这样获得的感悟和体验,不过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王眷燕老师演绎的《猴王出世》一课,通过朗读,通过想象,通过比较,通过适度的表演,通过批注,反复玩味语言,引领学生破解语言文字的密码,于平淡处“嚼”出精妙,于浅易处“嚼”出情趣:于突兀处解出内涵,于经典处解出永恒。由此得到启示:一节阅读课必须从咬文嚼字入手,带领学生品味语言的奥妙,领略语文的魅力。才能彰显出浓浓的语史味来。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那使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崇尚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同时又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而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朗读、熟读、背诵,使书面语  相似文献   

8.
"书声琅琅"历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道出了朗读的重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要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不同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9.
吴新杰 《魅力中国》2014,(14):164-164
新课标鼓励学生多读,重视朗读,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朗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0.
夏淑平 《黑河学刊》2011,(2):127-128
作为老师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德育渗透应抓住契机,在课堂上通过课文内容、朗读训练、比较不同的人物和课文感悟中渗透,同时还应抓住某些突发事件或节日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不仅学到知识,还受到心灵的熏陶。  相似文献   

11.
冯梅英 《魅力中国》2013,(23):159-159
提高小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的途径。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突破传统教学的窠臼,需要采1RN-学的策略。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语文课堂琅琅书声。下面就谈谈笔者在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相似文献   

12.
庞兴华 《发展》2009,(5):137-137
文章分析了高中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指出英语朗读和背诵的技巧和方法。并通过实践发现,掌握技巧的朗读和背诵有助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掌握,特别有助于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语感,有助于学生英语听力和口语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3.
李申会 《魅力中国》2013,(11):106-106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凄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朗读过程中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情感。一、要读得好,有感情地读,首先要会读,读得正确,读得流利。  相似文献   

14.
李花英 《魅力中国》2011,(21):409-409
寻找一种简单而原生态的方法:“大声地把课文念出来”,使语文课堂返璞归真,让真正的朗读扎根于课堂,通过朗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升语文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5.
司元成 《魅力中国》2011,(12):269-269
作文教学要渗透到每篇课文的学习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发现课文中最精彩的地方,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在阅读中感悟、积累,结合课丈内容,找准读写结合点,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好训练项目,实现一课一练,一课一得。  相似文献   

16.
薛际帅 《魅力中国》2011,(10):397-397
朗读,是一种技巧,也是一门艺术.朗读的能力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记忆,而且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相似文献   

17.
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大纲>强调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任何一个学生,要读懂一篇课文,要提高阅读能力,离开自身的阅读实践是办不到的.因此,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必须以读为基础,将读贯穿始终.通过读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通过读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文章词句、篇章的记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道出了读对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结合理科等学科的特点,提出要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发展学生实验,力争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探究的艰辛与乐趣,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掌握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实验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思维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张静洁 《魅力中国》2010,(34):379-379
朗读教学是品味作品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本文主要探究如何通过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20.
邹荣诗 《魅力中国》2013,(20):135-136
语感的培养,在语文学习中有其自身的规律,按照科学的规律进行实验教学,就能哺育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而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其语言凝练、优美,意蕴丰厚,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因此,在学校进行的语感课题实验的教学实践中,我通过诗歌语言的吟咏,达到语感培养的目的。一、反复吟咏诵读.夯实语感的基础语感的培养,要吟诵朗读,这是培养语感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性,席勒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因此吟诵朗读,首先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诗歇的语言凝练精辟,节奏抑扬顿挫、音律悦耳和谐,准确的朗读,有利于理解诗歌含义,体会诗人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其次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节奏美。要朗读好诗歌,除把握诗歌的语言美,还要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把握好诗句的感情节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