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并详细说明了应用传统的索洛余值法、索洛扩展模型、SFA模型、DEA分析方法测算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时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文章的第四部分就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向进行简单的评述,最后指出不要过分强调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创造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能更准确测度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方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研究了2002-2009年间中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情况.研究发现: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TFP波动性较大.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不一致,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整体而言,技术相对退步是TFP下降的主要原因.具体分析表明:多数公司的TFP有所提升,但整体水平都不高;多数公司具备技术有效性,但个剐公司严重偏低.因此,要重视技术的创新和开发,同时提高管理水平,才是企业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陈齐烽  高智 《特区经济》2023,(8):106-109
本文基于2009—2019年31省市1019家战略性新兴企业数据,利用全局参比的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高,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技术进步,然后才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增进;战略性新兴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上存在东部大于西部大于中部的特征,但结合分解项看西部和中部地区正不断追赶;战略性新兴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在不同行业间差距明显,最高的为新材料,最低的为生物和新能源汽车。文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薛红芳  谢守红 《科技和产业》2014,14(10):116-120
采用DEA-Malmquist法,对1998-2011年长三角地区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把长三角地区的工业行业分为三类。研究表明,1998-2011年长三角地区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平均增长率为9.3%,且主要由技术进步拉动。不同类别工业行业间的全要素生产率有较大差别,技术效率变化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低生产率工业行业的生产总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高,阻碍了工业生产率的提高,也是今后转型升级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再测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文献入手,综述并总结出测算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公式,并利用历年统计数据得出中国1952~2006年的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然后,借助科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服务业产出率的贡献进行了纵向的时序分析,并与国外经验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服务业产出的贡献在1980年前波动较大,1980年后渐趋平稳,但总体水平偏低,以要素(资本)推动为主的服务业发展与中国居民的低收入状态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从2000年起至今的文化体制改革历程,并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文化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对比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三个阶段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指标的变动情况.且在文化体制改革深化以及推广的后期阶段,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生产率均增长较快,但从总体上看,中西部地区由于技术效率较低,与东部地区仍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因此,“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在于提高文化产业的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7.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衡量一个经济体效率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C-D生产函数测算了改革开放1978-2009年期间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变动的趋势的原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政治经济学视域下,全要素生产率由劳动生产率演化而来,它利用价格这一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桥梁和纽带,既反映了各类要素投入与产出间的技术经济效率,也反映了价值投入与价值产出的效率水平。在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持续存在的条件下,全要素生产率成为刻画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指标。作为一种概念、工具,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一定局限,使其难以准确刻画劳动生产率的情况。在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后,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发生变化,从而成为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术语、范畴。使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应用于我国经济建设,既要在认识、应用、发展层面克服其局限,也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框架内、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满足时代需要中引导其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土地出让价格扭曲为切入点,探究了城市工业用地出让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路径,并利用2007—2015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土地出让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工业用地价格扭曲显著降低了城市平均企业生产率,并且在西部地区、规模较小、土地要素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城市影响效应更为显著。研究还发现,工业用地价格扭曲通过加剧工业企业过度投资,吸引低生产率企业选址,从而降低全要素生产率。地方政府低价出让工业用地不仅仅是因为招商引资带来的集聚经济效益考量,还可能是财政压力下冲动投资的结果。对此,提出加快推进要素市场改革、建立高效的产业用地供给制度体系和完善政绩考核体系等相关建议,以促进企业生产率提高,整合地区生产要素,提升地区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胡青江 《特区经济》2013,(9):225-226
关于生产率方面的研究,长期以来是各个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已有最初的单要素生产率发展到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成了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现有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的测算方法进行梳理评析,通过对比进一步明确各类方法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以便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础研究能推进工业绿色增长吗?文章在理论分析基础研究对工业绿色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以Malmquist-Luenberger(ML)指数测算的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衡量工业绿色增长,并利用中国2005—2018年数据对理论预期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基础研究显著促进了中国地方工业绿色增长,而且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对地方工业绿色增长的影响存在协同效应,该结论在进行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量、各个城市2002年研发机构数量和1958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量作为工具变量和“省部共建实验室”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基础研究的促进作用不仅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而且长期效应也很明显。而且,基础研究的这种促进作用是通过降低工业能源消耗、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提高工业产品技术含量等途径和机制实现的。基础研究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对省会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来说,基础研究对工业绿色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而对重污染工业行业和低技术密集度行业来说,基础研究的作用效果较弱。本文验证了基础研究对地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创新发展理念与绿色发展理念的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估计:1978-2006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olow残差法在计量全要素生产率时忽略了制度因素,为此本文在构建模型时增加制度虚拟变量。通过用修正后的模型估计中国1978年以采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发现:1978年以来,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很显著;但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却在低位徘徊。文章认为,应该加强教育投入、切实推动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以及加快立法,以保证市场经济秩序的公平和公正。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考虑地区间生产效率差异的基础上,利用C-D函数测算出农垦经济的资本和劳动产出弹性,用索洛余值法估算出中国农垦各垦区"十五"期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并做简要分析,结果发现环境条件是农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推动农垦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4.
袁颖 《北方经济》2010,(10):39-42
本文运用非参数DEA模型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2004-2008年中国11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中国国有上市商业银行自从改革后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国有上市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均值来看,其提高受规模效率变化的影响并不明显,但从单个国有上市商业银行看,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是由技术进步水平和规模效率的下降共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5.
16.
从技术创新和企业价值链的双重视角出发,基于2007年到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人工智能应用对全要素生产率所产生的影响。总体而言,人工智能应用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显著且正向的影响。从技术创新视角来看,人工智能应用能够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来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人工智能应用对大企业、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促进效应更为显著,因而这些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更大。进一步结合企业价值链视角来看,人工智能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价值链环节的应用也均通过技术创新显著地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并且市场营销智能化的技术创新效应更大一些,从而带来更为明显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对于价值链为生产者驱动型的产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环节的人工智能应用更能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于价值链为购买者驱动型的产业,市场营销智能化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更大,这也主要是因为市场营销智能化具有显著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的政策启示是,政府部门要着力构建促进企业全价值链智能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同时针对不同产业领域企业智能化转型需求的重点,分行业出台企业智能化转型指导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研究:1990~2003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利用M alm qu ist生产率指数分析中国41个主要城市在1990年~2003年期间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本文的分析发现:(1)虽然有些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但是其规模效率却下降了,表明城市的生产效率未达到最佳规模状态;(2)为了提高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城市需要的是技术进步,而不是技术利用效率以及规模效率;(3)通过M alm qu ist指数和城市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的分析,本文得出初步的结论,城市规模增长和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范巧 《开发研究》2023,(2):37-49
依据对工业产出的不同界定,将地级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成了仅包含期望产出以及包含期望与非期望产出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两类;同时,结合嵌入空间计量的改进索洛余值法以及DEA-SBM模型,测度了两类地级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还基于均值分析、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对地级市工业发展中的两类效率值进行了比较,并由此解析了中国地级市工业发展效率特征。结论显示,仅包含期望产出的地级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结果高于包含期望与非期望产出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地级市工业发展中需要更加重视包含非期望产出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中国地级市工业的发展效率在区域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和发展差距,近年来中国地级市工业发展中仅包含期望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差距水平仍较高且有一定的上升趋势,同时包含期望与非期望产出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差距水平较低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中国地级市工业发展效率的动态演变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两类发展效率的核密度估计图形状基本呈现出“单峰”或“双峰”特征。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   总被引:135,自引:0,他引:135  
本文通过对1952-1998年中国经济统计数据的回归分析,计算了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作者发现,在改革前,中国经济的TFP波动很大,1978年的TFP水平与1952年相比,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所退步。但是在改革后,中国经济的TFP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