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汽车跨国公司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强力渗透和国内企业“以市场换技术”、“以市场换资金”的需求,以合资企业为基本构架的我国汽车产业正面临产业空心化的问题,为此,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变我国汽车产业利用外资是“长腿”、自主发展是“短腿”的局面,加强合资企业中方的自主开发能力及自主汽车品牌发展基地的建设,防止“国退洋进”和汽车跨国公司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垄断。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呈现出强政府、弱企业的产业格局。在独自摸索与以市场换技术的产业发展策略失败后,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开始了吸收FDI与进口的过程,在竞争效应与技术外溢效应的双重影响下,中国汽车产业开始内生增长的过程。本文将用Romer的内生增长模型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增长路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陈齐烽  高智 《特区经济》2023,(8):106-109
本文基于2009—2019年31省市1019家战略性新兴企业数据,利用全局参比的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高,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技术进步,然后才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增进;战略性新兴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上存在东部大于西部大于中部的特征,但结合分解项看西部和中部地区正不断追赶;战略性新兴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在不同行业间差距明显,最高的为新材料,最低的为生物和新能源汽车。文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逐步形成这一独特背景,运用中国制造业2001-2007年的行业面板数据,研究了FDI通过前、后向联系和水平联系等渠道对中国制造业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得出了以下重要结论:(1)只有高强度的国内R&D投入才能促进制造业内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提升;(2)在全球生产网络条件下,FDI通过前、后向和水平联系三个渠道对中国整体制造业内资企业产生了技术溢出,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水平;(3)全球生产网络条件下的FDI通过前向溢出渠道提高了高技术行业和低资本劳动比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后向溢出渠道提高了低出口外向度行业和高资本劳动比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而通过水平溢出渠道提高了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DEA模型中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北京高技术企业总体2005—2008年间技术创新活动的效率及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北京高技术企业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38.7%,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提升。此外,北京高技术企业及各行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技术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均有贡献。除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与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外,技术效率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均产生负作用。  相似文献   

6.
袁颖 《北方经济》2010,(10):39-42
本文运用非参数DEA模型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2004-2008年中国11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中国国有上市商业银行自从改革后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国有上市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均值来看,其提高受规模效率变化的影响并不明显,但从单个国有上市商业银行看,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是由技术进步水平和规模效率的下降共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7.
黄亮雄  韩永辉  谭锐 《南方经济》2015,33(10):115-124
本文运用OLS、固定效应法、OP法、LP法四种方法对1999-2007年长三角与珠三角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估计。结果表明,总体上珠三角的TFP高于长三角,但2002年后,珠三角的生产率优势逐渐减少。长三角在集体控股、港澳台商控股与外商控股企业比珠三角有更高的TFP;而珠三角在国有控股、私人控股以及其他企业的TFP更高。长珠三角大型企业的TFP相当,长三角中型企业有更高的TFP,珠三角则在小型企业上TFP占优。长三角重工业具有较高的TFP,而珠三角则在轻工业获得较高的TFP。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中国和韩国制造业行业的投入产出数据,基于扩展生产函数和面板数据模型方法研究了各制造业行业的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文章的研究发现:2001~2011年我国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平均增长速度较快,全要素生产率逐渐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落后于韩国。比较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发现:中国所有行业在平均意义上前者大于后者,而韩国则平均前者小于后者。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1998~2007年中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使用OP法估算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通过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分布特点的深入研究,分析我国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的状况:2001年入世后,中国进入了全面快速的贸易自由化阶段,短期通过企业的退出和进入机制促进了要素在制造业行业内、企业间快速自由流动,要素配置效率提高,由此促进生产率提高。但是长期来看,贸易自由化没有促进要素配置效率的明显提高,有些行业甚至出现倒退。国有企业的生产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要素配置效率最低,民营企业生产率居中,要素配置效率却是最高的,再次证实了民营经济是我国最为活跃的经济主体。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有更高效的要素配置效率,因而生产率高于非出口企业,这跟Melitz(2003)的理论预期是一致的,不存在“生产率悖论”的现象。从东中西区域看,东部地区企业生产率均值最高,要素配置效率也最高,但区域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构建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对中国制造业34个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算,发现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经历了缓慢增长、下降、快速增长的3个阶段;工业行业资本形成的变动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资本形成特征可以作为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一种解释。通过变异系数的度量,我们发现各行业生产率增长的差异呈“发散”趋势,行业之间技术创新的差异、行业间的市场结构的不同以及行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差异是行业生产率增长发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2—2017年的中国工业分行业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研究非国有资本份额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探究国有资本份额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产业性质如何,充分竞争对全要素生产率皆有促进作用,但强度上存在差异;与垄断性行业相比,在政府偏爱国有行业和市场开放行业中非国有资本份额和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正相关关系,且正向调节作用在市场开放行业中正相关关系显著。因此,建议稳妥推进国有企业国有资本运营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采取差异化的分类改革策略,平衡和协调产业政策同竞争政策的关系,思考如何把国有企业纳入竞争政策的框架。  相似文献   

12.
李强 《南方经济》2016,35(11):81-94
在新-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利用我国2002-2011年的企业微观数据,通过倾向评分匹配和倍差法,研究企业转向比较优势行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转向比较优势行业能够显著的提高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仍然是稳健的;从企业异质性的估计结果来看,民营企业、加工贸易为主的企业以及出口产品多样性的企业转向比较优势行业更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企业转向比较优势行业时,全要素生产率随着出口阅历的增加而提高,但是出口强度的影响不显著;研发投入的影响不明显,但是人力资本是企业创新要素实现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的出口管制实体清单(下文简称“实体清单”)对我国企业带来了外部冲击。本文以2016-2022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多期双重差分(DID)模型检验了 2018-2022年BIS 历次发布实体清单对我国相关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机制。本文研究发现。所属行业被列人实体清单未能阳碍我国企业发展,相反显著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析发现,相对于国有企业、大型企业、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和中、西部地区企业,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对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行业集中度低的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强这一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减少企业的代理成本和降低管理者短视主义倾向来实现。为此,我国需要重视企业治理能力的提升,并根据产业结构、企业规模和区域发展水平等导质性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同时需深化市场化改革,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激发市场活力。  相似文献   

14.
薛红芳  谢守红 《科技和产业》2014,14(10):116-120
采用DEA-Malmquist法,对1998-2011年长三角地区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把长三角地区的工业行业分为三类。研究表明,1998-2011年长三角地区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平均增长率为9.3%,且主要由技术进步拉动。不同类别工业行业间的全要素生产率有较大差别,技术效率变化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低生产率工业行业的生产总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高,阻碍了工业生产率的提高,也是今后转型升级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DEA(数据包络分析)相对效率评价方法,对2004-2008年上海市制造业35个行业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行业这两方面效率差异显著,多数行业不能同时实现技术与规模有效,并且五年间多数行业的这两方面效率出现一定的退步,说明上海市制造业效率仍存在较大的提高余地;在此基础上用Malmquist效率指数计算了上海市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成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结果表明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出现不同幅度的增长,但技术效率出现一定的退步,提升技术利用效率和调整生产规模应成为上海市制造业未来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13-2017年间我国文化产业三大子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文化产业三大子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行业异质性,文化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最高,其次是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与零售业最低;三大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驱动因素有明显的异质性,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主要依赖技术进步,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则受到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共同制约;文化产业的三大子行业表现出不同的区域差异,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在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高于东部地区,文化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则呈现明显的东、中、西梯度差异。  相似文献   

17.
运用2000—2013年的数据,借助于索罗余值法测算2001—2013年我国农业部门和整体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加以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农业部门和整体经济发展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4年,农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带动整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下降阶段。第二阶段为2005—2007年,整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带动农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上升阶段。第三阶段为2008—2013年,我国整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都处于上升水平,两者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有缩小趋势,从两者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整体经济带动农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上升或下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1998~2007年中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使用OP法估算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通过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分布特点的深入研究,分析我国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的状况:2001年入世后,中国进入了全面快速的贸易自由化阶段,短期通过企业的退出和进入机制促进了要素在制造业行业内、企业间快速自由流动,要素配置效率提高,由此促进生产率提高。但是长期来看,贸易自由化没有促进要素配置效率的明显提高,有些行业甚至出现倒退。国有企业的生产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要素配置效率最低,民营企业生产率居中,要素配置效率却是最高的,再次证实了民营经济是我国最为活跃的经济主体。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有更高效的要素配置效率,因而生产率高于非出口企业,这跟Melitz(2003)的理论预期是一致的,不存在"生产率悖论"的现象。从东中西区域看,东部地区企业生产率均值最高,要素配置效率也最高,但区域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  相似文献   

19.
董晨  丁柯利  高佳遥 《中国经贸》2012,(22):141-142
“市场换技术”指的是始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少数中外轿车合资企业的建立,直至中国加入WTO,允许世界各大汽车公司在中国合资设厂,进行本土化生产。中国汽车行业从改革开放初期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新兴汽车市场,甚至有在未来几年内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的潜力。但中国的汽车企业在缔造了这个繁荣的市场之后显得有些失落,年产千万辆中有多少是真正的中国创造?20年来,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合资,让我国硬件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市场换技术”战略下我们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20年过去了我国的软件实力还是没有太大的进步。因此“市场换技术”这一战略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市场真的换来了技术吗?  相似文献   

20.
张瑜  张诚 《南方经济》2011,(12):41-53
本文着重考察了金融冲击如何影响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证实了金融冲击对生产率的影响并不一定遵循熊彼特“创造性的毁灭”,金融市场的不完全使金融冲击扭曲了行业的要素配置,进而降低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而且外部融资依赖程度越高的行业,其TFP受金融冲击的影响越深刻;而后运用我国1999-2009年上市企业的数据,衡量了信贷成本的增加对生产率变化的影响,其结论是,金融冲击对行业生产率变化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文章最后进行了细致的稳健性检验,均验证了上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