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概括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从历史本源、逻辑关系、社会现实生活的要求和价值取向等层面,来论证生活化必然也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2.
于雷 《魅力中国》2010,(29):310-310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外学术界进行了广泛争论的焦点,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之间的关系,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本文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存在的不同,同时也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产生是对人道主义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3.
卢效东 《发展》2008,(12):11-12
党的十七大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我们党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指导方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4.
朱冬亮 《开放潮》2005,(1):14-15
读完曹燮传来的有关善恩园报道清样,我真的非常感动!因为我们这个社会确实存在千千万万个像善恩园收养服刑人员子女,他们太需要社会的关爱了,而我们的社会给他们的关爱又是如此之少!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再次提出要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本文针对此分析了全面深化改革与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之间的相互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经验,并作出探索与总结.  相似文献   

6.
道德与利益是具有和谐统一发展的自然属性的,但纵观历史,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常常表现出惊人的不平衡性。而在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与金钱的关系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张力。已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重义轻利”、“耻于言利”的传统义利观以及革命时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义利观难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客观现实;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行为,则更加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主旨。那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课题下,道德与利益之间保持统一性,则是其本身内在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
一方面是滚滚而来的巨额财源,另一方面又是人类面临的禽流感灾难.在商业利润与人道主义精神之间,罗氏到底该做何抉择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作为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基础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在其发展过程中内涵不断丰富,并与社会工作价值观形成了很强的契合性从而在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本土社会工作实践中,人道主义的社会工作价值取向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体制活力与制度保障.本文旨在突破经济学概念的西方范式,立足中国经济发展伟大成功实践,提出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文从市场经济的概念入手,论述了市场的概念、性质及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提出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交换经济.与此同时,提出开放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鲜...  相似文献   

12.
雷鸣 《南开经济研究》2007,(2):93-106,152
日本的封建社会是以一定的商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起点的,"幕藩体制"所特有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兼容的二元结构体制和等级制度为封建时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在"幕藩体制"下,人口、耕地和生产力的发展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促成新兴专业化商人的出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扩散,新兴专业化商人逐渐向土地经营者和手工业经营者转化,在此过程中,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被市场经济渗透并瓦解;同时,"幕府"和各"藩国"则由于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而分别制定、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幕藩体制"所发生的结构和制度上的变迁为明治维新后的市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现在来看,中国经济之所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与党领导下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深化密不可分。但是,一直以来我国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深受西方经济理论和话语逻辑的影响,主要从资源配置角度论证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及政府与市场的合理行为边界。由此造成西方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指责,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不是真正市场经济,以及给我国市场经济贴上国家资本主义标签的种种污名化说辞。对此,为避免陷入西方话语陷阱,我国学术界应该结合新中国70年和改革开放40年伟大成功实践,不断深化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推动金融、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举措。文章借鉴樊纲等学者的市场化指数测度框架,构建了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化指数,运用1999-201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以房地产为第一视角实证检验了房地产市场化改革、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显著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在房地产拉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总体上金融支持对房地产市场化改革驱动实体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但这一正向调节效应在金融发达地区并不适用,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反而抑制了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对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且限购限贷等行政限制类政策无法从根本上扭转这一负向调节效应。文章的研究不仅为现有关于房地产与实体经济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揭示了宏观经济脱实向虚风险的内在动因,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房住不炒定位,构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新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5.
卓炯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自1961年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直至1987年逝世,26年如一日,不懈追求,探索商品经济的本真。他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终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对我国,尤其对广东的改革开放起到了积极的思想基础作用。在卓炯的商品经济理论中,剩余价值二重性观点占有突出的地位。剩余价值二重性观点建立在他二重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这种思想方法对我们今天认识、分析现代市场经济二重性特征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们选择市场经济,是因为迄今为止的历史证明市场经济是可以富其国裕其民的。然而,我们所要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不仅要富裕,而且必须是共同富裕的市场经济。因此,我们必须对市场经济进行改造,创造出我们自己的市场经济,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该文遵循实事求是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从市场经济旨在提高效率、社会主义则是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公正、路径依赖和历史沿革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等四个方面论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伟大选择。这样的选择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富裕。  相似文献   

17.
每一次科技革命在带来生产力飞跃的同时,也以创造性破坏的方式对既有经济社会结构带来巨大冲击,如果不加以治理,会产生包括国民贫富分化、经济社会安全受损在内的严重隐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追求而建立的。拥抱科技革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天然属性,有效治理科技革命带来的经济社会挑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和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无论是为了充分响应生产力进步对生产关系优化调整的需求,还是有效治理科技革命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必须不断地自我发展完善。文章提出了科技革命治理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逻辑,包括鼓励创新推动技术进步的效率逻辑、防止贫富分化的公平逻辑、维护国家社会安全的安全逻辑三个方面。围绕着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技术赶超以及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治理挑战,文章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自我完善,形成"科技革命中国之治"制度优势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颖 《理论观察》2001,(4):44-45
历来多数学者将“礼”、“仁”视为儒家核心,但“礼“仁”仅能称其为儒学的道德标准,并不能作为中心线索贯串统摄整个儒学体系各个领域,而中和所包涵的阴阳之道(宇宙论)、和同之辨(方法论)、中庸之道(道德论)、天人合一(价值论)等思想即有功效。故此,我们认为,中和应是儒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整个国家和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却无法与后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割裂开来。在德川中后期,初级市场经济呈现规模发展趋势,日本封建社会孕育了自己的资本主义"萌芽"。而这一初级市场经济模式形成的原因则充满了矛盾性和复杂性。本文主旨是对这一原因进行探求,从初级市场经济赖以发展的时代环境着眼,分层次探讨幕藩体制如何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部分的制度与政策保障,封建领主经济怎样为初级市场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以及怎样面对分配关系的变化,甚至新经济思想如何为初级市场经济模式给予观念支持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江伟涛 《南方经济》2020,39(2):73-87
近代中国缘何落后?这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经久不衰的问题。其实质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为何工业革命未能爆发于经济总量大幅领先的明清中国?当工业化确立了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进入中国后,中国为何未能利用强大的底蕴较快地完成工业化而进入到经济强国的行列?文章试图从国家能力的视角回答这一历久弥新的问题:明清时期中国的国家能力大体是与发展农业经济,维持统治的国家目标相一致,正是这一国家目标使得中国无法发生工业革命;当列强叩开中国的国门,将中国强行纳入世界体系后,晚清政府启动了工业化进程,学习、财政、法治等国家能力的严重不足导致了最终的失败,继起的北京国民政府意识到了学习能力建设的重要性,然而分裂的现状阻碍了其财政能力与法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仍不足以支撑孵化市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虽然努力提升学习、财政、法治三种国家能力,但国民党作为一个弱势独裁政党,内部组织涣散,使得南京国民政府既无法从国家能力层面有效动员广大乡村经济潜力,也无法建立起政令统一的全国大市场,加之日本入侵,在内忧外患下最终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