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语言文化层面出发来看,语言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英语语言也不例外,这种模糊性作为语言的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变更属性,也是其艺术魅力所在。但在实际实践期间,由于东西方人群历史人文、民族性格、思维方式等多方面所存在的异同性较为复杂,在进行英语语言翻译时,针对英语语言的模糊性该如何去精准传达,也是保障双方语言交际质量,促进翻译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并反映出该民族文化的特征,体现出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国与英语国家在地理、历史、气候、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在文化上有明显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于两个民族的语言之中。  相似文献   

3.
方位词是用来表示方向和位置的一类词,其语法结构复杂、内涵丰富。学界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研讨方位词的中西文化差异,注重语言客体内涵的挖掘。认知语言学认为,方位词内涵的沉淀是人脑运用隐喻机制体验现实表征、形成心理表征、实现语言表征的结果。中国人的曲线认知思维导致方位词"东""南"的概念内涵多与美好事物或意愿相关联,其心理表征为积极概念。西方人的直线认知思维倾向于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抒情怀,因而其方位词的概念内涵要比中文的"东""南"单薄得多,且其概念内涵的心理表征与汉语表达不相同。中西方方位词"东""南"概念内涵的差异是中西民族在主客体互动的过程中,身体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差异化结果。  相似文献   

4.
素有高山"猎神"之称的鄂伦春族,是中国五小民族之一,现有人口6965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鄂伦春人还兼通汉语、鄂温克语、达斡尔语,通用汉字.  相似文献   

5.
在"一带一路"的政策,对于亚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受到了沿线众多国家的欢迎和支持。但是由于国家众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沟通成为一个主要问题。这就对新时期的高素质语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小语种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空间。通过大力培养小语种人才,有助于为"一带一路"交流填补空白,宣传"一带一路"战略内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尝试着探究小语种在"一带一路"交流中起到的大用途,以期推动后续相关工作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6.
旅游者对黑衣壮民族文化的真实性感知差异与满意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高燕  凌常荣 《旅游学刊》2007,22(11):78-84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文化异化的现象日益凸显,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在旅游活动中,游客对民族文化真实性的感知存在着3种差异:游客感知同一种民族文化的真实性程度(真实度)的差异;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真实性的感知与期望之间的差异;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真实性的感知与实际情形的差异.这3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对游客满意度有着正面或负面影响.本文将以黑衣壮民族文化旅游为例,在分析这3种差异的基础上,试图揭示这3种差异与游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与人类的认知和思维密不可分。传统隐喻理论仅仅把隐喻看作是一种极为普通的修辞手段。而现代隐喻理论则明确地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本文将从人的认知过程为出发点,研究隐喻在篇章连贯性构建过程中的认知理解,并由此深入理解中俄两个民族思维认知上的差异,进而更好地把握俄罗斯民族的文化认知心理,将这种理论渗透到教育教学当中,教育学生掌握隐喻语言的使用艺术、正确使用隐喻语用策略,也是俄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为建设多个民族共同和谐发展,学校在语言教学方面颇为重视,汉语写作教学在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学校教学中也是一项重点教学项目。"把"字句在汉语学习中是一个重难点,对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生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汉语"把"字句学习中时常出现一些偏误。本文阐述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把"字句习得偏误分析的意义以及存在的偏误,探究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把"字句习得偏误应对策略,旨在探究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学校良好汉语写作教学方法,推动汉语言全面化的目标实现进程。  相似文献   

9.
向婧 《西部旅游》2023,(20):44-47
<正>目前,旅游地村民亲环境行为影响虽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但民族村寨旅游地村民亲环境行为影响因素及其差异的相关研究还不充分。基于此,文章采用适合于民族旅游地村民的民族文化、社会责任意识、自然共情和亲环境行为量表,对湘西202位村民进行调查,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运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法比较村民的亲环境行为差异并解释其成因。结果表明:第一,湘西旅游地村民的民族文化和自然共情处于中等以上水平,社会责任意识和亲环境行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第二,年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村民在民族文化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第三,不同收入的村民在亲环境行为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隐喻性思维与中西文化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理解"和"经历"这两个词将隐喻引出语言领域。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它的研究重点是隐喻概念体系。隐喻的文化本质体现在它的文化原型色彩,它构成文化、传承并创造文化。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方式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特征,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1.
习语是一种简洁、流行、有意义的句子。在一定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创造并使用这些习语,可以说,习语是历史文化沉淀后的产物,它包含着特定的语言意义。从本质上来说,习语是语言中的一部分,他为该语言的丰富性添砖加瓦。由于各语言自身的文化、地理、历史等原因,各语言文化对不同事物的理解存在着差异,从而使得在其影响下的习语含义存在着差异。本文通过分析英汉习语在文化和语言方面的差异,阐释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以期减少英汉习语差异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导游词集中展现了特定民族丰富物质精神文明文化风采,在中西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因其涉及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域的民族思维审美习惯和语言文化传统,导游词的高效翻译实践充满挑战,值得深入探讨。基于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当下译界通常把导游词作为"呼唤型文本"进行翻译处理。而从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视角出发,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文化分野模型则能提供更契合导游词本质属性的翻译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导。文本信息量的调适、文本信息意象的类比转换等策略都能有助于调适文化语境,从而最终使得导游词英译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3.
浅谈英汉语言文化在交际中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文化间在语言使用方面的差异很显著,对跨文化交际来讲,对文化差异的研究仍然十分重要。对从事涉外饭店和英语导游工作的人来说,提供的都是面对面的直接服务,因此要特别注意英汉语言文化在交际中的差异。本文分析了中西方语言文化观的差异及其在交际中的表现,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域误用和语用失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因此,把握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交际能力提高以及跨文化交际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各种形式的旅游,特别是以观光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历史社会差异和文化心理的距离,了解和欣赏异国的不同文化常常是人们出国旅游的一个重要动机和活动内容。而旅游者又总是从他所属的国家和民族文化出发,来审视和评价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的,因此可以说,国际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文化比较活动。旅客所在地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积淀越深厚,两种文化的差异越大,这种比较就越能激发起旅游者的兴趣。例如,中华民族与法兰西民族  相似文献   

15.
民族认同感是族群意识的基本组成部分。在旅游影响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认同呈现出多维度和不同方向的发展轨迹。文章通过对一位土家族青年女性个人生活史的记录,分析了在旅游发展进程中族群个体的民族认同感的演化过程,发现旅游对民族认同的影响在于:旅游引致的经济增长提高了民族文化的"势位";旅游产品创造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景观;文化旅游的发展使民族认同的层次不断深化;民族旅游的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将误导民族认同的方向。研究将为民族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如果我们将旅游视为产业,没有任何产业能像旅游业一样将如此众多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将旅游视为社会活动,没有任何其他社会活动能像旅游活动一样,可以将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肤色、语言、宗教信仰的人联系起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相似文献   

17.
教学水平评估的指标可以分为确定性指标与不确定性指标两大类。由于不确定性指标功能的发挥极易受到指标模糊性及个体认识模糊性的制约 ,本文对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的 38个观测点给予了确定性类别的区分 ,并专门探讨了不确定指标量化分析的模糊数学思想、方法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8.
国际旅游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消除民族种族间的偏见与隔阂,也会因文化差异而引起冲突与摩擦。随着中国出境游的常态化、大众化,中国游客在跨文化接触中的旅游行为一直以来颇受诟病。因此,作为出境游全方位管家的领队,为减少文化冲突而充当的"文化桥梁"作用愈来愈显重要。本文旨在探讨出境游领队的"文化中介者"作用,以期对出境跨文化旅游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周大鸣 《旅游学刊》2014,(2):103-109
人类学因其理论与方法的独特性,逐渐被民族旅游研究所借鉴和吸纳,但在中国民族旅游的开发实践中却往往处于"非主流"的境地。人类学要想在中国民族旅游实践中享有更多的话语权,首要的任务就是用本学科的视角透视民族旅游,反思其进行中国实践时所面临的一些特定的问题,并积极推动和参与民族旅游开发的社会评估工作。其关键点在于:一是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协调机制;二是客观审视民族旅游对族群文化和族群关系的影响;三是科学考量旅游开发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民族旅游是大众旅游时代旅游研究和产业实践的重要领域。然而,一直以来学界对民族旅游本质的争论不绝于耳,甚至有西方学者认为其本质是"另一种形式的殖民掠夺"。从我国发展实践看,民族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1现代性乡愁推动民族旅游高速发展大众旅游与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相辅相生,旅游可以说是现代化进程中"现代生存状况的‘好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