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对乡村生态伦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对乡村的影响广泛深刻,对乡村生态伦理的构建所起的作用尤其引人关注.本文在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视野下,着重探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对构建乡村生态伦理的影响这一特殊而重大的课题.本文通过实地调查、问卷分析和文献检索,以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月柿生态农业旅游区为例,研究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下乡村生态意识的变迁,经过一系列分析和细心的验证、研究得出,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能给乡村生态伦理建设带来积极、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潜藏着一些值得警惕而应未雨绸缪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美丽乡村"建设为葡萄酒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背景,葡萄酒旅游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对"美丽乡村"政策和宁夏葡萄酒旅游情况进行梳理,明确了葡萄酒旅游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宁夏葡萄酒旅游发展存在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不足、葡萄酒旅游活动缺乏乡村特色、当地村民参与水平低、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弱等问题。应在葡萄酒旅游开发中加大乡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提高当地村民参与水平、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发展葡萄酒旅游,把宁夏贺兰山东麓建设成为"物质美""生态美"和"精神美"的旅游胜境。  相似文献   

3.
"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探索金华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生态利益矛盾冲突及其协调机制。在明确乡村旅游发展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矛盾冲突基础上,提高政府部门做到上行下达的能力,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的同时,保障乡村居民的利益并建立适度的约束政策。在引入外来资金和技术支持的过程中,提高对乡村旅游外来经营企业的准入门槛,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4.
全球旅游伦理规范   总被引:51,自引:6,他引:51  
张广瑞 《旅游学刊》2000,15(3):71-74
第一条旅游:对促进人民和社会之间相互了解与书重的贡献1.抱着对不同宗教信仰、哲学观点和伦理观念容忍和尊重的态度,了解并促进和人性一样的伦理标准,既是负责任旅游的基础,又是负责任旅游的归宿;旅游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和旅游者本身都应当遵守各个民族——包括那些少数民族和土著民族的社会文化传统和习俗,并承认其价值;2.旅游活动的开展应当与东道地区和国家的特征与传统保持一致,并尊重其法律、惯例和习俗;3.东道社区作为一方,当地专业人员作为另一方,都应当熟悉并尊重到访的旅游者。了解有关他们生活方式、兴趣和期望的…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正在逐步成为人们心目中旅游的一个重要方式。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打造要针对旅游者向往自然和乡土亲情的多元化、个性化、情感化、体验化需求,开发独具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资源来开发地区乡村旅游的资源,保护乡村旅游生态资源,走品牌化,差异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互联网+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型。  相似文献   

6.
以赤水河流域(遵义段)五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模型,分析2015~2019年区域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并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两者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域内旅游产业发展地区差异较大,两极分化明显,但年度发展差值随时间呈缩小趋势;2.域内环境保护现状地区差异较大,年度波动...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介绍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概念和特征,指出它们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然后分析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旅游产品同质化、生态环境保护不足、社区参与度不高等;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包括创新经营模式、深入挖掘资源、促进业态发展和优化生态环境等,同时还强调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区参与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连玉銮 《旅游学刊》2005,20(3):13-17
四川平武白马地区旅游开发的实践表明,大众旅游的开发模式会给自然和文化生态相对脆弱的民族地区带来较大的冲击。进行小规模的生态旅游实践,在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和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之间建立起良性的互动机制,是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适宜路径。  相似文献   

9.
<正>红树林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文章以广西钦州七十二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为研究内容,采用SWOT分析法,得出钦州七十二泾具有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红树林环境保护举措得当等优势,同时存在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少、旅游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不便等劣势。据此,文章提出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挖掘红树林的文化内涵、探索性开发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增强七十二泾红树林旅游的可进入性、加大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力度等相关对策,以期促进七十二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系统学角度透视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结构关系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刘静艳 《旅游学刊》2006,21(5):17-21
从系统动力学著名的"内生"理论角度分析,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建立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均衡机制,从而形成一体化的共生系统.本文将政府、社区、保护区、旅游企业和生态旅游者五个主要利益相关者作为生态旅游系统中的内生变量,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协调利益获取和分配、权利和义务、生态耗损和补偿等问题,初步构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结构关系,为建立协调各方利益的参与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乡村节事旅游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但也面临着旅游目的地形象同质化的影响,亟需从产品竞争意识向品牌形象竞争意识转变.本文以罗平油菜花节为例,分析了该节事旅游活动在满足旅游者文化体验过程中的品牌形象问题,并利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得出了消费者关注的尊重度、熟悉度、关注度、归属度、信任度、忠诚度和发展度7个品牌形象因子,提出了改善罗平油菜花节品牌形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浙中生态廊道"建设的大环境下,探索金华乡村运动休闲旅游发展的策略。政府应加强对各乡村运动休闲旅游发展的统筹配置,市场兼顾;在发展过程中加强乡村运动休闲旅游设施的建设;各乡村应该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错位开发具有个性化的运动休闲产品;运用"互联网+"的模式,树立乡村运动休闲旅游新形象的同时,加强营销力度,完善乡村运动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包装。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汉江安康段为研究对象,从旅游经营者、旅游从业人员、社区居民、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行为,以及政府、旅游经营者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采取的措施的角度进行调查,建议通过争创全国旅游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修订地方特色旅游生态文明行为管理专门法规、创新宣传形式、完善旅游+生态经济的产业链等路径,促进域内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旅游生态足迹的理论意义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桂华  李鹏 《旅游学刊》2007,22(2):54-58
生态足迹分析是一种新兴的定量测度人类对自然的生态消耗和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态经济学新方法,旅游生态足迹是生态足迹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旅游生态足迹既是一种分析方法,也是一种认知理念.在深入研究旅游生态足迹特征、类型的基础上,以"四体旅游系统模式"为基本思路,探讨旅游生态足迹的四大功能意义,即:对旅游主体--旅游者的环境教育功能,对旅游客体--旅游目的地生态消耗的衡量功能,对旅游媒体--旅游业的生态效益的评价功能以及对旅游载体--旅游环境影响的测度功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旅游生态足迹对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天宇  高干 《西部旅游》2023,(24):72-74
<正>乡村旅游小镇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之一,对于地方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提出,要通过强力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河南力量。文章以河南省郑州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小镇为例,通过走访调研,提取文化元素、探讨多种发展模式,旨在为不同类型乡村旅游小镇的发展建言献策,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6.
促进旅游发展与生态韧性的耦合互馈对助力长三角地区旅游产业提质增效、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长三角地区的4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演化韧性思想,构建旅游发展和生态韧性评估体系,运用马尔科夫链、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刻画两系统时空耦合特征、识别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指数波动增长,从2005年的0.085发展到2021年的0.571;生态韧性指数持续上升,从2005年的0.269增长到2021年的0.827,地区差异不断敛缩;(2)耦合协调类型由基期的严重失调(0.134)发展到末期的初级协调(0.669),空间集聚性显著,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3)交通通达度、政策关注度、植被覆盖度是影响耦合协调水平的主要因子;经济发展水平对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最强;交通通达度与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与植被覆盖度,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通达度的交互作用对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最强解释力。  相似文献   

17.
生态空间是旅游型乡村聚落重要的功能空间,其格局变化可反映空间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选取特色旅游名村茶陵县卧龙村为研究对象,采用PRA(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方法研究聚落空间演变的基本特征,并利用遥感数据对其空间格局变化进行空间反演,根据不同时段各行为主体行为决策的空间响应差异,分析其生态保护行为决策与生态空间格局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开发后生态空间占用总量明显高于前40年之和,村民聚居地整体搬迁与旅游设施建设是生态空间占用量扩大的主要原因;乡村旅游兴起后,各行为主体的生态保护行为决策偏好值整体提升但有差异;旅游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改变是各主体生态保护行为决策变化的主导因素,聚落空间演变也是主体行为决策的空间响应结果。研究成果可为旅游乡村的规划编制提供借鉴,也有利于根据各行为主体决策偏好制定差异化空间管控策略提供案例实践。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要求下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遵从制度、现实和实践三重逻辑,其总体逻辑是要实现绿色低碳的生态基底、创新驱动的智慧转型、精神传承的文化赋能、融合发展的产业优化,其发展瓶颈是产业要素难以向乡村流动和聚集,其取胜之道在于必须从产业要素集聚、产业发展特色、产品创新、资源有效利用、绿色发展、科技赋能、制度创新、人才培养、地方综合主体重构等方面着手,进行当代乡村地域主体再认识和乡村旅游发展地方综合主体内涵再建构,实现乡村旅游发展要素的新组合,打造富有地方感、独特性和生命力的乡村旅游产品,推进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地方实践的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逻辑与案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和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直面乡村社会发展困境,以乡村的多维发展重塑合理的新型城乡关系。文章基于对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内在逻辑的探讨,借助傣族园村寨、双廊村、天龙村、落水村和明月村等多案例研究,具体分析旅游推动乡村在不同维度上的振兴实践,研究认为:旅游发展为乡土空间重聚发展主体,将各类经济生产要素注入乡村,实现乡村在经济层面的产业结构多元化和空间多功能化,文化层面的物质文化保存与修复和精神文化的调适与再造,治理层面的内生自组织治理优化和网络治理的构建与深化,有效缓解甚至逆转乡村多重危机;同时,旅游发展在推动乡村各层面发展的过程中释放乡村居民的自主性,构建地方和外部力量的互动场域,共同推动乡村实现"新内生性发展"和持续振兴。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多元内在关系,为我国乡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和贫困消除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家文化视角下本土旅游小企业的代际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彤  张庆芳 《旅游学刊》2017,(8):93-103
文章基于桂林龙脊梯田景区平安寨家庭旅馆的访谈数据,揭示了中国传统家文化对本土旅游小企业代际传承的影响,其中,家庭利益至上的家本位内涵确定了企业传承目标为"家业永续",使家庭成员以企业传承发展为载体通过集体主义利他思想实现了家庭与企业内在利益的一致;家庭伦理所规范的家庭和谐框架中"父慈"与"子孝"的双重互动产生了代际间的信任,借助家庭内部长久稳定的情感财富保障了代际传承过程的顺利与流畅;而家庭扩大化所形成的关系网络不仅是家庭成员情感和物质上相互依存的基础,更成为家庭企业联合经营并不断壮大家族共有财产的重要动因与保障力量.文章由此认为,通过家庭内的代际传承来应对外来竞争压力是本土旅游小企业现实而可行的选择,强调旅游发展过程中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建设和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