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着深层次的变革,使高校对社会的教育贡献度有了新的更高要求,而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突出的引导和激励功能,从政策引领、专业指导和综合服务等多个方面引导高校实现其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价值。文章在回顾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发展历程和实现路径的基础上,阐述了审核评估的特点与内涵,并以审核评估为例分析了教育评估通过引导高校合理确定目标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和密切联系社会等方面促进高校提升办学质量,推动内涵发展的主要表现,并从完善教育评估工作,建立学校自我评估制度和树立高校职能协调发展的价值导向等三个方面展望了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要树立全面大教育质量观,加强教学质量监控,规范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培养财经类应用型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具有先决性质的核心概念,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从我国高等教育内部规律、政策环境、内部资源优势、办学定位等方面来看,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地方高校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应用型人才在人才类型、培养层次和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具有实践性、多样性、创新性等特殊要求;地方高等院校应当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突出办学特色,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着生源减少、生源质量下降和就业市场、国外办学机构竞争等新的挑战。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明确定位,建立与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互补协调发展的机制,探索自己的办学规律,以优势专业、学科为基础,拓展办学地域范围。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面对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从数量到质量,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新要求、新挑战,安徽工业大学始终坚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根本,在创建特色学科、提高科研能力、加强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提高学校办学综合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出现了办学定位模糊、办学资源紧张、学科专业建设任务繁重、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一系列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办出特色,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才能在高等教育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三十四年来,特别是自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高等教育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结构得到优化,教育质量与水平有较大的提高,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出现了多元化办学的局面。综观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党的领导下依法办学所取得的,是坚持市场化、多元化办学,激发办学主体积极性所取得的。  相似文献   

8.
特色是学校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学校教育创新的切入点。兰州一中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为文化建设特色、德育建设特色、教学特色建设、队伍特色建设、艺术体育特色建设、教育科研特色建设等几个方面。长期特色办学实践表明,学校特色是发展变化的,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需要不断开发和完善,特色办学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对高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等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坚持内涵发展、建设高水平大学是当前高校面临的突出问题。大学内涵发展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关系到高校的持续发展效果。大学内涵建设应从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李洪枝 《现代经济》2007,6(6):247-249
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教兴国战略方针加紧实施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积极探寻着健康稳步的改革发展之路。而作为高等教育保障体系的后勤改革又是各项改革的重申之重。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现代化教育的发展,高校后勤改革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学校和后勤的关系已由原来单一的“经费包干”式拨款运转机制,逐步变成了“独立核算,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极大丰富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内涵,同时也对高职院校在实现了规模发展后,如何培育其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坚持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观点指导下,要力求探索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在制度创新、知识管理、组织重构、目标量化等四个方面的培育与实现。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即要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价值取向。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决定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必须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为首要任务。转变观念,改进管理,应苦练内功,走内涵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重视和突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创新与发展。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职教20条”的发布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发展目标和实施方案,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作出重要部署,也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当下推动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现代化转型、突破高职思政工作现实困境的现实需求。文章在分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内涵和价值意义的基础上,结合“三全育人”理念从“广度、温度、深度、效度”四重维度入手,探讨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5.
绿色教育是现代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守的理念,而践行绿色教育理念核心之一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从生态教育思想出发,针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完善问题,找寻绿色教育发展理念在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知识结构调整、师资队伍学术氛围营造及稳定教师队伍等方面应用的基本思路,对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完善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高职院校教育面临学生社会化意识日益强化、个性化特征日益明显及信息数据获取更加便捷等新形势。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主体范围扩大化、群体心理敏感化、发展诉求隐匿化、社会交往边缘化,这些特点的存在不仅加大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而且不利于高职院校完成育人目标,对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管理、安全稳定、学风建设、学生资助、就业创业工作形成巨大压力。所以,高职院校应探究特殊学生群体的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升思想政治育人实效。高职院校应从特殊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和行为特征入手,强化全面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健全特殊学生群体的信息数据;完善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形成特殊学生群体服务合力;落实全程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解决特殊学生群体发展问题;运用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提升特殊学生群体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17.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是世界先进的职业教育方法之一。它不仅对德国职业教育起着重要促进作用,在我国也引发了一场职业教育的大变革。在高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教师借鉴工作过程导向的教育理念,设计以完成工作任务为核心的教学情境,实施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方式,建立工作过程的多元考核体系,探索在工作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养成素质。  相似文献   

18.
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性要求:全面发展与重点发展有机结合、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同时兼顾、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增强、主体性与社会化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对高校德育的启示: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也是高校德育过程的体现;高校德育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协调发展;高校德育要切实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符合社会需要。随着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和实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对高职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只有充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的互动与契合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中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定位是能力本位,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核心是能力培养,高职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互动与契合的着力点是能力建设,这一思路将影响、推进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