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社会中,大量的女性步入职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模式被打破,近年来在工作领域中对一些工作行为变量的影响上,男女在传统生理性别上差异越来越小,而社会性别差异对工作行为变量的影响正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总结了社会性别的概念、维度、研究现状,并给出了未来研究的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中,大量的女性步入职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模式被打破,近年来在工作领域中对一些工作行为变量的影响上,男女在传统生理性别上差异越来越小,而社会性别差异对工作行为变量的影响正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总结了社会性别的概念、维度、研究现状,并给出了未来研究的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关于近年来女性购房者数量的增长趋势,任延霞说:“这应该是由女性社会角色的定位决定的。现在女性从小就接受和男性同等的教育机会,走向社会以后就是一位职业人的角色,而不单单是过去的家庭妇女。这就决定了她们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要为这个社会作出贡献,自然也就带来了女性可自由支配的资金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张磊 《中外企业家》2012,(6):136-137
社会性别是通过社会实践发展而成的男女两性的不同角色、行为、思想等特征。从我国教育发展趋势、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性别不平等、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现况,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过程的观察,论证了培养教师社会性别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如何提升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由于社会的种种原因,男性的自由使得其趋于在语言交流中处于主导地位,而社会对女性的种种限制则使得女性在语言交流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在家庭及社会中扮演着新的角色,其社会地位也得到相当大的改善.然而,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性别差异在所有社会中依然普遍存在.本文旨于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性别差异在语言的使...  相似文献   

6.
女性创业N问     
Q:女性创业有什么特点? A:女性创业家不同于男性创业家的一点是,不少创业女性不求大、只求好:不求快、只求稳,不急于追求企业的快速增长,而是在兼顾既有资源可以获利的前提下,使得企业稳定发展。不过正是因为女性求稳的性别特质,所以在社会剧烈变迁的时候,容易裹足不前。  相似文献   

7.
《中国物业管理》2006,(3):F0004-F0004
“帼国不让须眉”的说法自古就有,只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的强人一面被深深淹埋。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来独挡一面。她们有着女性的温柔细腻和男性的坚强果断,她们担纲生活、工作中的重要角色;她们凭着超凡人的毅力在行业里撑起了半边天。[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新词     
《中国企业家》2011,(21):36-36
女性爷时代 [词眼]姐天性豪放,找不到矜持的方向 女性在中国社会中的角色日益重要,精神面貌不同于传统的低眉顺眼。一些有所建树、“霸气外露”的女性被称为“哥”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8年微观数据,考察“高学历”群体中婚姻、生育对性别收入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婚姻使性别工资差异的系数扩大了44%;生育对性别工资差异的贡献度达到12.3%;男性仍具有人力资本投资优势,主要表现在工作时间和工龄上。这表明改变传统的家庭精力分配模式,增加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精力和实践,才能真正改变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男性和女性构成了一个世界的整体,在市场营销中,单独针对男性和女性市场进行市场细分并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成为一个普遍共识。但是,这种营销的方式如今遭遇到了挑战,因为男性与女性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穿男人装的女人已经登上了各大杂志,“超级女声”选出来的冠军外形却是偏男性化的,中性化常常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而在消费领域,这个特点也在呈现,  相似文献   

11.
外资企业员工的压力应对策略探索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研对在华的357位外资企业知识型员工的压力应对策略进行了探索性实证研究。通过因素分析发现,员工主要采用四种应对策略:积极应对、消极回避、社会支持和默默承受。此外,性别、职位、服务年限以及岗位对于员工的应对策略选择产生显著影响:(1)性别上,女性员工比男性员工较多地运用“社会支持”策略;(2)职位上,基层员工更喜爱“社会支持”和“默默承受”,而中层管理者则偏爱积极应对;(3)服务年限上,新员工喜爱积极应对,而老员工喜爱消极回避;(4)岗位上,非线性员工比线性员工更喜爱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2.
性别不平等观念涉及到男女之间的分工、能力、婚姻及家庭角色等多个方面,是影响女性就业和劳动绩效的根源性因素。本文采用CGSS2017数据,从个体、地区、“重要他人”三个层面检验了5种典型的性别不平等观念对女性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对性别不平等的分工观念、能力观念、婚姻观念、性别角色观念的认同程度越高,地区层面性别不平等观念越盛行,不仅显著降低了女性就业参与,还对女性受雇于固定雇主、签订劳动合同和全职就业产生差异化的负面影响,导致女性收入越低。通过稳健性检验和采用“三八红旗手”占比作为工具变量估计表明,性别不平等观念对女性就业参与和收入产生负面影响的结论仍然稳健。性别不平等观念对农村女性非农就业和收入的负面影响更加普遍。教育人力资本在性别不平等观念与女性就业参与之间产生正向调节作用,间接弱化了性别不平等观念对女性就业参与的约束。家庭中作为女性“重要他人”的丈夫对性别不平等观念认可度越高,大男子主义越强,同样会抑制女性就业参与。  相似文献   

13.
张红霞 《城市问题》2011,(2):96-100
近年来,城市中未就业的女性数量呈现上升趋势。针对这一现象,在对石家庄市39位全职太太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全职太太产生的社会结构背景及这一群体对家庭角色的认知。通过对家庭中夫妻互动过程的考察,在微观层次上分析了全职太太家庭的性别秩序。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的产生发展与普及,"数字化"以及由之而来的"数字"鸿沟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同时,由于传统观念中的男女性别差异,女性在IT及互联网这个领域与男性相比似乎处于弱势。本文主要是针对此现象介绍了性别"数字"鸿沟这一概念,分析其表现、成因。在此基础上尝试着分析了缩小性别"数字"鸿沟的可能性及其措施。最后指出在信息社会中,这种性别"数字"鸿沟的缩小也将是构建和谐社会,使之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梅丁 《人力资源》2013,(10):29-31
中国的人力资源行业在2013年步入一个新纪元,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女性人数比例升至70%。女性人力资源工作者(以下简称"HR")自信、从容、美丽,比男性更加奋发进取,雄心壮志也毫不逊于男性。但无法否认的是,家庭角色、领导风格、性别成见等因素,在塑造女性经理人的职场竞争力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困扰,也成为女性HR群体共同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社会角色理论(Social Role Theory)认为,大多数劳动分工以性别为基础,因此性别角色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往往被赋予贤德慈爱、规避风险等性格特征,正是这些鲜明的女性个性特征使得关于女性角色的基础性研究更多地被拓展到经济学与管理学中,并得出了许多富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发现。《女性高管、会计行为与投资决策》一书,以相关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签字审计师性别组成对审计质量产生的影响,选取样本为2011年“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审计的上市公司。结果表明,全部由女性担任签字注册会计师的项目组执业更谨慎,负责审计的上市公司审计质量更高,而男性组审计师和混合组审计师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数据,基于纵向视角的代际流动理论和横向视角的机会不平等理论,对目前中国教育性别差异的形成机制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探索。运用代际流动理论模型的阶层线性模型(HLM)改进和机会不平等理论的系数衡量及夏普利分解,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教育代际流动系数总体为 0. 196,其中女性高于男性,且性别之间代际流动系数差距随年龄组减小而增大,女性教育“底部持久性”和男性教育 “顶部持久性”的凸显共同加剧了教育不平等的性别差异。此外,性别因素贡献率也随父母教育背景的升高而降低,其中低等教育家庭性别差异最为严重,其影响仅次于户口。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源是由男性和女性两部分所组成的,男女两性的共同努力与奋斗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男女两性无论是在生理、心理、社会地位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而且传统观念中一直有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的意识形态存在。这一现实状况使得人力资源政策中某些方面有性别倾向的存在,而这些政策却逐渐发展为男女两性的整展悖论。 这里所说的悖论是指人力资源政策制定的动机和实施结果背道而驰:某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女性却损害了男性;某些政策立足于两性平等却事实上忽视了女健的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女性领导力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尽管越来越多的女性在职场崭露头角,她们的职业生涯却遭遇了“天花板”障碍,而这个障碍与性别有着极大的关系。本文将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已有理论的引用和发展,同时结合访谈、问卷调研等方法,研究女性领导力面临的“天花板”问题,并为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法提出科学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