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矢志不渝十九载,勇攀科技最高峰。2011年11月26日,临沂国家高新区建设推进大会在沂蒙老区隆重举行,国家科技部、山东省以及临沂市领导共同为临沂国家高新区揭牌,这标志着全国革命老区中第一家国家高新区诞生了,这既是临沂高新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开启了全国革命老区创新发展的一个新征程,革命老区迎来科技创新的又一个春天。2011年是临沂高新区发展史上  相似文献   

2.
《中国老区建设》已经走过了十五个春秋。我们看到,这十五年是艰苦奋斗、锐意创新,积极探索的十五年。十五年来,《中国老区建设》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一步步走向成熟,已经成为特点鲜明,格调高雅,内容丰富,融可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一体,深受老区干部群众欢迎的全国性刊物,被老区人民誉为“老区喉舌”、“老区知音”、“精神食粮”、“良师益友”、“必读刊物”,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赞誉,非常来之不易。《中国老区建设》的成绩,非常值得庆贺。  相似文献   

3.
东海县是革命老区县,现有21个乡镇,其中老区乡镇15个,加快老区发展,促进老区脱贫致富,对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新东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去年以来,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大胆创新工作思路,集中力量推进一批事关老区长远发展的大事要事。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加快老区扶贫项目的开发,全县经济及社会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中国老区建设》2006,(10):58-59
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这段光辉历史是老区重要酌政治优势.丰富的红色资源是老区宝贵的精神物质财富党和国家历来十分关心支持革命老区的建设和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又多次强调要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这是老区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初遇.老区如何抓住这一机遇.艇政治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艇红色资源转变为红色资本,扣老区精神转变为物质力量.又快又好地推进老区发展,加疆和改进老区宣传工作.是一价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这一疬面.广元和建宁老区的做法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老区建设》2009,(4):10-10
黑龙江老区发展要实现“突破”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省长栗战书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在新的形势下,要帮扶黑龙江老区发展必须立足实际、有所创新,才能真正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据栗战书介绍,今年黑龙江省将努力在“三个”方面寻求创新、实现突破:首先,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目标,在改革贫困村土地经营体制上实现新突破。在有力的政策支持下,  相似文献   

6.
宣传老区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老区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充分认识老区精神对于国家崛起、民族振兴的重大意义,这是做好老区宣传工作的基础;关键在于大力宣传和弘扬老区精神这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核心在于把老区精神转化为促进老区加快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7.
在全党和全国人民迎接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的时候,全国老区宣传工作会议在成都市召开了。会议的主题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总结交流宣传工作经验,研究讨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老区宣传工作,为促进老区加快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下面,我就大力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为老区加快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的问题,讲些意见,供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中国老区建设》自1993年创刊以来,在中国老促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同各地老促会的鼎力支持下,发扬老区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奉献,大胆创新,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发展壮大。刊物从最初的几于份,发展到如今的11万份,已成为宣传老区的主阵地,成为在全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主流刊物。  相似文献   

9.
浅议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徐其清田扬群/安徽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九五”期间,国家将“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这无疑为老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老区人民有着强烈的脱贫愿望,迫切要求迅速发展经济,早日摆脱贫困,改变自己的命运。老区的各级党...  相似文献   

10.
老区小城镇建设,应着眼于区域性小城镇经济网络这一大背景,不可脱离这一背景孤立进行。老区小城镇群体必须以城市为依托,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功能结构、产业结构,并且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结合起来。一老区小城镇建设,不能脱离小城镇整体布局而盲目布点,也不能单纯追求小城镇数量而一哄而起,必须从区域性小城镇经济网络的高度出发,着眼于形成和发展老区小城镇经济网络。老区小城镇经济网络,是在老区这一具体环境下,各种经济客体在经济主体的驱动下,借助不同的载体,通过不同的线路,所完成的错综复杂经济联系的网状运动系…  相似文献   

11.
第一,充分肯定老促会的工作。总的来看,这届老促会的工作很有成效。一方面体现在老区的发展上。近四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老促会的具体促进下,中央和省里给予老区的各项政策得到了较好落实,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很大进步,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老区的弱势地位不断显现,部分老区逐渐被边缘化。 如何加快老区发展,党和国家一直牵挂于心。因为这不仅仅是全面建没小康社会的要求,更是共产党人对老区人民的承诺!  相似文献   

13.
2007年,本刊特别策划栏目以5个专题,从不同的侧面报道了老区建设一个重大问题:呼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更进一步重视老区工作,加大对老区的扶持力度,以加快老区的发展步伐。 老区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革命老区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加之战争对基础设施的破坏,使得大部分老区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老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老区要改变落后面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仅仅依靠老区人民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的力量。 老区建设的这种长期性和系统性,决定了只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力量,依靠老区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老区精神,发挥主体作用,依靠各地老促会的促进作用,老区建设才能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 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对老区工作的高度重视、发挥主导作用是关键。只有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老区工作,才能更加激发老区人民的奋斗精神,老促会组织的促进作用才能发挥得更加充分。本期刊登的湖北、山西、河南三省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央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决策,这为革命老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经济和政治的意义看,老区的建设和发展事关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做好老区宣传工作,促进老区建设和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尽快改变老区面貌、改善老区人民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今年开始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国革命老区建设工作。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政策法规司加挂革命老区工作办公室牌子,新成立的革命老区工作办公室将统筹全国老区发展大计,统一组织、协调和指导革命老区建设工作,彻底改变老区工作无专门机构管理、无专职人员推动的尴尬局面。 在此之前,一些地方已经认识到,可靠的组织保证是搞好老区工作的关键,他们在老区建设中已经迈出了这关键的一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老区立法目前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 制定《老区发展促进法》,是解决老区建设和发展问题的根本之策。但现在看来,这部法律的立法进程可能要拖得很长,原因这一是有关各方对老区立法的必要性,紧迫性看法不同。这需要包括各地老促会在内的所有关心老区的人们,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和研讨,尽快消除歧见,达成共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湖北建始县老促会从老区实际出发,千方百计支持老区群众发展甜柿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他们的经验证明: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扶贫理念,不断推动救济式扶贫向产业化扶贫转变,是大有作为的。  相似文献   

18.
读者评刊     
正改革创新是老区发展的动能第5期《老区要争当创新发展的排头兵》从国家和老区两个层面深刻阐述了实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赶超发达地区战略的意义,道出了老区人民的心声和强烈愿望。(广东省肇庆市老促会赵根树)老促会要争做改革、创新、担当的促进会  相似文献   

19.
老区在自身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唯有体制创新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体制创新的突破点应该在乡镇体制的改革。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简政放权。到80年代的理顺乡镇党政关系,到如今的乡镇领导选拔制度改革、撤并乡镇、乡镇政务公开、发展小城镇,各种完善乡镇管理体制的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成效都不明显。 湖北省从2003年11月起在7个县市进行了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004年8月在全省推开。 作为老区大省,湖北的“一揽式”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绝不能为老区乡镇体制改革趟出一条新的路子,为老区建设提供新的经验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世纪之交,是老区经济建设的特殊时期,老区的经济发展应立足于什么呢?笔者认为,多数老区是山区农村,因而,老区的优势在“农”在“山”,希望也在“农”在“山”,唯一的出路在“农”在“山”,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也应在“农”在“山”,离开了这一点,加快老区发展只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