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当前,物价的快速上涨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物价总水平在食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同时,非食品价格涨幅扩大,CPI涨幅创10余年来新高。物价的持续上涨已形成了对中国通胀压力的一定影响。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经济工作,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要控制在4.8%左右,并提出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采取的九大措施。  相似文献   

2.
2004年我国CPI涨幅达到3.9%,是1997年以来的最高涨幅。其中,上年“翘尾”因素为2.2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为1.7个百分点;食品和居住类价格较快上涨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总体来看,CPI涨幅仍在合理、可控的范围内。随着以抑制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为主要目标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效果的进一步显现,以及世界经济由强劲回升转向平稳增长,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水平将平稳回落,CPI涨幅也将有所回落,呈温和上涨态势,预计全年涨幅在3%左右,全面通胀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3.
《调查研究报告》2005,(90):1-13
2005年一季度CPI上涨2.8%,与上年同期持平,属温和上涨。受双节和“冷冬”等短期因素影响,各月价格波幅较大。一季度,食品价格涨幅有所回落,但仍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非食品价格涨幅加大对CPI的推动作用增强。进入二季度,预计食品价格稳中趋降,非食品价格涨幅可能加大,上半年CPI总体涨幅在2.5%左右。通过稳定粮价等措施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是宏观调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国内     
《浙江经济》2010,(23):10-10
11月GPI涨幅可能全年最高 11月以来,由于食品价格涨势明显,居民通胀预期仍较明显,11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可能超过上月的4.4%,再创新高,但超过5%的可能性不大。由于12月翘尾因素将完全消失,该因素将使CPI下行1个百分点,11月物价数据可能为全年涨幅的峰值。  相似文献   

5.
《宁波经济》2007,(8):M0001-M0001
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06768亿元,同比增长11.5%,涨幅同比加快0.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2%.涨幅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与一季度GDP增长11.1%、CPI增长2.7%相比。当前宏观经济高增长与通胀并存的态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宁波经济》2007,(12):M0001-M0001
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27日召开会议研究明年经济工作时提出,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专家分析,这次提出防明显通胀的主要原因是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不断上升。CPI连续三个月高于6%,已经超过物价涨幅较高的2004年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当前,物价的快速上涨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物价总水平在食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同时,非食品价格涨幅扩大,CPI涨幅创10余年来新高。物价的持续上涨已形成了对中国通胀压力的一定影响。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8.
2008年受上半年价格调控见效和下半年经济下滑需求减弱的影响,居民消费物价涨幅不断回落,四季度物价上涨2.5%,明显低于4.8%的全年预期调控目标。在全球金融危机尚未见底、需求短期难以大幅回升的情形下,价格走低仍在延续,2009年1月份我国CPI上涨1%,CPI连续第九个月涨幅回落,大多数人对物价快速下滑充满了担忧,是否会发生通货紧缩成为议论的焦点。而近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的物价调控目标为4%左右。在物价走低的形势下,  相似文献   

9.
2008年三季度物价增长的特点是:CPI增幅继续回落,通胀压力明显减退;PPI拐点出现,中间品价格由前期的大涨转为大落;源于食品和石油价格暴涨的供给冲击结束。未来几年中国物价将重回低增长状态,并将面临较明显的通货紧缩的压力。需求放慢、生产过剩是导致物价回落的主要原因。房地产需求明显萎缩、价格下跌是中国经济调整的主要标志,是一种内在性的趋势,不要人们地阻止其调整。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信息》2006,(16):34-34
投资需求加速增长、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流动性过剩等合力而成,将促使下半年物价涨幅超过上半年。但受粮食价格和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的影响,物价涨幅不会过大。  相似文献   

11.
油价上涨,粮价上涨,铁矿石价格上涨……眼下通胀似乎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日前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发布报告称,今年下半年我国CPI仍将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预计全年涨幅将在7%左右。报告列举了我国经济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煤电油运供应趋紧,农业增长基础尚不牢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特别是股市价格波动较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等,但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是“最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在三年前曾写过一篇文章,说到“十一五”中期有四个因素可能会导致中国进入“滞胀”局面,这四个因素是:1、由于人口增加而耕地减少会推高食品价格,所以会在中国内部产生推高消费物价的因素;2、由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会沉重打击股市。大量国际游资会从股市向大宗商品市场转移,由此推高国际农产品和原料价格,中国是消费这些产品的主要国家,所以输入型通胀会越来越明显;以上两个因素是引起“涨”的原因,而“滞”的因素是:  相似文献   

13.
张棻 《环球财经》2010,(7):74-75
5月份被认为是“意料之中”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不久前2009年15%的房价涨幅、蔬菜价格涨幅,还有每年都“看上去很美”的居民收入涨幅一样,引发了人们的普遍质疑:为什么统计数据和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总有这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调查研究报告》2005,(147):1-14
2005年上半年,在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向好的背景下,国内市场物价总水平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累计上涨2.3%。其中,食品价格和服务价格涨幅的涨落成为影响CPI变动的重要因素。预计下半年食品价格稳中趋降,服务和一般工业消费品价格变动对CPI的影响加大。全年CPI总体涨幅预计在39/6以内。  相似文献   

15.
清议 《西部论丛》2008,(1):50-51
最近一段时间,令我无法理解甚至难以忍受的是,原本简单而明确的通胀概念,居然在国内大众传播当中变得混乱不堪。一种说法是,6.5%的CPI涨幅算不上通胀,因为核心通胀率仅为1.1%;另一种说法是,目前中国出现的通胀仅仅是结构性通胀,鉴于服装等消费品价格仍在下降,因此,还不到全面通胀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低物价时代?CPI涨幅回落就是低物价时代?当一些专家学者提出“未来中国将进入低价时代”这个概念之后,让人十分不解。至少,这样的说法不仅缺乏经济逻辑常识的支持,而且也不符合中国经济的现实。且不说,CPI涨幅的回落仅仅是涨幅变小,而绝非绝对价格的下跌。单看过去一段时间。中国CPI涨幅的回落无非基于两大原因,其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其二,国内经济需求——内需~一投资与消费需求大幅萎缩。前者基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际金融巨头控制价格的利益诉求,而后者则基于中国过去严厉紧缩货币的后果。  相似文献   

17.
今年第三季度物价增长令人瞩目,特别是连续四个月CPI保持5%以上使人们对通胀加速的担心加剧.物价上升的主要推动力无疑是粮食价格上涨,但国际油价的不断创出历史新高,投资增长的再次反弹并由此带动的生产资料价格回升,使物价走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三季度物价增长呈现以下四个特征:  相似文献   

18.
2008年以来,我省经济运行朝着2008年初提出“双防”方针所预期的方向发展。消费价格涨幅趋缓,增长过热的风险有所降低。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并出现了一些需要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物价涨幅仍处高位,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正在发生变化,通胀的中长期压力不容忽视:经济增长则面临外需下滑、内需不稳、困难增加等多重压力。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在稳定物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缓通胀,稳增长,促转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2004,(11):B003-B005
自6月份CPI同比增幅上升到5%以后,CPI已连续四个月处于5%以上,许多市场人士和专家把5%定为是否存在明显通胀的警戒线。在我们看来,主要由食品价格的合理回升所引起的CPI上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通胀,但这样的物价上涨率与油价的大幅上升及生产资料价格的再次回升相结合,确实对通胀的预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赵晓 《宁波经济》2008,(6):40-41
尽管有灾难的影响,而且今年的经济会在外需下滑下靠内需继续支撑,但经济增长速度仍然不会低于10%,而物价升幅可能会在6.5%上下。中国经济不仅已经告别通货紧缩时期,也已经告别高增长、低通胀时期。中国的资产价格特别是房价会因整体物价的上扬从而出现上涨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