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城镇密集区是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密集区均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在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当今,其又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节点区域.城镇密集区的等级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地位,而决定城镇密集区等级的要素很多,但最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发展相对均衡、独立的地理单元,山东省人口城镇化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山东省人口流动性较低,本地城镇化特征显著;人口与经济分布空间错位,但流动人口向发达地区的集聚加速;人口向高等级城镇集聚特征显著,县域成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人口城乡流动趋缓,省内城镇化格局趋于均衡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五个方面的发展思路:非均衡发展,引导人口向优势地区集聚;因地制宜,塑造多样化的城镇化空间形态;纵向集聚,构建合理有序的城镇层级体系;夯实基础,培育县级单元为城镇化载体;统筹联动,建立一体化的区域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3.
苏州地区城市化空间格局及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苏州地区1984-2005年的6个时相的卫星遥感数据,从城镇实体地域扩展的视角,通过城市化强度指数,运用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测度等方法,分析了1980年代以来苏州地区城市化强度的时相性变化、空间集聚特征的演化,以及城市化"热点区"和"冷点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等.分析得出,1980年代以来,随着苏州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其城市化格局的空间集聚性逐渐减弱;城市化发展的高值簇即"热点区"呈现出较明显空间演化和跃迁的特征;苏州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全局层面的多因素驱动、"热点"轮换和局域层面的中心辐射与梯度推进是并存的.  相似文献   

4.
宁夏生态环境分区与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20世纪以来人类发展的重大趋势之一,城镇体系是城市化发展的地域组合形式,其发生、发展与周围的自然系统存在着必然的、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充分体现在城镇体系的地域特征、空间格局与布局规律上.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普遍滞后,脆弱的生态环境必然导致城镇化发展的地域化途径.文章针对宁夏目前存在的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宁夏的5个生态环境分区为基础,首先探讨了城镇体系空间发展的地域特征,进而明确提出了宁夏城镇体系空间发展战略,在空间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提出了宁夏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形态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发展走廊沿线交通与城镇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交通与城镇相互作用关系出发,分析了城市群地区、轴线地区、大都市区内区域交通与城镇互动的一般规律,认为在高度城市化的发展走廊沿线,区域交通与城镇群体空间发展相互促进。在城镇群体空间形成发展初期,区域综合交通组织以完善城镇之间的联系为核心,同时城镇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交通走廊的形成;在城镇群体空间走向成熟过程中,区域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对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和城镇空间紧凑发展、集约利用资源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推动了多中心大都市区、网络化的城市群、城市带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发展及居民出行特征 1. 快速城市化地区城镇发展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中小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广东沿海一带的城市,如东莞、惠州、深  相似文献   

7.
从理论上叙述了产业发展推动城市化发展,城市化反过来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规律,并对时间和空间数列做了实证。以横向空间数列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城市化与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城市化与产业发展水平不足,经济增长极能力不足;二是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效益偏低,经济增长极作用有限;三是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效益不高,阻碍了本土的经济扩散,并且同时存在着发达地区产业发展效益不高、难以发挥扩散效应的问题;四是距离和区位因素未成为发达地区向邻近欠发达地区经济扩散的优势。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经济发达地区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严峻问题,认为其小城镇应建设中心商务区,并认为商务功能具有对现代工业型小城镇经济建设、产业转移和城镇建设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文以中山市小榄镇为例,提出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如何进行中心商务区设计模式,进而创新我国工业型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9.
基于城镇空间区域扩展分析的城市化进程评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城市扩展的空间数据是评估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文章以福清市为例 ,探讨了利用城市发展的空间数据研究城市化进程的原理和方法。文章综合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别提取了福清市 1991年和 1996年的城镇用地信息 ,发现在这 5年中 ,福清市城镇用地面积增加了 1 2倍。经过对城镇区域扩展进行空间分析 ,并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和主成分分析 ,进一步查明了福清市城镇化进程的驱动力主要为工业大发展和非农业人口的增加。但是 ,房地产业的兴起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在某些乡镇和地区起了重要的作用。综合多因子分析表明 ,福清市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乡村的城镇化 ,而不是中心城区的贡献。总的看来 ,福清市城市化的水平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城镇空间扩展的速度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提高福清市城市化水平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的实质是谋求城市群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共同发展。城市群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载体,是具有强烈辐射带动作用的发展极,是各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空间。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点将有助于城市群、城市经济、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并在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地区是青海省人口、城镇的密集地区,也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以夏都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是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推进青海东部地区发展的现实基础,对推动青海"四个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首都经济圈城市化质量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阿特金森模型,构建了首都经济圈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分要素测度模型和分段测度模型,对首都经济圈城市化发展质量的阶段性特征、空间分异特征、分类特征、协调性特征做了总体评价。研究发现,2009年首都经济圈处于城市化发展质量优化和提升阶段;首都经济圈城市化发展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中部京津唐地区最高,南部石家庄、邯郸地区次之,北部张承地区及保定、衡水地区最低的态势;京津地区经济、社会城市化发展质量高于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而空间城市化保障质量相对河北省各地级市较弱;北京市、天津市为城市化质量滞后型区域,环首都经济圈的承德市、廊坊市、保定市、沧州市为城市化速度滞后型区域,其余地市为城市化协调型区域。  相似文献   

12.
<正>城镇化是空间结构的转化过程,是经济发展空间优化调整的重要内容。城镇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是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景观形态。在城镇建设、人口集中和产业集聚的城镇化进程中,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会随之发生改变。由于人口及各类经济要素随着城镇化过程,趋向于流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镇化地区,因此,一般而言,城镇分布的空间格局与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是一致的,城镇化的空间分布过程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正>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区域发展新动能,拓展经济新空间,培育新的增长极,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经济空间格局、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战略工具。无论是实施均衡发展战略还是非均衡发展战略,无论是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的规划和文件中,将某个城市、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乃至整个城市群打造成新的"增长极",已成为我国空间规划最  相似文献   

14.
多中心视角下的京津冀都市圈空间联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驱动下,多中心空间发展模式成为实现区域协调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京津冀都市圈作为我国的经济核心区和城镇密集区,区域经济多中心化与板块化逐渐成为重要表现载体。基于城市区域的空间形态和功能的多中心特征,利用引力模型和城市流模型对京津冀都市圈城镇体系的空间联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都市圈空间联系呈现非均衡性多中心极化发展态势,围绕京津两大核心城市,京—津—滨走廊带已初具多中心城市连绵区域的过渡形态和结构,而外围的石家庄、唐山等地区中心城市发育还不成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初期,由于受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以此为依据将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研究了各阶段城市空间格局的变迁。研究发现,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西部地区新增城市数量和城市化速度高于中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城市化速度最慢;从改革开放之后到本世纪初,东部地区经历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呈现出东部快于中西部、南部快于北部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城市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与对外开放,我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受自然、历史、行政、经济协作等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的宏观区域经济格局正经历着一个重新探索与重新组合发展的新阶段,当前已呈现出多类型、多模式与多层次的多元化特征。其中,以大城市为发展核心,具有“点——轴——圈”空间结构与多重循环机制特征的大城市圈,随着城市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已在我国一些地区出现。这类经济地域单元在我国各类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中独具特色与活力,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学和地理学界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7.
城郊是城市的昨天,乡村的明天。加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作为受其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区,大城市郊区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对其他地区起到借鉴与示范的作用,是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全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龙头"。文章以广州市增城区的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从数量结构、空间分布和景观格局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增城区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以因子分析法为基础,将我国人口结构分解为自然结构、经济结构、教育结构和空间结构四个维度,发现我国人口结构存在显著区域性差异,但这种分布格局并不稳定.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结构、空间结构上优势明显,而欠发达地区则在自然结构维度上优势明显.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GMM估计方法对区域人口结构特征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区域人口经济结构、空间结构优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明显;区域人口教育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显著,且对产业发展影响最全面;人口结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特征与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差异所导致的人口结构分布差异基本吻合.基于此,各区域应根据自身情况,有侧重地优化区域人口结构的不同维度,以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发达地区农村城市化——以江苏无锡市、南通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借助首届农业普查资料,分析了在农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乡镇企业高速增长的支撑下,发达地区农村城市化发展的现状、特点、趋势,对跨世纪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等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产业转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格局的重要因素,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伴随着制造业空间结构的变化。研究消费品制造业区域转移的特征有利于分析产业特性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消费品制造业空间转移总体上呈现先向沿海地区集聚后向内陆地区扩散的特征,并遵循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的变化趋势。分行业来看,劳动密集程度高、集聚程度高的行业,其空间转移发生得也较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