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曾经写过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本书通过一个孩子寻找礼物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们总在寻找有形的“礼物”.却往往忽略了自己早已拥有的礼物:无形的“此时此刻”.意即活在“现在”是最真实的。道理很浅显.作为一本励志的书,作者希望人们发现生活和工作中的乐趣。  相似文献   

2.
一本100页的薄薄小书《谁动了我的奶酪》在最近的环球商界特别红火。IBM、通用等跨国公司将它作为企业教材,经理专心地读着它:中国的央视请来了柳传志、段永基、王石等企业界的顶级高手进行对话,用心地研究它。这本简单得像童话的现代寓言向人们讲述着“如何看待变化和适应变化”的朴素真理,阐释出“主动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及时感觉、适应来自企业的变化”的“奶酪法则”。中国海信集团的3C之旅可以说是一个“奶酪法则”的实践翻版。  相似文献   

3.
继《谁动了我的奶酪》、《把信送给加西亚》之后,又一部由西方引进的“一小时读物”正在全国热销。它就是接力出版社出版的《邮差弗雷德——从平凡到杰出》。 弗雷德是美国邮政的一名普通邮差,相貌没有任何出奇之处,但他的真诚和热情却时时溢于言表,哪怕是对任何一个陌生的服务对象。他的敬业、勤业、精业精神  相似文献   

4.
提起《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上班族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据说最早是在北京的中关村,哪天哪个员工接到了老板送的这本书,便意味着被炒鱿鱼走人。后来又有很多老板反其道而行之,奖励员工也发这本书。这样一来,弄得上班族如果谁没看过这本书,轻则失去谈资,重则担心自己的“奶酪”是否被老板移走。大家纷纷满世界去找这本书,去找自己的“奶酪”。是谁出版了这本洛阳纸贵的图书?是中信出版社的社长王斌。《谁动了我的奶酪》背后《谁动了我的奶酪》让中信出版社名噪一时,这本书的运作体现了中信的风格和实力,最让人佩服的是他的策…  相似文献   

5.
一本《谁动了我的奶酪》曾风靡全球。尽管人们对作者斯宾塞·约翰逊缺少印象,但对工作、健康、人际关系、爱情与金钱的“奶酪”持有观,却在许多人的记忆中耳熟能详。书中叙述四个虚拟角色,把嗅嗅、匆匆、哼哼和唧唧拟人化,用“奶酪”对现实生活中某种目标进行借喻。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内心想要的“奶酪”,追寻它,想要得到它,认为拥有占有“奶酪”才是幸福的、欢乐的。一旦失去它,或被别人拿走,自身便感到受伤害极大。一位出色的田径运动节目主持人,突然被改做其它节目便内心失意,认为自己的特长没能发挥出来,可能有人故意找茬儿,让自己难…  相似文献   

6.
自《谁动了我的奶酪》走红后,“奶酪”一词随着各种各样的演义版挂上越来越多企业人的嘴角,然而人们大都想的和讲的是索取、独占,很少思考如何奉献、分享。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开始重视对自身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被引入企业。在推进知识管理过程中,企业人尤其需要对“奶酪”的奉献问题进行思考:为什么要奉献?谁来奉献?怎样奉献?  相似文献   

7.
前段时间,上海似乎是一夜之间流行起“谁动了我的奶酪?”这一说法。尽管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是约翰逊所的一本书名,不知道书中有嗅嗅、匆匆、哼哼和唧唧在迷宫中寻找奶酪的故事。作为一名职业指导员,我总在想:如果我们的求职朋友也能经常问问自己:我的职场“奶酪”在哪里,也许对我们获得求职成功是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8.
最近,市面上正热销一书,名叫《谁动了我的奶酪》。书中描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屋子里有许多奶酪,四个小精灵每天都要到房间里去尽情享用这些奶酪,对这种悠闲舒适的生活,他们早已习以为常。但是,有一天,他们发现:他们的奶酪不见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四个精灵的反应各不相同:“嗅嗅”能够及早地嗅出变化的气息;“匆匆”能够迅速地开始行动;“哼哼”因为害怕变化而否认和拒绝变化;“唧唧”领会到变化会使事情变得更好时,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书中所说的“奶酪”,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譬如事业、工作、金钱、爱情…  相似文献   

9.
从去年3月份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关于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导致市场观望气氛浓厚,成交量普遍下降。可以看出,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势在必行,力度将逐渐加大,房地产市场这块奶酪正面临着被重新瓜分的局面。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中,“小老鼠”面对新发生的状况,适时而变,从自身找原因,不停地在思考、寻找丢失的奶酪,从而获得了更多地奶酪。在当前的情势下,房地产企业也面临相同的困境,是积极行动?还是坐以待毙?  相似文献   

10.
徐婕  高智 《物流科技》2004,27(9):72-74
《谁动了我的奶酪》讲的是一个关于追求目标中的“变化”的故事。这个比喻恰能给我们的本土货代在激烈竞争和新兴物流革命寻求新的契机带来前进的动力和启示。本文正是为货代企业在我国“迷宫”般的物流新生市场中,在转型物流的“奶酪旅途”之前,客观地认清自身素质和条件,衡量法律风险作出评析,供以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