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帆 《辽宁经济》2020,(4):24-25
农业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奠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基石。农村经济与农民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最直接的关系,农民在农村发生的经济关系的集合构成了农村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中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农民办起了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处于农村经济中最活跃的力量。几十年来,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深入探讨了农村经济在发展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经过20 从年的发展,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吸纳安置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富裕和就业问题,同时也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乡镇企业劳动制度很不健全,职工合法权益得不到必要的保障,一些企业用工随意性很大,劳动关系不够稳定.劳动条件较差,安全及环保投入少,安全教育、劳动保护得不到保证,生产事故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必然影响乡镇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乡镇企业的稳定与进…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解决"三农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部署.解决"三农问题",最主要是农民增收问题,而工资性收入则是农民增收的关键.乡镇企业曾经在振兴我国农村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乡镇企业的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当前,应当重新认识乡镇企业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貟小苏 《发展》2003,(10):2-2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建设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而实现工业化的重点、难点在于农村工业化。综合分析我国现阶段耕地资源、农业经营和劳动力状况,我国农村大部分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以农为主,与工业化有很大的差距。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解决农民增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推进小城镇建设,扩大农村经济总量的必然选择。在甘肃,乡镇企业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到2002年,从业人员达到177.7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17.6…  相似文献   

5.
绝大多数同志都认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功不可没。它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生长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形式,它对补农、建农和广大农民逐步实现小康,对于推进农村工业化甚至国家工业化、现代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肯定乡镇企业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应当看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乡镇企业的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6.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结合入世的现实国情,分析了我国现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转移困难所在。提出了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农民素质、扩大向国外劳务输出等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 1.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过程。我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是从8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我国沿海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村乡镇企业逐步发展起来,农村集体已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绝大多数农民家庭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劳动致富之路。为了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有些经济条件比较发达的富裕农村自发地搞起农民养老保险体制。如给老年农民发放养老补助金等;有些地方对农村干部或乡镇企业职工实行了养老保险制度。从1987年到1989年。全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的190多个县(市、区、旗)进行了农村养老保险试点。800多个乡、8000多个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参加人数达90多万人。积累资金4100多万元。并且有20多万农民开始领取养老金。  相似文献   

8.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意义重大,这是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如果说改革开放后.包产到户政策是对农业内部的解放.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乡镇企业发展政策是对农村的解放.解决了基本实现小康问题;那么.这一次就是对农民的解放,解决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主题上看,我国二十年农村改革与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基本段落,也可以说先后有三次浪潮。第一次是推行家庭承包制,在农业生产领域内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与土地的直接结合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短短几年就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次是创办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领域突破了“农民只务农”的旧格局,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农民与工商业的结合不仅丰富了农村产业结构,而且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使广大农民温饱有余;第三次是发展小城镇,以小城镇作为城乡结合部和经济持续发展的牵引力,推动我国…  相似文献   

10.
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主力军,乡镇工业已占全国工业的半壁江山。正视乡镇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创新与调整步伐,是当前农村工作的关键。乡镇企业对国民经济,尤其是对农村的最大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  相似文献   

11.
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民传统生育观的冲击黄鹂逢勃兴起的乡镇企业,为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辟了一条理想出路,更不容忽视的是具有新的运行机制的乡镇企业,对农民旧的传统的生育观念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为我国人口控制带来了新的历史性转机。一、体制改革,观念更新我国...  相似文献   

12.
经过60年的改革发展,中国农村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使得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解决了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同时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改善,乡镇企业得到了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农村进入了建设新农村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繁荣我国农村经济,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我国乡镇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成长,既要在企业内部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培育其核心竞争力.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我国农村地区的资源条件与要素禀赋结构,在资源与能力理论指导下,培育其可持续竞争优势.才能进一步发挥乡镇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所谓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乡镇企业法》第二条第一款)。乡镇企业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近二十年来的高速发展已使其在我国国民经济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社会总产值的近2/5,国内生产总值近1/3,工业增加的1/2和农民收入的1/3都来自乡镇企业;同时它还吸纳了1.3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对此,邓小平同志曾经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关于乡镇企业的立法方面尚存一些问题,笔尝试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民增收、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如何使乡镇企业的发展重新踏上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之路,本就这个问题从我国乡镇企业地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今后乡镇企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来,中国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发展成了中国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同时也面临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从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现实出发,就其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分析。 一、意义和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为我国经济改革和农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适应当前形势发展和环境变化的需要,使乡镇企业继续成为促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其原因有农业生产污染、乡镇企业污染、养殖业污染以及缺乏长远规划等。文章强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加强法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以及治理乡镇企业等措施以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8.
经过60年的改革发展,中国农村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使得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解决了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同时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改善,乡镇企业得到了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农村进入了建设新农村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张景芳 《中国经贸》2014,(13):66-66
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对超过一半的人口生计都有影响,这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过程中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政府与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必须不断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本文基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提出应该与推进城镇化进程相结合,对我国乡镇企业、现代农业以及乡村旅游等进行大力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老区建设》2011,(9):22-23
依靠乡镇企业、经济崛起、促农致富的苏南经济发展模式,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农村改革开放发展创出一条全新之路,影响深远。但就乡镇而言,工业经济再发展,也还有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解决,如何进一步提升苏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常熟市董浜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