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表外应收利息的核销,各商业银行主要依据财政部2001年发布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处理,即对于贷款本金符合核销条件的,其表外应收利息比照《管理办法》进行核销。但对贷款本金通过清收或者债务重组后遗留下的表外应收利息(以下简称表外净欠息)如何核销,有关部门尚未作出明确规定,本文拟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安徽农村金融》2006,(9):24-24
问题142:数据集中以后。各项存款在系统中如何进行利息计提、如何计息?问题143:有部分网点反映对公贷款有表外应收息,还款账户有余额,但未自动还息(贷款帐户设置为自动扣收)。是何原因?问题144:柜员在为卡(单位卡)、折合一户,做“1046转帐取款”时,系统显示:错误[5457]核算属性定义表中无此记录,无法取款。;问题145:前台柜员于2006年4月办理一笔个人质押贷款还款。该笔贷款已逾期。柜员按照“7304”交易利息试算出的利息收回利息和本金,但2006年6月21日发现该贷款显示有表外应收利息3、95元,再做还款时提示帐户余额不足。请问应如何收回该利息?[编按]  相似文献   

3.
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和业务创新基地.与传统的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相比,表外业务发展不规范、核算不健全、风险性高等特点突出.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新的法律法规,对表外业务会计核算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和业务创新基地.与传统的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相比,表外业务发展不规范、核算不健全、风险高等特点突出.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新的法律法规,对规范表外业务会计核算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肖迪 《金融会计》2012,(11):9-11
目前表外业务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途径之一,成为盈利新的增长点,由于表外风险不能在表内全面反映,因此,监管部门需加强针对表外业务规范化管理,本文从表外业务的会计核算角度,讨论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核算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表外业务会计政策的建议,以供同业财务人员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6.
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完善,表外业务逐渐成为银行业务的主要内容.表外业务己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途径之一,成为盈利的又一增长点.表外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特有的业务模式,具有特殊性,采用单式和复式记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同时,表外业务会计核算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特点,从会计的角度列举了目前表外业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7.
金融行业的税收,是地方的重点税源。金融行业具有自身的特点,无论是业务种类、经营管理,还是会计核算,都明显地区别于其它行业。因此,在征收营业税方面,尚存在以下问题:一、偷梁换柱逃避纳税按现行税收政策规定,逾期贷款三年、二年、一年以上的催收贷款应收未收利息,可列入表外“未收利息”科目核算,不征收营业税。但一些银行却采取偷梁换柱的手法,把当年已收回的贷款利息,作为逾期催收贷款利息核算,有意逃避纳税。如江油市某银行将1997年收回贷款的利息1.16亿元,列入表外“未收利息”科目,少缴税款579万元。19…  相似文献   

8.
商业银行应收利息,是指商业银行根据贷款金额、利率、限期计算出的,应由贷款企业支付的贷款利息,在尚未收回之前,通过"应收利息"科目核算.该"应收利息"是否进入商业银行的当期损益,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当期财务成果.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贷款利息不论是否当期收回,都要作为当期利息收入,计入当期损益,即有大量尚未收回的"应收利息"计入商业银行的损益.由于企业普遍经营状况不佳,盈利能力较差,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本息,使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低下,应收未收利息逐年增加,目前已形成巨大的金额.  相似文献   

9.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及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外业务(Off-Belance Sheet Items简称OBSI)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银行业务发展的一个亮点。目前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一般在银行收入中占比达30%以上.而国内商业银行则远低于这一水平。由于开展表外业务不但可以为银行带来丰厚收益.还可提高银行社会化服务水平,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份额也在逐渐加大。但是表外业务不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反映,运作透明度不高因此其风险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较难预测和评估。加之表外业务风险  相似文献   

10.
必须高度重视贷款收息工作邹有剑贷款利息是银行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农行系统应收未收利息"滚雪球"的状况令人担忧,据富川支行统计,到1995年11月底止应收未收利息达415.4万元,(其中表外科目211.4万元)占已收...  相似文献   

11.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业银行从传统业务向表外业务扩散是一种趋势。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依赖于一定的外部条件:利率与汇率的高度市场化、混业经营、社会信用与法律环境较好。而目前这些条件在我国多还不具备。除外部环境外,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缓慢,也与自身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有关。由于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仍存在着一定的业务风险。因此,目前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应坚持审慎发展的原则;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选择一些市场前景好、风险可控的业务品种大务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盈亏是衡量金融业经营效益的一把尺子。只有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地经营,才能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然而目前有一些机构不是靠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来增加效益,而是根据上级下达的本年度利润考核指标,通过调整应收利息表内、表外(催收)科目余额或应付利息的计提标准,人为确定盈亏情况,使应收、应付利息成为盈亏的调节器。  相似文献   

13.
徐灿 《海南金融》2002,(7):41-42
巨额应收利息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资金营运成果,造成了商业银行经营困难。本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出发,分析商业银行应收利息的成困,并提出对其管理的对策,以提高经营效益,应对入世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2012年3月27日,中国金融会计学会"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核算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围绕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和理财业务会计核算问题展开。中国人民银行会计财务司副司长李忠林主持会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金中夏、中国金融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李民出席会议。来自人民银行、监管机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近3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5.
最近十多年来,一个突出现象就是表外业务迅速发展,包括表外业务涉及的范围、规模、数量、服务、利润。表外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突飞猛进,表外业务已成为国内许多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重中之重。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起步较晚,在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方面与西方相比有较大差距,这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以中国建设银行的为例,主要研究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并针对现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应收未收贷款利息增多的成因及对策张玉国,王瑞军,苟惠芳近几年,银行应收未收利息逐年增加,直接影响利润的实现,影响正常经营活动的开展,应引起足够重视。问题及成因一是企业效益低下,无力付息。从经营体制上看,一些企业承包机制不完善,短期行为严重,有盈利分光...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金融业日益繁荣,我国商业银行在表外业务上逐步拓宽领域,利润增长比例逐年递增,但距离先进的商业银行还有较大差距。为了满足我国金融发展趋势的需求,我国商业银行应当重视表外业务的研发及推广,控制表外业务风险,同时监管部门应监督及扶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逐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农业银行基层单位经营效益有逐年滑坡的趋势,而且亏损面大,已成为制约自身业务发展,影响向商业银行转化进程的突出问题。形成这种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就自身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略作分析,并探讨一些解决途径与措施。(一)成因1、贷款质量差,应收利息剧增。多年来,由于银行经营自主权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信贷资金使用上不讲效益,贷款“三查”制度难落实处,行政干预、奉命贷款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少基层行贷款存量中的逾期、呆滞、呆帐贷款超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求,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由此带来应收贷款…  相似文献   

19.
风险性非信贷类资产是非信贷资产中风险较高、损失或潜在损失较大的资产占用或垫款.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性非信贷资产余额大、挂账时间长、涉及种类多、消化处置难度大,长期占用大量银行营运资金,潜在损失令人忧虑.风险性非信贷类资产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五项:一是应收利息.这部分表内应收利息是根据权责发生制和财政部关于金融企业应收利息核算期限的规定形成的,2001年新政策前,只能靠清收或执行坏账核销政策进行冲减,因此2000年前表内应收利息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低效益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济效益,政策上要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整税收政策,改革应收利息,应付利息的核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