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非金融机构通过债券结算代理业务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将对债券市场发展、货币政策传导、企业理财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债券结算代理业务的开展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影响深远,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主体由此扩大至非金融机构法人(企业),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更加快捷有效,并最终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特有的一项制度安排,债券结算代理业务自2000年推出以来,已发展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结算代理业务的推出,既为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非金融机构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提供了便利,改变了他们在市场中的被动和从属局面,又使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主体过于单一、市场覆盖面过于狭窄、投资需求一致性较高、市场流动性较差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拓展了结算代理人的业务空间,提升了中间业务层次,同时,也提高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的效能。但债券结算业务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引起业内人士对其向经纪业务转变的思考,本文即对债券结算代理业务发展现状及向经纪业务转变的必要性和现实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资讯     
《金融博览》2010,(17):14-15
人民银行就做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配套工作发布通知 为了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拓宽人民币资金回流渠道,8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允许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香港、澳门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银行等三类机构,以人民币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这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近期的又一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迅猛发展,市场的整体框架和各类主体的角色定位等组织问题显得十分突出。本文在介绍发达国家债券市场组织体系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债券市场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了把中国债券市场建成具有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和以专业化管理为主、以场外市场为主、以自律监管为主、以现有托管机构为主、以网上交易为主等特点的组织体系;同时,提出了深化国家债券管理体制改革、明确统一的管理机构,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尽快培育评级、做市商、投资基金等中介服务组织,建立统一托管、分系统交易结算并相互连通的后台服务体系,建立偿债机制,发展柜台交易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凡 《中国金融》2022,(4):46-48
<正>2021年,中国债券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推动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在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央结算公司”)作为中国债券市场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顺应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需要,精耕细作、开拓创新,为大国债市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7.
数字     
《现代商业银行》2011,(11):11-11
4家境外机构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市 近日,外汇交易中心透露,央行已于9月30日下发文件,允许中国工商银行(欧洲)有限公司、巴克莱银行有限公司香港分行、澳门永亨银行有限公司、三井住友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行等4家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推广至全国后,央行再次扩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队伍,以配合规模不断扩大的人民币结算项目。在此之前,央行还曾批准过多家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市。  相似文献   

8.
《中国货币市场》2005,(7):78-78
6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非金融机构投资者可以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上所有具备做市商资格或债券结算代理业务资格的金融机构进行债券交易。非金融机构投资者可以开展债券逆回购交易业务。之前非金融机构应委托结算代理人进行债券交易和结算.允许非金融机构投资者开展债券逆回购交易业务,将对其今后开展买断或回购业务进而套期保值或从事债券组合套利留出空间。  相似文献   

9.
DVP是各国证券市场控制结算风险的首要措施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结算已全面实现了DVP结算,非银行机构DVP结算业务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就非银行金融机构而言,要实现全面的DVP结算仍有一定的时滞和完善空间,这需要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来推进和与其配套的相关制度安排来支撑。  相似文献   

10.
<正>为规范政府债券登记、托管和结算行为,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防范政府债券市场风险,促进政府债券市场高效运行,8月4日,财政部印发了《政府债券登记托管结算管理办法》,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政府债券登记、托管和结算行为,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防范政府债券登记、托管和结算风险,保障政府债券市场安全高效运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