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构主义发展理论表明,农民工城镇就业是城镇化发展的主旋律。我国城镇化发展基本符合这一规律,但城镇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表面是对城镇化趋势的背离,实则是城镇化新阶段的主动适应性调整,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和巩固我国实现更高城镇化水平的能力。应调整城镇化战略,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建立利于生产要素流入农业部门长效机制,巩固持续城镇化所需的农业后盾。  相似文献   

2.
从农民增收的阶段性变化看,加快城镇化具有现实必要性。近年来,城镇化对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就业发挥了重要的积极效应。但是,我国的城镇化也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城镇化以城镇现代化为中心,将城镇化过程压缩为城镇建设的过程;二是城镇化以地方政府推动型为重点,区域城镇化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城镇化的这两种不良倾向,加剧了农业和农村的资源流失,导致城镇化对农民增收、农村就业的带动作用不显著。鉴于制度性障碍严重影响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要以加快制度创新为关键,注意户籍制度的配套改革、科学处理加快改革与循序渐进的关系,坚持因地制宜的城镇化战略。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人居环境建设与城镇化和住房建设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解决好城镇化问题和住房问题,就为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打好了基础。近年来,全国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风起云涌,我国城镇化的速度远远高于世界上大多国家,尤其是近十多年来,我国每年都有超过1%的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业人口,约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城镇化实践。我国城镇化建设能够快速推进,主要归功于我们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吴健 《西部大开发》2010,(2):203-203,187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既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又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城镇化发展的滞后,会影响到社会、经济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贵州省是一个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因此,研究贵州省城镇化发展情况的现状,找出贵州省城镇化滞后的原因,并在产业政策引导下以产业的发展来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甘肃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与工业化是互相推动、互为因果的关系。城镇化进程一般用城镇化水平来反映。城镇化水平反映一个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及文明进步程度。国际通行标准认为: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为城镇化初级阶段,在30%-70%之间为快速发展阶段,70%以上为发展成熟阶段。按此标准,中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上海、北京、天津3个城市已进入城市发展成熟阶段。甘肃城镇化进程的总体情况良好——近年来,城镇化水平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前10年,但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目前尚处于城镇化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6.
为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日前,国家统计局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城镇化统计标准体系、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统计综合评价体系和统计调查体系,要更加科学全面地反映国家城镇化建设进程,更好地服务新型城镇化决策和管理,力争使城镇化统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朱鹏华  刘学侠 《改革》2023,(2):47-6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2035年我国将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也将实现新的发展目标。从新型城镇化已取得的重要成就出发,新型城镇化2035年发展目标可概括为“四重高质量”,即高质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高质量城镇化空间布局、高质量城市发展和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机统一。从新型城镇化已积累的重要经验出发,在迈向2035年发展目标的征程上,要将新型城镇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有机统一起来,以系统思维激活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进入由温饱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新的历史时期,城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的整体转型时期,由数量型的城镇化向质置型城镇化的历史性飞跃阶段,这就需要我们总结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吴凤珍 《魅力中国》2014,(8):264-265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新型的城镇化指标涵盖了经济发展、居住环境、社会发展和生活质量等四个方面。通过新型指标体系的导向性作用,在有效评价目前河南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指导河南城镇化的建设,实现城镇化的良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薛靖靖 《科技和产业》2023,23(13):129-134
基于2001—2020年陕西城镇化和农村居民消费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和灰色关联模型对陕西的城镇化与农村居民结构进行“量”和“质”的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有较强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对城镇化反向促进作用相对较弱,综合发展速度较快,其中衣着消费与城镇化发展同步性较差。最后在模型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对陕西城镇化发展与消费结构改善升级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实施城镇化战略,加速推进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正如《“十五”计划纲要》所指出的:“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市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本文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分析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提出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城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六盘水市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六盘水市特有的发展环境、资源环境和政策环境,提出六盘水市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一系列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严伟 《辽宁经济》2002,(2):19-19
辽宁省有关部门提出?要用十年时间,全省实现城镇化。由此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促使人们思考:城镇化能否代替城市化?城镇化和城市化是不是一回事?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城市化,还是实现城镇化? 城镇化、严格地讲,不是一个国际通行概念,而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不符合国际标准  相似文献   

14.
唐瑾 《乡镇经济》2002,(1):12-14
农村城镇化在许多方面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然而,当前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为此,作者认为要把农民增收和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是中国各地方政府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之一。具体到每一个城市,在城镇化建设方面,面临着不同的现实、选择和办法。两会期间,《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多位地方政府的市长,听一听他们对城镇化的思考和做法。  相似文献   

16.
姜太碧 《乡镇经济》2002,(6):18-19,40
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水平低,不仅影响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且影响国家总体宏观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道路任重道远。为此,我们只有充分认识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才能为西部农村城镇化选择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一、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制约因素1、自然地理位置较差,环境恶劣,交通运输能力差我国西部地区地处内陆,地形、地貌复杂,地势险峻,交通不便,气候环境恶劣。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资源的开发和各种经济要素的聚集,也阻碍了农村城镇化步伐。虽然我们不能像…  相似文献   

17.
陈明捷  吴燕  张静 《北方经济》2012,(13):62-63
城镇化指的是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不断由农村向城镇地区集中的社会经济过程。2007年召开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2007年我国地方经济出现的几大问题之一也包括城镇化发展过快的问题。但是,当前对城镇化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没有离开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这一主题,或者是对城镇化的概念进行论述,本文试图避开这些话题直接探讨如何进行城镇化这一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今年两会上.“城镇化”一词被频频提及,所受关注前所未有。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如何推进城镇化给出了政策指引,“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李克强总理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去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鲁发[2009]21号),确立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当前.全省各地正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制定配套措施,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在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将城镇化单列一章,在2001年的两会上,关于“十五”计划的纳要中又再次强调了城镇化的作用,表明中央对我国城镇化道路的态度和决心。那么,城镇化对经济发展有何裨益,我国该走怎样的城镇化道路?个人有如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