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报告了印尼对中国园艺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采用2010-2014年UN COMTRADE数据,应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模型)的简化形式,即单一市场份额模型分析印尼对中国园艺产品出口额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印尼园艺产品出口额增长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竞争力效应,其次是结构效应,次结构效应的影响最小。从发展优势来看,商品竞争力效应和综合竞争力效应占主要的因素,其次是动态结构效应,最后是产品结构效应和增长效应。为了提高印尼园艺产品的出口额,建议印尼政府能够把出口原料转为出口半成品或最终产品,增加印尼园艺产品的出口附加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的签署,使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呈现了新格局。为了研究东盟在华直接投资对中国东盟贸易的影响,本文通过向量自回归理论的脉冲响应函数,对东盟在华直接投资与东盟对华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盟对中国的出口、东盟在华直接投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东盟对华直接投资对东盟向中国的出口贸易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对美日欧出口增长因素和产业竞争力——基于固定市场份额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日欧作为世界三大经济体,是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也是各国产品竞争最激烈的区域。本文借鉴Tysynski等人提出的固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将我国1998到2003年间对美日欧市场的出口增长分解成“特定市场进口增长效应、出口产品结构效应和产业竞争力效应”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并探讨我国产业间由于竞争优势的不同而出现的对出口增长的贡献差异,以及相应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5.
6.
本文运用引力模型,检验2006年中国与前50大出口贸易伙伴和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流量及其决定因素,并通过不同区域组织之间的比较,重点观察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优惠贸易安排。检验结果发现,目前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优惠贸易安排效果还不明显,说明想要建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伴随着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贸易总量稳步上升,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文章主要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角度,分析了当前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CMS模型对中国工业制成品对美出口增长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工业制成品对美出口增长的因素中,竞争力是拉动其出口的主要因素,但行业间竞争力发展并不平衡,其次是市场规模因素,而商品结构效应对出口作用并不显著,甚至起到抑制作用。从而提出中国工业制成品对美出口发展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中美两国对11个CPTPP成员国的出口贸易数据为考察对象,借助CMS模型交叉分解了出口波动因素并探讨贸易转移效应。研究表明:中美两国对CPTPP成员国商品出口规模及市场占有率的差距以协定生效为界逐渐缩小;中国对越南等发展中成员国以及消费品、资本品的出口竞争力显著提升,但供需契合度的不足削弱了增长持续性,且该特征在后CPTPP时期更加鲜明;CPTPP成员对美国的出口转移效应源于其对加拿大、墨西哥市场的绝对依赖以及资本品、初级品等优势产品的供给份额下降。中国应巩固与发展中成员国的出口联系,进一步扩大对日本、加拿大等发达成员国消费品的出口份额,加强中间品、资本品的竞争力,提升对国别需求的适应性,实现对CPTPP成员国高质量出口以加快CPTPP谈判进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把产业内贸易分为垂直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考察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其决定因素.研究表明: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农产品贸易的增加中,产业内贸易的增长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垂直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这样的倾向更为明显.人均收入平均水平和人均收入相似性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市场规模差异水平不具有显著影响.市场规模平均水平对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总体的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CAFTA对中国和东盟贸易扩大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自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10国共同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简称CAFTA)成立已近六年。CAFTA的成立对中国和东盟国家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现有文献中对CAFTA的事前研究较多,对CAFTA成立后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较少。本文基于1999~2007年中国和东盟五国的贸易流量聚合数据,分别使用统计和计量方法,递进分析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流量的变化,以评估CAFTA对中国和东盟区内贸易的扩大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度了2001年和2007年中国与94个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成本,并按照贸易成本的构成对中国在两个时期间的出口增长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中国的出口增长主要来自于显性和隐性跨境贸易成本的减少以及贸易伙伴国需求的增加。在2001~2007年期间,边境内成本的变化导致中国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贸易伙伴出口损失的减少,而由该成本变化带来的出口损失增加的大部分来自印度和巴西。另一方面,由于隐性跨境成本的约束,中国对于严格遵循TBT和SPS政策的一些高收入或中等收入国家的出口潜力减少了。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出口贸易的不对称影响——基于门限回归模型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我国1995年1季度至2008年3季度数据,通过建立和估计门限回归模型考察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波动幅度下,汇率水平变化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呈不对称特征。当汇率波动幅度小于1.26%时,实际汇率贬值,我国的出口贸易量将增加;然而汇率波动幅度大于1.26%时,汇率与出口贸易之间关系并不显著,实际汇率贬值并不能改善我国的出口状况。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下中国对美出口贸易波动分析——基于中美应对危机政策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对美出口贸易受到极大冲击,本文从美国政府应对危机而实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中国政府实施的提高出口退税率政策入手,利用VAR模型分析上述政策的实施对中国对美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财政政策的实施会对中国对美贸易产生积极影响,货币政策也会对于中国对美出口产生正向影响,但程度相对较小;中国政府可以通过实施更具预见性的出口退税政策来稳定对美出口。 相似文献
15.
后金融危机时代,服务贸易的发展将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国际市场竞争核心将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云南省服务贸易起步较晚,近几年虽增长迅速,但是规模远远落后于服务贸易发达省市,结构也不尽合理。《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议》的实施为云南省服务贸易发展搭建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云南省应抓住机遇,深度挖掘优势产业,重点培育潜力产业,特别关注新兴产业,通过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提升云南省服务贸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发达经济体积极推进新一轮全球经贸规则构建,引发亚太及全球价值链重构,对中国外贸形成新挑战。围绕外贸高质量发展内涵与目标,分析中国不同技术层次制造业对东盟国家出口密集度、互补关系和背后分工状况,指出该演变下中国制造业对东盟贸易质量与问题。研究发现:中国中等技术制造业对东盟出口密集度和互补性更强,低技术制造业次之,高技术制造业最不显著;中国对东盟贸易商品结构有一定优化,但仍存在较大改善空间。纳入美日韩对比分析中国对东盟贸易背后分工状况,发现中国低技术和中等技术制造业、中间品对东盟出口比例较大,高技术制造业则消费品比重较大。由此得出中国中等技术制造业对东盟贸易质量改善更显著;对东盟发展水平越高国家,中国中间品出口面临发达经济体的竞争越大,对该国贸易质量越发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构建中国-东盟贸易便利化合作对中国地区产业增长的双重差分非线性模型,研究发现,中国-东盟贸易便利化合作显著促进中国地区产业增长,尤其促进对东盟贸易依存度较高产业的增长,体现了贸易便利化合作和产业优化配置的作用。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的政策调整需结合各国与中国各地区自身的贸易便利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选取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中国和东盟五国股市的市场指数数据样本,分别基于MV和M-LPM模型构造等权重组合、最小方差组合和最大夏普比率组合,比较不同模型和不同投资组合的风险和收益率,实证结果表明构造中国与东盟五国股市投资组合与仅投资国内A股相比可以显著提高风险收益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利用2000-2007年中国与其主要的26个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流量聚合数据,分析中国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简称CAFTA)的经济影响和意义。并且运用2007年得到的横截面模型评价中国同其贸易伙伴间的双边贸易潜力,特别就如何发展与东盟地区的贸易提出一系列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出口贸易是一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中国与APEC成员的实际,利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采用2003-2015年的跨国贸易面板数据,对影响中国面向APEC成员出口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测算了中国对APEC成员的出口贸易潜力。结果发现,两国经济规模、贸易协定的签订、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等因素对出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两国距离与出口显著负相关,而中国对APEC成员的直接投资对出口并无显著影响。基于此,中国今后在与APEC成员开展贸易的过程中,既要强化贸易的积极因素,化解各种消极因素,又要在巩固已有地区市场的基础上,开拓新的贸易地区市场,培育新的贸易增长动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