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R&D存量、知识函数与生产效率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运用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在测算R&D资本存量的基础上,构建了知识生产函数模型,进而研究了知识生产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该文的主要发现为:(1)在知识生产中,R&D人员比资本做出了更大的贡献,且知识生产过程表现出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的特征;(2)企业规模和绩效水平对知识生产效率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3)国有产权对知识生产效率具有负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具有代表性的上海民族工业企业1931年和1933年的调查数据,借助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首次测算了近代民族工业16个工业部门中90个行业的技术效率.结果表明,近代民族工业的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技术特征,但技术效率普遍偏低,离前沿面还有较大距离.具体的分组比较显示,包含有限公司与拥有厂房的行业并没有呈现出更高的技术效率,较少使用童工与从事消费品生产的行业则具有明显的效率特征;企业平均规模较大的行业与平均规模较小的行业相比,技术效率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对2000—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人力资本错配指数进行测度,从省级层面、区域层面考察了人力资本错配的类型和演进特征,通过泰尔指数对东中西三大地区和八大经济区人力资本错配的区域差异及来源进行揭示,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人力资本错配的空间关联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人力资本错配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整体上由配置过度演变为配置不足;人力资本错配的演进态势在不同省份和不同经济区具有显著差异;三大地区人力资本错配差异的主要来源为区域内差异,而区域间差异对八大经济区人力资本错配的区域差异贡献率趋于上升;整体上人力资本错配具有明显的空间关联特征,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剧了人力资本错配,而居民消费水平和信息化程度的提升有助于缓解人力资本错配。  相似文献   

4.
R&D存量、知识函数与生产效率   总被引:64,自引:0,他引:64  
吴延兵 《经济学》2006,5(4):1129-1156
本文运用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在测算R&D资本存量的基础上,构建了知识生产函数模型,进而研究了知识生产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本文的主要发现为:(1)在知识生产中,R&D人员比资本做出了更大的贡献,且知识生产过程表现出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的特征;(2)企业规模和绩效水平对知识生产效率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3)国有产权对知识生产效率具有负效应。  相似文献   

5.
1978-2007年我国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曹佳  肖海峰  杨光 《技术经济》2009,28(7):62-66
本文运用扩展的索洛模型和C-D生产函数测算了1978—2007年我国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978—2007年我国畜牧业TFP的年均增长率为4.71%;从总体上看,我国畜牧业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且畜牧业政策、劳动者质量、规模化程度和科技投入量是影响我国畜牧业TFP变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CES型生产函数(即固定替代弹性生产函数)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周方(1987)一系列论文对生产函数的理论构造做了许多研究,但演绎推导过程有逻辑错误.陈一锋(2013)已指出了周方(1987)论文的逻辑错误,并建立了固定规模报酬的CES型生产函数理论构造.本文进一步探讨非固定规模报酬的CES型生产函数,从理论上构造出非固定规模报酬的CES型生产函数,且修正了周方(1987)关于此类生产函数的相关推论.由于周方(1987)一系列论文仍出现在重要期刊检索文库中,且不断被引用,本文的发表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徐可 《经济师》2006,(1):18-18,21
文章沿着经济思想史的脉络,从边际生产力递减和规模报酬递增的矛盾出发,分析了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困境,梳理了边际生产力递减、规模报酬递增与人力资本之间的理论联系,认为劳动是特殊的、能动的生产要素,论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在新增长理论框架下,考察中部地区资本、金融发展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从规模报酬不变和无规模报酬限制的条件下,对中部的总量生产函数和各要素的贡献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不管在哪种规模报酬假定下,资本的贡献份额都为最大;但是在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金融发展的贡献份额大于人力资本的贡献份额;而在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则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9.
新增长理论强调人力资本积累对创新的促进作用,但随着高等教育急速扩展以及人力资本规模扩大,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反而有所降低,反映出中国人力资本难以有效促进创新的现状。本文借鉴生产、保护与分利模型,以中国劳动力市场三部门格局为切入点,构建了人力资本三部门配置模型,研究人力资本配置对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市场部门人力资本对创新有促进作用,政府部门和垄断部门人力资本会对创新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该影响的作用机制是,相对报酬结构差异引起人力资本错配置,其结果导致创新规模及效率差异。本文的政策含义是,为了提高中国的创新水平,应该改善人力资本配置,与此同时,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0.
由于制度性障碍或要素价格的扭曲,使得市场不完善的国家面临较严重的资源错配问题,因此,清除要素自由配置的制度障碍,纠正要素价格扭曲,解决行业间的资源错配问题成为颇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我们利用企业微观数据和工业全口径行业数据,测算了2001—2011年中国工业行业间的资源错配系数,根据错配系数的数值特征将所有行业划分为资源错配组和劳动错配组,运用计量回归模型分组检验了资源错配程度变化对工业低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资源错配程度的减轻显著地促进了低碳生产率进步;资源错配程度的加剧显著地阻碍了低碳生产率进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使用2001—2016年我国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中针对人才出台的地方性法规及部门规章对人才政策予以定量识别,并与上市企业数据进行匹配,实证检验了地方人才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才政策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体而言,人才政策出台数量平均每增加1条,能够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约0005。机制检验证明,人才政策通过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和纠正人力资本在企业间的错配两条路径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此外,企业及行业异质性研究发现,人才政策对非国有企业及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大于国有企业及非高技术产业。以上发现对于当前地方政府人才治理体系建设具有较大意义,对如何完善政府人才政策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2.
基于行业异质性视角,通过计算各行业污染强度PL值,将中国27个制造行业按污染程度划分为轻、中、重度污染行业,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揭示制造业整体和3类制造行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演化规律,并探究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对其的影响。研究发现,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制造行业绿色产品创新能力、绿色工艺创新能力和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增幅差异较大;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对轻度污染行业绿色产品创新能力和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影响最大;行业污染程度越高,其绿色工艺创新能力受企业研发资金投入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3.
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要素市场扭曲会导致农户个体对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配置扭曲,最终降低农业的总量全要素生产率(TFP)。本文运用2003-2007年全国农村固定跟踪观察农户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东、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农户家庭生产的要素配置扭曲程度及其与总量TFP的关系,发现不同地区农户要素配置的扭曲存在显著的差异:从扭曲水平和发散程度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资源配置扭曲较为严重,中部、东北地区的配置效率较高。即使不考虑技术因素,如果有效消除资本和劳动配置的扭曲,农户的农业TFP有望再增长20%以上,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改进空间超过30%。要素配置的扭曲程度主要取决于农村非农就业机会、金融市场和土地规模。促进社会转型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视角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提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分析了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产业,主要有纺织、玩具、钢铁等;并对这些产业的行业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产业具有高污染、高耗能以及劳动密集两大特点;最后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测算R&D资源错配并实证分析其造成的绿色创新效率损失。从理论上分析不同R&D资源错配造成绿色创新效率损失的具体机理,采用中国内地省级高技术产业数据,结合反事实方法,测算R&D资源错配造成的绿色创新效率损失情况。结果表明,2000—2018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仍较低;中国高技术产业存在明显的R&D资源错配问题,R&D资本和R&D人力错配均属于资源配置过多的情况;R&D资源错配对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整体上造成中国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损失值为0.0614,损失率达26.4%。基于此,必须持续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消除要素流动障碍,促进R&D资本和R&D人力在区域间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经济学家与政策制定者之间逐渐达成共识:有限的资源未能得到优化配置是阻碍发展中经济体生产率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本文以1993-2011年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分行业数据为研究样本,从经验层面上系统分析了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资源错配对中国非农部门TFP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1)相对于中国制造业TFP的持续改善,服务业的TFP则长期徘徊在低位,二者之间的资源错配程度在进入21世纪后明显加重,造成非农部门TFP近40%的损失;(2)21世纪以来,制造业和服务业间的资源错配绝大部分来源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错配;(3)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资本错配普遍高于劳动力错配。本文的引申含义是,现阶段的产业政策目标主要应定位于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本与研发行为-基于民营企业调研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运用我国民营企业调研数据,实证研究了企业法人代表、企业总经理和企业员工三个层面的人力资本水平对企业研发行为的影响。在控制企业治理特征、产品特征和行业特征等因素的基础上,本文发现,企业法人代表、企业总经理和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本水平越高,企业拥有独立研发机构的可能性越大。在考虑了企业人力资本的内生性后,人力资本对企业研发行为同样表现出显著正效应。  相似文献   

18.
Using the data that comes from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on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the R&D expenditure and the FDI externality effects on the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of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ies. Our empirical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ffects of FDI and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depend in part on the adopted approaches. We believe that the dynamic model dominates the static model estimates. This paper finds little evidence in support of technological spillovers from FDI and indicate that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es are mainly rooting in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other than technology spillover induced by FDI in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y.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非均衡增长的视角系统研究了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动因问题。在厘清中国工业结构变化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两部门的中国工业结构变化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据此拟合中国工业结构变化的经验事实,并对模型经济的机制进行分析,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探讨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动因和机制。研究表明:(1)从供给侧角度考察,轻重工业技术进步率的相对变化是中国工业产出结构变化的动因;而重工业相对于轻工业有较高的技术进步率,是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动因。(2)重工业技术进步对轻工业产出具有溢出效应。(3)重工业技术进步率相对高于轻工业时,投资率呈上升趋势,轻工业产品消费份额逐步下降,同时重工业产品消费份额保持稳定和略有增长,从而使得重工业产出份额呈上升趋势。其政策含义为:政府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应将更多的政策支持、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重点配置于重工业,尤其是配置于基础性或高科技行业,而非是轻工业,推动重工业相对于轻工业有较高的技术进步率,从而有力地推动工业结构和制造业的双重升级;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对使用本国重工业产品进行投资生产的企业,给予税收抵免、退税补贴等政策予以鼓励支持。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利用1995-201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在考虑新产品需求、市场化进程等因素的情况下,实证分析了垂直专业化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及其行业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垂直专业化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研发资本投入和研发人力投入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入世后这种促进作用更大;垂直专业化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存在行业差异性,在垄断程度较低、技术密集度较高和外向度较高的行业中,垂直专业化对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