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后期日本与美国在纺织品、钢铁、汽车、半导体等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贸易摩擦,最后以日本陷入"失去的二十年"而告终,这一历史过程对当今国家应对贸易摩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目前有关日美贸易摩擦的研究,从贸易、金融、国际关系视角切入的较多,从科技角度切入的却很少。事实上,正是半导体、电子、汽车等高科技产业的崛起,使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因此有必要从"科技"视角去审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通过日美贸易摩擦的日本"一兴一衰"两个产业即汽车和半导体产业对比,结合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分析,总结出日美贸易摩擦对中国产业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对日美贸易摩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日美贸易摩擦是战后日美经济贸易关系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日美全部经济摩擦的基点,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两国其它方面摩擦的产生,发展和解决方式。本文将在简要回顾日美贸易摩擦的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分析其特点及其产生根源,并进一步探讨新世纪日美贸易摩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4.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产生的日本异质论及美国"对日修正主义"是日美经贸摩擦延伸至体制领域的重要表现。它既是冷战结束前后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和美国国内政治气候变迁的产物,又具有深刻的学术和舆论背景。美国"对日修正主义"者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差异、日本政治经济体制及其相应政策手段的特殊性、美国对日贸易策略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其理论观点,在美国舆论界、学术界和决策层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入世后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贸易争端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摩擦由二战后以美日间为中心转向以中国与主要贸易国间为中心。本文从回顾日美贸易摩擦的历史入手,主要分析了日本在此过程中采取的有效对策及日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最后指出了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日美贸易摩擦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美贸易摩擦的过程与背景,集中讨论了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与日关贸易收支间的关系;在日美贸易摩擦特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对我国经贸现状具有现实意义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日美贸易摩擦对日本国内改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日美贸易摩擦由个别产品或产业逐步上升为涉及政治经济体制的整体争端。美国在贸易谈判中对日施加强大外压,迫使日本加速开放本国市场、放松国内规制、实施结构性调整。为了缓解对关贸易摩擦,日本同时表现出消极应付和主动出击两方面的特征,即“反应性”和“战略性”并存。政策决策过程的僵化是出现这一现象的体制性根源。事实表明,日本国内的部分利益群体积极借用了美国的贸易外压,有效地推进了国内改革。  相似文献   

8.
中国加入WTO以来,中美贸易发展迅猛,中美贸易额持续增加,双边贸易额从2001年的805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3 853.4亿美元,目前中美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  相似文献   

9.
日本应对贸易摩擦的经验及启示--以日美贸易摩擦为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扩大、贸易地位的提高和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频繁发生。这一切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的日美贸易摩擦存在某些相似之处。研究日美贸易摩擦的历史轨迹及日本应对贸易摩擦的经验,对正处于贸易摩擦高发期的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日本化解贸易摩擦的策略分析--以日美贸易摩擦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日本外贸摩擦从50年代中期开始以来从未间断过,而日本在处理与他国的贸易摩擦方面往往能化险为夷,避过贸易战火的伤害,最大程度地保护本国的贸易利益。这主要是因为日本长期以来建立了以监控外贸摩擦为主的,由政府、社会团体及企业广泛参与的预警机制体系,从而做到识警防惠、超前预控。  相似文献   

11.
熊珍琴 《改革与战略》2011,27(4):176-178
文章认为,中美贸易逆差近年来大幅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发达国家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密型环节转移到中国,实际上等于是把东亚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前对美、欧的顺差转变成中国对美、欧的顺差,将它们过去与美国的贸易摩擦转换成为中美贸易摩擦。为理顺中美经贸关系,应加快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大力推进走出去的战略和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  相似文献   

12.
日本对出口韩国的生产半导体零部件的3种核心原材料采取管制措施,其根本目的在于掌握半导体乃至高技术领域的主导权。出口管制实施后,部分日本企业试图通过拓展其他国家市场来弥补因对韩出口管制造成的损失,也有些企业计划在海外设厂以便避开政府管制向韩国供应原材料。出口管制还导致日本产品在韩遭到抵制、韩国赴日游客锐减等。韩国通过半导体核心部件国产化、进口来源地多元化等对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贸易制裁对半导体行业的负面影响,使日本被迫放宽出口管制。由于日韩处于半导体全球价值链分工不同环节中,存在紧密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依存关系,因此,日韩贸易摩擦的缓和存在内在必然性。另外,RCEP签署以及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等外部因素会进一步促进日韩贸易关系改善。  相似文献   

13.
朱坤林 《改革与战略》2011,27(6):184-186
文章认为,在后危机时代,贸易摩擦已成为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过程中的一个难以回避而需要谨慎处理的重要问题。文章首先描述了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主要特点,提出应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个层面入手,不断构建和完善"三位一体"联动机制,以应对中国频频遭遇的贸易摩擦,进而实现中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程鹏 《改革与战略》2011,27(8):171-174
文章通过对比,指出相对于传统的贸易模式,产业内贸易可以避免贸易摩擦,促进外贸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贸易摩擦频发的背景下,广东省必须大力发展产业内贸易来改善外贸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从产业条件角度分析,认为广东省已具备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坚实产业基础: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集群优势突出,R&D费用支出逐年增加,产品差异度增强。最后,针对存在的差距,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日经贸摩擦的增加与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在中国整个对外经贸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双方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90年代后期以来,中日经贸摩擦不断,使中日经贸关系在总体上陷于停滞甚至后退状态。双方应认识到彼此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白积洋 《科学决策》2011,(11):34-64
文章基于Melitz理论模型,通过引入产业集聚变量,分析了贸易开放与贸易封闭条件下产业集聚对均衡生产率的影响,并使用非线性的门槛回归方法对不同贸易开放条件下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以及产业集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具体渠道(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对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与一国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有关。在我国产业集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过程中,有贸易开放的门槛效应的存在,只有在贸易开放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之后,产业集聚才会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在不同省际间,不但产业集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效应大小有所差异,其具体作用渠道也有所不同。在贸易开放水平较高的省份,虽然产业集聚在推动技术进步上的作用十分明显,但其却限制了技术效率的提高,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推动技术进步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产业地理与贸易决策——理解中美贸易战的微观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巍  赵莉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2):87-122,159
2018年开始,美国对华发起规模空前的贸易战,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关税战”和“技术战”两个方面。贸易战在美国国内引发了明显的利益分化,利益受损方及其在政治体系中的代表力量成为特朗普政府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弱贸易战烈度甚至结束贸易战的主要动力。由于美国的产业呈现高度的地理集聚特征,在中美贸易战中利益受到损失的产业最终会通过它们所在选区的政治代言人来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因此,理解美国产业地理政治的基本特征是理解中美贸易战进程中两国变换采取攻守策略的逻辑基础。作者认为,以产业集中分布为特征的产业地理和以选区为中心的政治地理是理解美国社会利益和政策偏好向联邦政府传导的两把“钥匙”,它们共同构成了塑造联邦政府对华贸易政策的微观利益基础和核心动力机制。由于受损者比获益者更有动力站出来表达利益诉求以影响政府决策,作者在实证部分集中关注美国对华货物出口行业的产业地理政治,分析中美贸易战中美国国内潜在的反对力量,进而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美反制措施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层级关系及其产业转型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玲 《改革》2009,(11)
生产者服务业因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的特征成为发展服务贸易的关键环节。运用实际数据分析、研究中国服务业、服务贸易、生产者服务贸易间存在的逐层递进、层层深入的关联性。生产者服务贸易是中国服务贸易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要部分,服务贸易的发展反映了中国服务业的整体状况,而服务业的发展进程又直接影响着中国当前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向服务经济迈进的步迈。  相似文献   

19.
陈朋亲 《科学决策》2021,(4):130-153
澳门博彩历史悠久,一度成为澳门的经济支柱,但"超预期的扩张",形成单一产业结构的"马太效应",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文章以国际政治经济视角,结合跨国公司特点和中美关系特点,从当前澳门博彩产业发展现状,考量了美资博彩市场份额扩大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美资博彩公司具有跨国公司共性,为了维护自身利润最大化,通过各种政治行为插入澳门事务.而在当前中美经贸关系处于变局阶段,澳门博彩可持续发展更是成为未知数.因此,澳门需要做到"未雨绸缪",可从博彩旅游内部优化和新兴产业多元化突围两方面促进产业有效多元化,以抗击国际经济秩序变动所带来的影响,维持澳门长期的繁荣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