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经济必须摆脱传统数量型增长的路径依赖,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才能缓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着力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逻辑包括历史逻辑、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政策逻辑五个维度。从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出发,主要矛盾的转化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必需从数量型经济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要求建立以质量为发展目标的价值判断体系,形成现实价值与终极价值相结合的价值判断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路径选择,而最优路径选择应是符合价值逻辑要求的经济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三大系统之间质量的耦合与互动。最优路径选择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又具体表现为微观质量、中观质量和宏观质量三位一体的实践逻辑。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逻辑的关键在于建立以创新驱动政策、结构协调政策和质量变革政策为核心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关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方针,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以人民为中心,力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问题导向、战略意识,全面、系统、创新地回应时代新挑战、实践新发展和人民新期盼,鲜明揭示了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新时代发展的理论精华。因此,科学理解习近平关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有助于党领导人民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3.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追求。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看,共同富裕既是生产力问题,又是生产关系问题。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对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的逻辑进路、理论蕴涵与价值意蕴进行深入研究,呈现出“为何要共同富裕、何为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价值何在”的逻辑理路。研究认为,理论渊源、历史传承、现实审视是构成逻辑进路的三个维度。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是包括内涵特征、基本原则、实践路径在内的完整科学体系,坚持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共同富裕思想,为新时代共同富裕实践提供基本遵循,为解决世界性贫富差距难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4.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是推动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推进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又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体现。当前经济建设中还面临经济发展质量仍不高、经济发展环境还不稳、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收入分配差距仍较大、全球经济复苏仍乏力等难题,需要我们在新发展阶段采取强化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扎实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等针对性的措施去破解,从而推进中国式经济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如何把握历史新机遇,利用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当代现代化以数字经济为驱动,推进了要素体系现代化、产业现代化及人类劳动过程的现代化。数字经济对传统经济形态的新挑战本质上是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对与之相适应的新生产关系的呼唤。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数字经济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坚持创新发展破解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世界性难题、坚持独立自主探索数字经济基础上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数字经济赋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数字经济赋能经济社会文化均衡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经济纵横》2021,(2):1-7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仅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有密切关系,也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经验,正确把握和运用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导中国经济长远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对此,需要明确我国经济发展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正确理解和把握"两个毫不动摇",切实保证公有制为主体;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改善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做好组织工作,通过各种形式扩大农村集体所有制,振兴农村经济。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得到启示,进而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七一"讲话时庄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将确保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2021年8月,江苏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将"率先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升为"十四五"时期江苏实践"六个率先走在前列"美好图景的具体实现路径之一.江苏在经济发展条件、人均收入水平、城乡收入同步、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都具有实现共同富裕的优势和基础."十四五"时期,江苏应聚焦"微观居民-中观城乡-宏观区域"三个维度,以推动个人机会均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在包容性发展进程中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继十九大之后,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总结出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其内涵博大精深.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的经济系统论包含三个理论维度:纵向,把握主要矛盾转换和化解的新时代特点,善于应对机遇和挑战;横向,把握化解主要矛盾多元"体系工程"集成,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基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体系工程"为动力,实现高标准的现代化;发展环境,把握发挥社会主义强大的系统优势,为实现持久健康良性循环发展打造平台"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指向是我国经济制度创新的价值目标和内在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语境下的经济制度创新,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坚守人类解放基本价值理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助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第二是实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上的制度创新,公有制为主体充分体现集体占有生产资料理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则激活了不同类型经济主体创造社会财富的动力。第三是实现在分配方式上的制度创新,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劳动者共享劳动成果的基本制度保障,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则丰富了不同群体实现富裕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0.
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作为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具有技术性、互联性和倍增性等典型特征,通过创新要素的高效集聚与创新组织的精准匹配,重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通过促进产业变革调整与贸易转型提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并形成网络效应,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成效;数字经济的发展加速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同维度的相互渗透、相互反馈及协同演化的进程。当前,数字经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在于提高数字创新能力、深化数实融合、增强数字普惠共享及完善数字治理体系。具体需要促进数字创新的加速发展,塑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动能;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基石;营造数字网络的生态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绩效倍增;构建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提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立场、 观点和方法, 是其理论底色;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是其本质特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是其根本立场; 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其主要内容;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解决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 是其工作主线; 运用辩证方法做好经济工作, 是其思想方法。 这六个维度构成相互 联系、 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2.
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总体框架下,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两大方面为指导,衍生出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改善、环境质量和环境治理5个维度,建立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测度体系,丰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成果。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实现"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4.
日本从资源整合的角度出发,针对老年人多样化的医养需求,提出社区综合照护体系构想,并在该体系建设中融入多职业联合的理论与实践,其中多职业联合包括主体联合和内容联合。日本在出院支持机制、医康养联合和照护管理流程等几个维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在积累丰富经验的同时也发现各种问题。日本新型综合照护体系中多职业联合的宝贵经验给我们主要提供以下启示:强化政府主导的协同治理机制、建设以社区为中心的综合服务体系、推行多元一体化综合服务发展和实现信息共享与服务信息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赵山杉  孙涛 《新经济》2023,(1):132-137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创新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价值指向。新发展理念从发展动力、方式、导向和路径层面形成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其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及人民主体性对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的价值遵循。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共同富裕两个基本维度,分析各省份富裕度与共享度协调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差异,并探讨制约我国共同富裕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发现:我国共同富裕指数呈持续上升趋势,“东部高—中部与东北居中—西部低”的空间差异特征显著。其中,北京、上海、浙江为东部标杆,湖南与重庆是中西部共同富裕领先省份;富裕与共享子系统耦合协调度持续上升,但西部地区仍有50%的省份处于勉强协调与濒临失调的阶段;创新动能不足、精神富裕度偏低、城乡和区域教育资源与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制约共同富裕发展的关键障碍。因此,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协调富裕与共享的关系,通过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联盟建设、深化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与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等方式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通过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与城乡融合机制缩小区域及城乡发展差距,以“提低扩中调高”为目标完善就业创业、分配、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以生产生活绿色化和低碳化转型促进生态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数据要素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如何应用整体观和系统观理论构建数据要素价值化生态系统,成为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关键议题。针对数据要素价值化面临的理论与实践挑战,引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系统探究多元主体参与数据要素价值化过程的生态系统联动机制,深入剖析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动态过程机制,有助于深化数据要素价值化和市场化配置理论研究,为探索数据要素价值化过程中多元主体协同共创、优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加强数据要素监管与治理、打造数字驱动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激活数字创新生态活力与成效、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提供理论和决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共二十大报告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居于核心与关键地位,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这是基于中国积累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要和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关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等现实,而进行的战略部署。而且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也赋予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凸显新发展理念引领性、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联动性、在显著提升效率中促进公平正义性等新内涵,这就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但是其在实践中也会遇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有待进一步培育等难点,基于此,应以中国式经济治理现代化、以中国式科技现代化、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作为实践方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科技创新对工业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是新时期我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性因素。当然,科技创新也并非一种自发过程,而是需要各要素及创新活动的共同作用的最终结果。本文明确科技创新推动工业经济发展重要作用的基础之上,深度分析以科技创新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外部需要把鼓励与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作为稳定增长的重要措施来抓,着力在建立良好社会科技创新环境等方面下功夫,以此提升经济发展质效,推动地区工业经济转型科学发展。而内部则需要建立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体系等,着力于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探究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切实发挥科技创新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陈曦 《经济纵横》2022,(11):8-14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将面临诸多重大影响因素,科技创新则是其中的重要一项。从理论和实践来看,科技创新既可有效改善和促进社会生产、推进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也可有效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缩小差距,有助于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但是,由于不同地区、行业、人群对新技术及其涉及资源的拥有程度和应用能力不同,也可能产生就业机会不平等、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在全面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的同时,还需积极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加快与创新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建设,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多用于增进人民福祉,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