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伍延基 《旅游学刊》2006,21(12):5-6
休闲、旅游及其相关概念是休闲学与旅游学研究的理论基石。而目前国内对于休闲、旅游及其相关概念的认识不仅没有统一,而且还相当混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休闲学与旅游学的健康发展。有关研究指出,一个学科之所以迟迟不能达到规范化,其研究水平之所以很难提高,至为关键的问题是作为学科基础的方法论落后。要想提高学科研究的理论分析水平,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在基础理论上下工夫,夯实学科的理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1998)。鉴于此,笔者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试图对休闲、旅游及其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以就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2.
旅游学科发展至今,国际和国内旅游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都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公认的学科核心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目前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导向色彩,忽视了环境和社会方面的研究,其片面性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旅游学科体系框架的构建需要将环境、社会问题纳入框架的核心。本文试图通过对现有理论的审视,基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从发生学、系统观视角来讨论旅游学的核心,尝试建立旅游学科的框架体系。从发生学角度看,旅游的核心是旅游活动,其中,既包括旅游者活动,也包括旅游供给方的各项活动,可将其归纳为旅游经济系统、旅游环境系统和旅游社会系统。与此对应,以旅游活动为核心的旅游学科体系也应该以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学和旅游社会学三者并重的方式进行探讨和研究,不仅应考虑旅游产生的各种经济现象、社会关系和环境影响,也应考虑把其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研究对其他子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旅游学的研究角度看旅游高等教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 ,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被进一步关注 ,而旅游行业本身的特点 ,对旅游高等教育提出了更多要求。本文着重从旅游学的研究角度 ,包括理论方面和研究现状 ,尤其是旅游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分支和学科成熟度等方面作了分析 ,提出对旅游学研究的把握是旅游高等教育安排中要深入考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旅游六要素的理论属性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翟辅东 《旅游学刊》2006,21(4):18-22
文章通过对旅游六要素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贡献的回顾,说明旅游六要素不仅是旅游产业结构的主体,而且在旅游学科体系中也居于基础性的地位.旅游六要素有自己的概念和原理体系,使旅游学具有应用学科性质.除了旅游学之外,没有一门别的学科能系统地把旅游六要素及其相关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旅游学科体系结构由三个层次的系统组成:一是主体系统(旅游六要素);二是动力系统;三是支撑系统.建立旅游六要素理论的目标就是要创新理性思维去促使六要素产出的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文章还针对六要素结构系统中的主导因素变化分析了动力系统的形成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学科理论,文章对旅游学科建设的根本问题——旅游成为学科的可能性以及旅游作为学科的成熟度——进行了讨论,指出旅游研究由于没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不可能发展成为传统学科,但在社会实践需要的推动下完全可以发展成为现代学科;旅游学科的不成熟更多地体现在内在建制而非外在建制,主要影响因素则在于旅游研究对象的分散和研究深度的丧失.文章还结合对现代知识生产方式的分析,提出了旅游学在学科内成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正某一年,美国地理学会会长的主席演讲中讲到,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家所做的事就是地理学。套用过来,旅游学是什么?旅游学者所做的事就是旅游学。这是一个宽泛的说法。但某种程度上的确适合后现代的观点,所有的生活都是跨学科的。在今天的以流动为特征的社会中,学科边界也变得模糊,  相似文献   

7.
韦尔(Will Durant)在教了15年康德哲学后,通过写作脍炙人口的《哲学简史》才弄清楚康德的意思。笔者作为一个旅游学的教师,是通过5年《休闲学》课程来深化对旅游的认识的。就好像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不断扩展一样,对于旅游学者来说,如果不理解休闲,他对旅游也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想做点交代,笔者是经济管理学科出身,这种背景在旅游学界较少,因此笔者对旅游与休闲的理解有所不同。对于笔者来说,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与继续深造、旅游学的利益与地位,比旅游者的需求和行为重要得多,旅游业应该作为有自己产品、技术和领域的创造者和引领者的部门,而不应该是手无寸铁、无立锥之地的依附者和迎合者的部门。  相似文献   

8.
组织"旅游与哲学"这一专栏的初衷在于:一方面,中国当下旅游研究在走向"科学"的同时也开始走向固化和枯燥,无法凸显旅游学术研究的张力,无法创造深度探讨的空间,因而担心中国旅游研究的学术思想日趋细碎和枯竭;另一方面,如果能为国内一部分执着于思考旅游研究中的哲学问题的学者提供一个平台,将对打破上述隐隐出现的困局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旅游研究博士论文看旅游学学科发展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陈德广 《旅游学刊》2004,19(6):9-14
通过对国内有关旅游研究博士论文(包括博士后研究报告)与北美旅游研究博士论文的对比分析发现。国内和北美参与高层次旅游研究的学科类别、学科参与度及选题背景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同时学科参与总体上分散但又相对集中的趋势都比较明显。文章最后就中国旅游学学科发展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某一年,美国地理学会会长的主席演讲中讲到,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家所做的事就是地理学。套用过来,旅游学是什么?旅游学者所做的事就是旅游学。  相似文献   

11.
社会学框架下的旅游学学科属性定位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陈才 《旅游学刊》2004,19(6):15-19
本文在假设旅游学是一门独立学科这一前提下,借用社会学关于学科属性定位的分析框架,对旅游学的学科属性进行定位分析。从学科的认知维度来看,旅游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软”学科;从学科的组织维度来看,旅游学是一门“分野度”较高而“城市化度”较低的学科。旅游学学科的这些属性的确定。为我们解释旅游学发展现状提供了基本依据。能够使我们明确旅游学的发展阶段、发展方向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这对于旅游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菊凤 《旅游学刊》2011,26(10):21-30
文章梳理并分析了国内外旅游学术界长期以来对旅游定义、旅游本质、旅游与休闲的关系、旅游与旅行的关系等基本问题的分歧性意见,在辨析各种观点合理性与非合理性的基础上,概括出旅游学术界在5个方面的基本共识,即旅游是指人的活动;概念性定义才能确立旅游本质;旅游本质应由“余暇+异地+体验”三者共同决定;休闲和旅行的范畴大于旅游;狭义旅游定义不会贬损旅游产业和学科地位。文章呼吁旅游学术界以“求大同存小异”的态度尽早形成科学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王健 《旅游学刊》2012,27(9):91-98
文章从对旅游学科尴尬处境的分析入手,讨论了如何以理性思维构建旅游学科问题.文章回顾了国内外旅游学术研究历程,提出并分析了旅游学科得以建立的三大基础,即文献基础、理论基础、人才基础以及各自的内容和特点.文章认为,旅游学科的文献基础包括学术研究文献、旅游实业界经营管理运作文献和政府的政策法规文献,以学术研究文献为核心和重点.最后,文章讨论了旅游学科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论问题,认为旅游学科的理论框架由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应用理论三个层面构成,最能体现旅游研究特点的方法论是跨文化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谢彦君 《旅游学刊》2003,18(5):20-25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旅游研究与国外旅游研究所存在的差距。根据作者利用网络资源所做的调查,本文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与国外同行的研究水平相比,中国的旅游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在:学术期刊以及研究文献的数量都远不及英语国家;中国的旅游学术界往往追逐由各级政府部门所引导的热门话题而进行研究;在学术研究上由于缺乏充分的跟进研究,使有价值的学术积累非常单薄;中国的旅游学还很难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作者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上述命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解构与重构:旅游学学科发展的新思维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杜江  张凌云 《旅游学刊》2004,19(3):19-26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国内外旅游学术界对于旅游学的认识和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历程,指出随着支撑旅游业基础性学科的创新发展和旅游实践的不断深入,需要对于旅游学科的体系结构进行解构与重构,重新思考和整理旅游学的发展方向和思路,改变现有的将旅游学科设置在工商管理项目下的不合理格局,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前瞻性的,跨学科、多维度、多层面的旅游学研究体系框架已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6.
从混沌理论哲学观对旅游学混沌态及学科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淑华  沙润 《旅游学刊》2006,21(9):54-58
从混沌理论哲学观,对旅游学混沌态进行了分析,将其分为"前科学阶段"混沌态和"内在随机性"混沌态,认为旅游学的"内在随机性"决定了旅游学多学科、交叉性的特点.从混沌学的"初值敏感性"理论,阐明了旅游研究应以游客为初始路径的观点.根据混沌理论,确定了体验和服务是旅游系统的两个奇异吸引子,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旅游系统动力机制分析,提出了由体验维、服务维、影响维和信息、技术维等4个维度构成的旅游学科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