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FDI主要通过资本积累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实现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但这些作用的发挥受到东道国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制约。FDI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其借助与金融市场的相互作用可以对经济增长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特别地,针对效率不同的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FDI通过效率更高的信贷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多变量协整检验方法对两岸三地的利率联系进行了检验.文章对政策性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做了区分,用前者分析两岸三地货币政策的趋同程度,用后者分析两岸三地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同时,本文也考虑了美国与日本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对两岸三地可能存在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是:总体上,两岸三地的政策性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均存在长期均衡...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非参数一MLE估计方法估计了四个时变Copula函数模型,研究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前后美国与国际主要金融市场之间的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的存在性问题,通过估计的时变相关系数和事件宣告效应监测发现,在金融危机时期,美国与中、韩、日之间存在显著的危机传染效应;与香港市场间不存在显著危机传染效应,因香港市场成为美国市场的替代市场受到投资者青睐;与英国市场传染效应不显著,相关性增加是由于经济来往密切引起,而非金融危机传染导致。  相似文献   

4.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货币,美元在通过构建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函数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分析了EUA、CER和MY之间的联动效应,研究发现:美元对碳金融市场存在信息溢出效应,但碳金融市场对美元的影响很微弱,即它们的信息溢出效应是单向的.而碳金融市场的两大子市场之间存在着先导-滞后效应,即CER市场信息能够引导EUA市场走势.  相似文献   

5.
由于美国危机的爆发及蔓延,全球正面临七十年来最危急的局面.随着几大国际投资银行的破产,金融市场出现恐慌,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积极政策以挽救经济.本文正是基于此对美国金融危机进行阐述并分析其对金融产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国开放式基金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美国基金产业现状发现,美国开放式基金产业是美国普通居民首要的投资渠道.作为金融市场最重要的投资者,开放式基金对塑造现代美国金融结构和竞争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的基金产业发展得益于良好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等基础制度建设,以及较低的准入门槛和金融市场的有序竞争.  相似文献   

7.
2007年8月,美国爆发了次级债危机,对中国而言,其影响必定是深远的。由于全球金融市场通过跨境资本流动联系在一起,一旦美国次级债危机升级进而引发美国金融市场危机或者美国经济衰退,这将对中国资本市场和中国经济造成显著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对美国次债危机的演变应保持高度警觉,应更加慎重地看待美国次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及早采取一些应急预防措施,减缓美国次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计量,从宏观经济波动和名义利率两方面对比分析2008年以来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的两阶段操作分别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关联储缩表1个百分点,将引起中国产出5.04个百分点的下降,远高于美国加息对中国产出的正向影响,这是因为缩表政策将引起美国居民收入的减少,进而通过财富效应降低其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需求.就对利率的影响而言,美联储缩表1单位,会引起中国利率4.77单位的上升,这是因为中国需要通过紧缩银根来规避美联储缩表可能带来的通货紧缩风险.而美国加息1单位会引起中国利率2.01的上升,原因在于中国需要通过缩小与美国的利差,来避免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出.当下美国又释放出较强的减息信号,这会对中国出口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引起中国利率的下降.针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缩放举措,中国政府应实施反向措施,以消除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中国金融、中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在实体经济层面,中国需积极扩张内需、加大政府支出,避免对美国的单一出口依赖;在金融市场方面,中国需重点管控国际热钱的流动,挤出投机泡沫,减少国际冲击引起的资本流出.  相似文献   

9.
俞会新  仇宝亮  肖艳伶 《全国商情》2009,(24):51-52,1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并表现出显著的传染性。本文以美国金融危机为例,建立VAR模型,对其传染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在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情况下,通过资本市场的传导,中国相对于发达国家影响较小,最后提出有效的危机传染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0.
徐栋 《西部金融》2003,(5):8-10
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体系建设与运作实效性分析,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互动效应.对促进金融市场体系协调发展,有效发挥金融市场的整体效能,已取得良好的成效.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两者间的市场分割与非同步运行的缺陷,并未得到根本治理,这是最终影响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的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11.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经济建设中的关键环节,要采取措施,克服困难,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利率的形成机制,并由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利率传导途径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率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处于重要地位,利率传导途径的有效性决定着货币政策实施的成功与否。运用IS—LM模型,分析影响均衡利率的相关因素,研究货币政策利率途径的传导效应,可以看出,利率传导作用高效发挥的基础是利率市场化。因此,应采取以下措施:准确控制真实货币存量,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养老、医疗等福利与保障机制的建立,不断增强企业和居民的风险意识及对利率的敏感性,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步伐等,促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中央银行连续 7次降息的同时 ,美国中央银行却 6度提高利率。针对国际金融市场美元利率持续走高的情况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我国中资金融机构从 2 0 0 0年 5月 2 9日起也上调了境内的美元利率 ,这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避免逃、套汇的发生。尽管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扩大 ,但今后一段时间内人民币汇率稳定的趋势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14.
利率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为货币当局强化和运用,但其运用效率的大小,离不开发达成熟的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既是利率政策传导的平台和继续向资本市场传导的纽带,也是货币当局合理制定利率政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和市场依据,因此货币市场利率传导功能的发挥将对利率政策有效性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货币市场运行的制度环境、交易品种、参与主体、子市场之间的均衡性等都存在着利率政策有效发挥的阻滞因素,导致我国利率政策难于达到设定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5.
闻岳春  王婕 《西部金融》2012,(8):9-14,25
我国自2012年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五扩大至百分之一。人民币浮动区间扩大对人民币汇改及国际化战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对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影响:改进了央行对外汇市场干预方式,减轻了汇率目标与货币政策目标的冲突,促进内部均衡;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缓解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促进外部均衡;(2)有助于拓展境内人民币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完善人民币汇率定价机制;(3)提速中国金融深化改革步伐,"倒逼"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脱媒现象日益凸显。由于金融体系是连接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的桥梁,金融脱媒必然会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影响。在使用我国1978—2011年的季度数据构造金融脱媒指标,分别基于利率传导渠道和银行贷款传导渠道,对我国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后,得出结论是:金融脱媒弱化了我国货币政策银行贷款传导渠道的效果,强化了利率传导渠道的效果,金融脱媒的增强对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总体呈现一定的正向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7.
基于基准利率选择的利率期限结构形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准利率和利率期限结构是经济运行和金融投融资活动中的重要指标变量。基准利率是短期低风险的市场化利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利率期限结构是基准利率、基准利率预期和期限溢价的综合,它反映了不同期限最低风险资金交易的资金价格。根据基准利率选择的原则和我国的实际情况,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回购利率和短期国债利率适合成为我国基准利率的载体。同时,这些基准利率与中长期国债市场利率共同形成我国的利率期限结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利率逐渐市场化,利率体制逐渐健全,利率传导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为检验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考察利率变化对市场主体产生的影响,对1984年至2008年我国利率、储蓄、投资、消费及国内总产值的年度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利率机制对市场主体影响的传导渠道除消费外均存在阻滞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金融机构改革等都有了新的突破,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央行对货币政策中问传导变量的调控渐趋成熟,稳健货币政策的“微调”成效显著,金融宏观调控的成果得到了巩固。今后,应进一步加快金融市场发展,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强化货币政策与监管的协调,增强金融机构的政策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2008年第1季度,国际金融市场经历了不平常的发展阶段。伴随美国次贷问题的继续恶化,国际金融市场价格压力逐渐扩散为金融体系的风险。在市场恐慌心理蔓延和货币政策应对存在错觉的情况下,国际金融市场价格错落复杂并震荡下跌,并且可能潜藏金融资产流失的风险。2008年第1季度,中国经济金融已经处于特别关注的风险阶段,集中体现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主导因素依然是美元利率,国际金融市场将充满风险,但政策应对与政治需求将使风险处于可控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