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生态补偿机制中的瞄准性视角,利用粮豆轮作补贴试点地区833户农户调查数据,从效益瞄准和成本瞄准两个角度综合评估了规模标准能否实现粮豆轮作补贴政策的瞄准性。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首先,耕地质量和家庭经营规模之间不存在负相关,规模标准不能起到激励耕地质量较差的农户采纳粮豆轮作技术的政策效应,从效益瞄准的角度而言,粮豆轮作补贴政策没有实现补贴对象的瞄准;其次,小农户自发轮作的概率较低,且对粮豆轮作补贴存在较强的政策需求,规模标准降低了粮豆轮作补贴政策的边际效应,因此,从成本瞄准的角度来看,该政策也没有实现补贴对象的瞄准。因而,针对规模农户的粮豆轮作补贴政策没有实现补贴对象的瞄准,政策目标和补贴对象的失配不仅影响政策的预期效果,也影响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思想的提出推动了中国扶贫政策从瞄准区域的开发式扶贫转变为瞄准农户的精准扶贫。基于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农户数据,本文阐述了精准扶贫思想的五个实证基础,认为中国剩余农村贫困的特征已经产生了重大改变,继续沿用以前的扶贫政策很难消灭剩余的贫困,精准的、系统性、多维度的帮扶政策才能有效。本文论证了中国扶贫政策的上述转变以及精准扶贫思想背后的实证基础,这些论证有助于人们对精准扶贫的各个环节有深入而透彻的理解,对总结中国战胜农村贫困的一般经验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选择区域性开发政策还是选择瞄准家庭的精细扶贫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区域瞄准性扶贫政策瞄准县级单位,是我国精准扶贫战略解决区域性贫困的重要政策,在改善贫困地区经济绩效的同时,是否提升了民生发展水平,有待于实证检验。基于河南省2007—2019年县级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匹配得分-双重差分法(PSM-DID),研究了区域瞄准性扶贫政策的民生效应。研究发现:扶贫开发重点县通过提高贫困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地农民收入水平,改善了被瞄准区域的民生发展状况且政策效应具有持续性。文章从民生发展视角检验了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政策效应,为不断完善扶贫战略的政策内容提供了证据支持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粮食直补政策是国家为保障粮食安全、刺激粮食生产而出台的一项重要惠农举措,但在政策实施中却出现了政策瞄准机制出现偏差、补贴资金使用绩效低下、补贴方式不利持续发展、补贴政策缺乏有效激励等问题。因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重构粮食直补政策的瞄准机制,探索粮食直补政策新的补贴方式,实行与物价水平挂钩的动态补贴机制,坚持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并重,完善粮食直补政策的相关配套措施等五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贫困性质的变化与扶贫战略调整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都阳  蔡昉 《中国农村观察》2005,60(5):2-9,22
通过回顾农村贫困的变化阶段,本文认为中国农村贫困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贫困分布由区域的、整体性的贫困逐渐过渡到个体性贫困,贫困人口的构成也以边缘化人口为主要组成部分。扶贫政策也需要进行战略性的调整,需要从瞄准区域的政策向瞄准个体的政策转化,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重要。而本文的分析表明,更明确地细分贫困群体,集中使用扶贫资源是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我国贫困瞄准政策的表达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档立卡是我国新时期的贫困瞄准政策。研究发现,建档立卡政策同时包含着福利测量和农户参与两种视角的贫困瞄准方法。建档立卡政策以福利测量方法为表达,但却以农户参与方法为实践。利用三组微观农户数据,发现两种视角下贫困划分的不一致程度在37%到50%之间。贫困瞄准政策表达与实践背离的原因在于,福利测量方法和农户参与方法在收入和支出的认知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即、扶贫重点由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的背景下,本文利用深度贫困地区陕西省J县的农户调研数据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瞄准与偏离问题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已脱贫人口的相对贫困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建档立卡的政策安排在贫困识别标准和瞄准策略上遵循了绝对贫困理论标准和多维瞄准方法,但具体实践对政策安排出现偏离;...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地方性知识"作为分析框架,深度剖析山西吕梁的精准识别进程,揭示精准扶贫存在的瞄准偏差新形式。研究发现,在地方性知识意义系统里存在新形式的瞄准偏差,如"懒恶俘获"。进一步分析发现,出现瞄准偏差的新形式的根本原因是,国家的精准识别政策在落地过程中与地方性知识发生碰撞,二者呈现出的不同逻辑(国家识别贫困户的理念具有经济视角、侧重定量测量和简单化的特点,而地方性知识却具有复杂的意义系统)。因此,本文试图探讨国家和地方两个不同知识系统之间如何有效沟通的问题,提出国家制定精准扶贫政策需要发挥地方性知识的柔性管理价值,运用文化视角和定性手段将会使精准扶贫政策更具包容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湘西八个贫困县及其下辖乡村扶贫开发调查和定点贫困调研,描述了农村剩余贫困人口分布的地缘性及其生计阻碍因素;分析了1986年以来的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分析了扶贫资源瞄准和使用偏离地缘性贫困群体、扶贫工作重点集中于就地开发建设物质资本及就业援助政策缺失的问题及其后果;依循可持续生计理论框架探寻了扶贫政策取向,提出国家扶贫资源和项目必须瞄准地缘性分布的贫困群体,以人力资源投资开发为扶贫开发的重心,把就业援助政策作为扶贫政策体系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地方性知识与精准识别的瞄准偏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地方性知识"作为分析框架,深度剖析山西吕梁的精准识别进程,揭示精准扶贫存在的瞄准偏差新形式。研究发现,在地方性知识意义系统里存在新形式的瞄准偏差,如"懒恶俘获"。进一步分析发现,出现瞄准偏差的新形式的根本原因是,国家的精准识别政策在落地过程中与地方性知识发生碰撞,二者呈现出的不同逻辑(国家识别贫困户的理念具有经济视角、侧重定量测量和简单化的特点,而地方性知识却具有复杂的意义系统)。因此,本文试图探讨国家和地方两个不同知识系统之间如何有效沟通的问题,提出国家制定精准扶贫政策需要发挥地方性知识的柔性管理价值,运用文化视角和定性手段将会使精准扶贫政策更具包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