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璜 《工业经济》2007,(1):2-13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构建了工业竞争力指数和工业绩效指数对各国的工业发展情况进行基准评价。本文借鉴了其基本方法,并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构建了中国的工业竞争力和工业绩效指数。文章分析了中国工业绩效和工业驱动力的现状,检验了两者之间的逻辑作用机制,并研究了它们在1995至2002年间的发展演变过程。最后,文章将中国划分为四大区域并以其为框架分析了工业绩效和工业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工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成为世界工业生产大国。当前,中国工业过程发生着深刻变化,正在从工业大国走向工业强国。这一阶段工业化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工业国际竞争力,完成从工业厣到工业强国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实现产业重组和产业布局的重大调整是中国工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3.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2002年中国汽车工业面对加入WTO后的冲击,发展迅速。但是,中国汽车工业从整体上看,仍然是一个国际竞争力较弱的产业。在加入W凹后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中,中国汽车工业逐步从制造、研究开发、销售服务、汽车信贷等方面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系。通过使自身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系,中国汽车工业将获得更加迅速的发展,并且逐步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主要制造基地之一。就长远来看,中国汽车工业也必将获得自主开发的能力,并且逐步提高其在世界汽车工业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12月1~2日,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五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开源第三届创新管理年会在广东佛山举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王伟,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陈志华、名誉会长李金宝、副会长李瑞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处长胡福静,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处长曹庭瑞,中国环境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乔琦,中国染料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田利明,以及中国家纺协会、中国长丝织造协会和各省市行业协会的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汽车产品质量问题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工业经济》1996,(5):41-46
中国汽车产品质量问题浅析国家质量战略课题组中国汽车工业已经走过了38年的历程,相对日本、韩国、巴西等世界汽车工业后发国家来说,时间不算短,然而中国汽车工业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却越来越大。汽车工业的落后,归根结底是产品质量的落后。中国汽车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4个维度,架构了中国工业数字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结合熵权法对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工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评价,还结合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核密度估计对中国工业数字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变进行了有效的解析。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工业数字化水平处于波动上升发展态势,但发展水平低、区域差异大仍是制约工业数字化水平快速提升的主要因素;同时,广大中、西部内陆地区工业数字化发展滞后,也是摆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走深走实”面前的一大难题。建议从促进区域工业数字化协同发展、进一步强化工业智能化及推动工业绿色化转型发展等入手,推动中国工业数字化水平全维度提升。  相似文献   

7.
如何把技术独立与国际合作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提高汽车工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全面振兴,已成为当今中外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我国汽车工业当前刻不容缓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现在从中国汽车工业新时期的特点,中日韩汽车开发能力形成过程的比较与启迪,坚持技术独立和国际合作相结合方针,尽快提高民族汽车工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等三个方面,浅谈个人一些初步思考意见。一、新时期中国汽车工业特点中国汽车工业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茁壮成长,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也存在诸如自主开发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工业设计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影响下,工业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元素也日益增多。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丰富的非物质资源以及物质资源给工业设计创设了好的环境。为此,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元素的实质涵义,以及将中国传统元素应用于工业设计中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际饮料工业科技展(CBST)由中国饮料行业最权威的组织——中国饮料工业协会主办,10年5届的快速发展,高品质的专业展商,高层次的专业观众,最具凝聚力的同期专业活动,使CBST成为饮料行业极具影响力的专业展览会,是中国乃至亚洲饮料工业科技发展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0.
国外包装界人士谈中国包装工业余宰贵世界包装组织主席杰拉尔德·汤盛德说:在十年前,应中国轻工业部的邀请,我去中国参加了一个为期两天的题为‘中国包装工业新发展’的研讨会。会议在北京的民族文化宫举行,随后赴上海进行了参观访问。那时,我对刚起步的中国包装工业...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记者成杰)1月18日,在辞旧迎新之际,中国机电工业杂志社在北京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本部举行了创刊15周年暨新春茶话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祖梅,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机电工业编委会副主任蔡惟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秘书长、中国机电工业杂志社社长于清笈等出席了今天的茶话会并发表了讲话。来自各相关单位领导和有关人士也到会祝贺,会议由杂志社主编柯宪昌主持。中国机电工业杂志是伴随着国家工业委员会的成立而诞生的,历经机械电子工业部、机械工业部、国家机械工业局,一直是部委机关刊,2001年…  相似文献   

12.
了解中国工业发展的一本好书──评介《中国工业发展报告(199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很快,工业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成绩令世人瞩目。我国工业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大背景下取得的,其微观工业基础、部门结构、地区布局、技术状...  相似文献   

13.
直击     
《纺织服装周刊》2016,(46):10-10
12月2日,首届世界工业设计大会暨2016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颁奖典礼在浙江杭州举行。山东如意集团报送的《面料服装的集成创新与变革》荣获2016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工业设计领域的最高“国家奖”,这是继今年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落户后,如意集团获得的我国工业界又一最高奖项,也让全世界又一次见证了东方智慧。  相似文献   

14.
FDI对中国工业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贡献   总被引:84,自引:1,他引:84  
本文以实证分析为主,描述、分析了FDI对中国工业增长的重要贡献。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提供资金来源、改善投资效益、扩大产出、增加利税、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人力资源等许多方面。本文分别对上述方面进行描述和分析。结论是,外资经济不仅推动着中国工业的持续增长,而且改变着中国工业增长的方式,提高了中国工业增长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机电工业》2006,(4):24-56
由中国工业报社和中国机电工业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05中国机电工业年度风云榜”评选活动,历时5个多月,今天正式揭榜,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民等10位企业家荣获“2005中国机电工业年度风云人物”称号;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等10家企业荣获”2005中国机电工业年度风云企业”称号;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柳工CLG888轮式装载机”等5个产品荣获“2005中国机电工业年度风云产品”称号。在此,对所有上榜者谨表示热烈祝贺!  相似文献   

16.
江小涓博士的新著《世纪之交的工业结构升级》,探讨中国工业未来15年的发展大趋势,已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不长,已第三次印刷。我认为,该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值得关心中国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问题的人们一读。1.对中国工业当前状况的分析有新角度、新观点。作者认为,对于目前中国工业的困境,人们较多地看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和企业体制的影响,但更重要和根本性的原因是“发展性”的和“结构性”的,即工业发展正处在一个结构剧烈变化的时期,这是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是渐进式体制转轨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17.
我国工业经济将呈现新特征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发表的《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一九九七》认为,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已由数量扩张转人提高素质的关键时期,在近期将呈现出一些新特征。《报告》认为,中国商品短缺现象将基本结束,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8.
陶丽 《轴承工业》2006,(5):27-30
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一匹中国轴承工业近几年崛起的“黑马”脱颖而出。由中国工业报社主办、中国企业改革发展研究院等单位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工业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于2006年4月23日揭晓,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北轴)董事长、党委书记李树明因其在振兴中国轴承工业中的突出贡献,和他把一个濒临倒闭的西部地区企业起死回生的卓越才能以及运筹帷幄、驾驭市场的高超领导艺术,被授予“中国工业经济年度十大新闻人物”和“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贡献奖章”,成为继瓦轴集团公司董事长王路顺第一届获此殊荣之后中国轴承工业第二位获此殊荣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19.
中国汽车工业最近几年的发展可以说是起伏跌宕,自主品牌发展也是有喜有忧。如何看待中国汽车工业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自主品牌汽车将如何发展?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中国工业工程(CIE)的产生与发展,对工业工程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客观分析,提出了在我国制造业实施工业工程的策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