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1998-2002年的大约5年时间内,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内容是反通货紧缩。产生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是外汇占款和央行再贷款在1997-2001年间保持双低,基础货币发行不足。央行在2002年之后的5年时间内,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内容是反流动性过剩。造成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就是因外贸和资本项下“双高顺差”导致的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流动性过剩的病根在于人民币汇率刚性。央行终究会把汇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的一个常规工具,而且短期看它也是抑制流动性过剩最有效的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2.
央行数据显示,6月份新增外汇占款为1171.49亿人民币,在5月份的基础上下滑了144.14亿元。由于外汇占款可以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增加货币供给,外汇占款下滑也缓解了今年前几个月流动性偏多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对货币政策的制约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使外汇占款成为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因此而增加的货币供给加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加大了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本文在分析我国近年来外汇储备增长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外汇储备余额高速增长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制约以及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2002年以来,外汇占款一直是我国货币供给的主渠道,但2015年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个季度出现净额下降,导致外汇占款不断下降。文章通过对2002~2015年的月度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外汇占款下降对我国货币供给机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自2011年开始,外汇占款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较之前有所下降,央行更多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和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主动供应基础货币,大量增加金融机构贷款来补充流动性。未来央行应积极面对新的变化,构建新常态的货币供给机制,稳定市场的总体流动性水平。  相似文献   

5.
2002年以来,外汇占款一直是我国货币供给的主渠道,但2015年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个季度出现净额下降,导致外汇占款不断下降。文章通过对2002~2015年的月度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外汇占款下降对我国货币供给机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自2011年开始,外汇占款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较之前有所下降,央行更多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和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主动供应基础货币,大量增加金融机构贷款来补充流动性。未来央行应积极面对新的变化,构建新常态的货币供给机制,稳定市场的总体流动性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外汇占款逐渐成为我国基础货币发行的主渠道。基础货币被动投放迫使央行采取冲销性干预措施,于是,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表现为被动发行央行票据、被动正回购。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发行的贡献度越来越高,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之比已由1994年的0.25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1.08,至2007年7月底又上升为1.29。在经济低迷时期,大量的外汇占款与积极的货币  相似文献   

7.
在理论上,外汇占款主要通过影响基础货币来影响总体货币供给,进而影响物价水平。近年来外汇占款已成为国内流动性的重要来源。本文采用1998年1B至2012年10月的月度数据,运用协整方法、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实证检验了中国外汇占款增加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了中国外汇占款增加对货币供应量的正向影响较显著,以及影响的滞后性、持久性与稳定性特征,还揭示了cPI的变动主要来源于货币供应量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勇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8):140-144
流动性过剩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凸现出来的经济现象.文章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分析外汇储备对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得出我国流动性过剩与现行汇率制度和外汇管理体制下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带来的外汇占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要彻底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必须要深化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流动性资产负债比角度对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进行考察,认为从2000年起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一直在增加,并在2005年出现流动性过剩。其直接原因是流动性负债的增长速度快于央行债券的增长速度。而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外汇占款的迅猛增加导致了流动性的大量投放,虽然央行发行了大规模的央行债券,但仍无法缓解流动性增长过快的现状,因此关键是要改革当前的结售汇制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国际收支在中国经济中暂居重要位置,其所带来的外汇占款可能已成为干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变量之一。本文在这一背景下建立了三层次实证分析模型,就近年来外汇占款对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外汇占款对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产生了较大干扰,中央银行被动使用一些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对冲,但无法对冲的外汇占款仍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这种过剩流动性既会影响中国经济,同时也是国际金融市场影响中国经济的渠道。因此,中央银行有必要进行一系列改革,避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     
294560.30亿元 8月末人民币外汇占款较上月减少311.46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9月15日公布数据显示,8月末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为294580.30亿元,较7月末减少311.46亿元。分析认为,央行口径和全口径外汇占款数额的背离反映央行践行年初有关退出外汇直接干预的承诺,让人民币汇率更多由市场来决定,今后外汇占款低增长将成新常态。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国际收支在中国经济中暂居重要位置,其所带来的外汇占款可能已成为干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变量之一。本文在这一背景下建立了三层次实证分析模型,就近年来外汇占款对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外汇占款对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产生了较大干扰,中央银行被动使用一些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对冲,但无法对冲的外汇占款仍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这种过剩流动性既会影响中国经济,同时也是国际金融市场影响中国经济的渠道。因此,中央银行有必要进行一系列改革,避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越来越受中国及整个世界经济关注的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分析,引出了外汇储备、外汇占款、人民币升值三者的因果关系,并分析了由此对国内的货币政策可能带来的问题和难点,得出了外汇占款因素正越来越成为央行货币政策中的关键考虑因素之一,它也成为制约国内的货币政策作用的重要因素。目前央行货币政策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宏观经济增长带动的贷款大幅增长、物价继续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风险。而要平衡三者的关系是目前央行货币政策的主耍难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民银行7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央行外汇占款仅新增1119.53亿元人民币,与4月的3747.26亿元相比下降了70.12%,5月包括央行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仅新增1315.64亿元人民币,与4月的2863.1亿元人民币相比下降了54.05%,同时5月外汇储备净减少510.06亿美元,创下历史上最大的单月跌幅。  相似文献   

15.
【金融】     
《上海国资》2011,(3):74-74
外汇占款增25%存款准备金率或将上调 2011年2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1月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5016.47亿元.环比增长近25%。据此.业内人士认为.短期内外汇占款料维持高位,央行近期或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缓解流动性压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央行自2003年至今一直在对冲外汇占款,以应对资本流入。本文衡量了2003-2010年中国央行对冲外汇占款的成本,累积高达1.08万亿元。文章分析了中国央行对冲成本的承担机制,并分析了央行可能因为高对冲成本而造成的利益冲突。文章最后指出,应切断外汇储备增长与基础货币投放间的联动关系,并建立由财政参与承担的对冲成本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17.
冉学东 《新财经》2013,(2):17-17
央行为了阻止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得不再一次进行入市干预,可以预见的是12月份,央行的外汇储备也有一个可观的增量。从退出对人民币汇率的干预到再次入市干预,不过大半年时间,看来央行的"苦日子"又来了。央行数据显示,2012年12月末我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为258533.48亿元,当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增加1346亿元。而11月,这个数据是-736.27亿元。过山车似的数据表明,  相似文献   

18.
央行票据冲销外汇占款的微观成本在2004—2010年为盈利,从国内角度来说,央行使用央行票据冲销流动性的微观成本高于存款准备金率的微观成本。央行票据和存款准备金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利弊共存,但就冲销流动性的效果而言,央行票据使用更为灵活,存款准备金率的冲销力度更大。  相似文献   

19.
外汇占款趋势性减少,央行释放流动性对冲,主要目的其实是为了保持整体资金面的平衡,减少波动而已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模型的回归结果判断外汇储备的增加是否对M2、存贷差以及外汇占款/基础货币产生影响,并通过添加新信息冲击(Innovation)分析流动性受自身及其他内生变量冲击的影响程度,之后再利用G ranger检验法分别检验外汇储备与其他三项指标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最后得出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外汇储备的增加,尤其是其增长率的增加可以直接引起M2和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发行压力的增大,而对于存贷差的影响则是通过对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间接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