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兔年之重     
就在经济学家与民间学者为国家统计局调整2011年1月的CPI权重争得面红耳赤之时,中国央行再出重拳,于2月18日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0.5点至创纪录高位19.5%。这是201l新年之后央行二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通胀的担忧已无需过多猜疑。  相似文献   

2.
2007年伊始,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1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显然,这是央行为了巩固2006年紧缩货币政策的调控成果,以进一步控制银行流动性过剩。这同时也是央行自2006年7月、8月和11月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来,第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而使得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2个百分点,达到9.5%。除此之外,紧缩的货币政策还表现在,2006年央行不仅大量发行票据,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货币,还两次上调贷款利率,一次上调存款利率。  相似文献   

3.
央行将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自2008年10月以来央行首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此次调整远快于市场预期。此前市场普遍认为,一季度央行不会动用利率及准备金率手段。分析人士认为,此次上调准备金率实际上在央行近日举动中已可见一些端倪。  相似文献   

4.
数字     
央行票据发行总量近三期达600亿元中国人民银行8月18日表示,为保持基础货币平稳增长和货币市场利率稳定,8月19日将贴现发行2003年第三十二期、第三十三期、第三十四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600亿元。第三十二期央行票据发行量为300亿元,期限3个月。第三十三期央行票据发行量为150亿元,期限6个月。第三十四期央行票据发行量为150亿元,期限1年。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3年9月21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6%提高到7%。此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金融机构范围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  相似文献   

5.
《海外经济评论》2006,(20):12-14
贷款利率,而非存款准备金率,自中国央行副行长吴晓灵三月中旬发出适度调控市场流动性的“窗口指导”以来,对央行的另一只靴子,市场猜测已久,终于在昨天晚上砰然落地:从2006年4月28日起,央行将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58%提高到5.85%六个月的贷款利率,也由5.22%升至5.40%;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6.
近期,银行业屡遇钱荒,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中的隔夜拆借利率,甚至达到创纪录的13.44%。有人猜测,这是央行允许或有意拉高货币市场利率。笔者认为,如果这一猜测成立,则唯一合理的解释应是央行是为了"防止人民币突然之间的大幅贬值"。市场利率的突然飙升,不仅会造成严重的金融恐慌,同时客观上会造成中国经济的"金融窒息",会造成实  相似文献   

7.
央行再收缰     
面对2011年首周超预期的信贷量,央行再度出手。从2011年1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2011年央行第一次动用存款准备金工具。2010年,央行已经6次上调准备金率,两次加息。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别从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和商业银行对存款准备金率容忍度的视角出发,利用参数法和神经网络模型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央行近年来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为了对抗通货膨胀以及回收货币流动性。在不考虑银行容忍度下,参数模型给出的目标存款准备金率为23%,而在考虑了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的负面影响后,根据神经网络模型得出2011年上半年合理的存款准备金率应为21.34%,与当前21.5%的实际存款准备金率相符。说明央行在货币调控时考虑到了银行的容忍度,是符合宏观审慎性原则的。而模型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未来存款准备金率仍旧存在上调的区间与上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人民币存在持续升值压力的背景下,我国央行逐渐形成了以冲销性干预为主要手段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冲销性干预对汇率长期走势、经济货币化比率和通货膨胀影响不大,但在缩小汇率短期波动、加速外汇储备累积和推高利率方面作用明显。2006年后法定准备金率作为主要冲销手段被不断提高,2010年后随着汇市干预力度的下降,准备金冻结基础货币过多的现象日益严重,加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并带来了一定的货币紧缩效应。在国际环境和国内因素共同作用下,201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出现了均衡波动态势,面对新的形势,必须改变货币政策操作模式,减少汇市干预,逐渐降低准备金率,加速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并充分发挥其调控手段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宁波经济》2008,(3):3-5
央行1月16日亮出今年货币政策"头道令牌",决定自1月2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上调后的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15%。在过去的一年里,央行十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力度被认为在全世界央行宏观调控的历史上绝无仅有。这是自19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之后,22年来的新高。  相似文献   

11.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可能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为了扩大内需保证经济增长,2008年下半年,央行货币政策开始出现重大逆转,即由紧缩的货币政策转变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随之,从2008年9月份开始,央行连续5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从而使得2008年11月之后,商业银行信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2.
央行紧缩性调控打出“组合拳”,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汇率浮动空间三率齐动。这是200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频频进行各种形式的货币政策操作的继续,也是今年在连续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上调利率后,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也是首次同时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0月19日,央行在时隔34个月之后突然宣布提高存贷款利率。此后,央行又几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于这一重磅消息,市场给予了热烈回应,地产股当天大跌。结合2007年以来央行屡次加息后对地产股走势的分析,我们发现:加息会对上市公司的资金来源、投资额、利润额以及房地产商的预期和居民的消费预期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融资规模,进而对股价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06年8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27个基点。一年期存款利率由2.25%上升到2.52%,贷款利率由5.85%上升到6.12%。这是继2006年4月贷款加息和7月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的第四次信贷紧缩信号。刚刚进入2007年,央行决定从1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民银行9月15日释放出市场期盼已久的放松信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央行近4年来首次下调一年期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更是近9年来首次下调。一石激起千层浪。央行的货币政策组合拳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月度事件     
《新财经》2007,(11):19-19
央行10月新政缓解流动性过剩为了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今年10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由此,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3%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达到近年历史高点。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相似文献   

17.
速递     
《新财经》2012,(6):16-17
资讯央行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国人民银行从2012年5月18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以来央行第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距离2月24日第一次正式下调存款准备金近三个月。此次调整后,中国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将分别执行20%和16.5%的存款准备金率。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1月26日,央行宣布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这是自9月15日央行宣布下调贷款基准利率以来,第四次下调利率,第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央行继10月8日宣布双率下调后第二次双率同时下调。其中,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1.08个百分点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及其效用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选择1.以公开市场业务为主的一般性工具在总量控制中作用显著,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逐步淡出总量控制即一般性信用控制,主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3大政策工具的实施,达到调控货币与信贷的供应总量。其中,公开市场业务在近5年来的货币政策操作中得到了充分运作。央行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操作方式来调控商业银行货币流动性和货币市场利率,包括正回购、逆回购、买断、卖断等不同品种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方式组合,并开始选用数量招标和利率招标等多种招标方式。公开市场业务日益作为主要的货…  相似文献   

20.
赵晓 《宁波经济》2011,(2):38-39
2010年12月20日起,存款准备金率将再次上调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2010年以来第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的紧缩信号使人不免加重对通胀的预期,同时也将市场预测的下一次加息时间进一步提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