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杨涛 《审计月刊》2009,(10):11-13
我国的独立审计市场自1980年恢复至今,已近30年。在近30年的发展中,政府始终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独立审计市场的产生,尽管具有某种自发性,但并未经历在充分竞争下进行独立化和职业化发展的过程,是在转型过程中面临诸多新问题的审计市场,是不能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各种弊端、尚需不断研究、规范和完善的审计市场。同时,由于政府自身的缺陷,在对审计市场干预的过程中产生了政府失灵。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应正确认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不断动态调整二者的边界,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
陈凯荣 《经济界》2013,(2):75-82
基于医疗服务行业所具有信息不对称性、行政垄断性、公共品属性及外部效应致使该行业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同时并存。本文认为垄断、公共产品的供给、信息不对称及外部效应引致了市场失灵的产生;政府的内部效应、寻租活动、政府的低效率及信息不完全导致了政府失灵的产生。本文分析了医疗服务行业中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具体表现,并就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情况提出了矫正失灵具体对策。本文认为应该从矫正医疗服务行业的信息不对称、垄断、外部效应、公共产品及优化政府规制等方面矫正其产生的市场失灵。应该从医疗服务行业引入竞争优化垄断竞争格局、加大对公共医疗服务的投入缓解供给短缺及加强制度建设遏制腐败和寻租矫正其产生的政府失灵。  相似文献   

3.
在政府采购的过程当中,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是影响政府采购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两者的深入研究对于提高政府采购绩效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分别分析了政府采购中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现象,并对采购过程中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相结合的四种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4.
杨涛 《财会通讯》2010,(10):137-139
本文认为,我国独立审计市场的产生,尽管具有某种自发性,但并未经历在充分竞争下进行独立化和职业化发展的过程,是在转型过程中面临诸多新问题的审计市场,是不能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各种弊端、尚需不断研究、规范和完善的审计市场。由于政府自身的缺陷,在对审计市场干预的过程中产生了政府失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应正确认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不断动态调整二者的边界,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5.
市场失灵与保险监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众利益论认为监管的产生是由于发生了市场失灵,从而市场不能在完全竞争状态下运行。通过对保险市场垄断力、外部性、公共产品及信息难题四种市场失灵现象的分析,指出政府监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保险市场失灵,从而增进公众利益。  相似文献   

6.
转轨经济与新兴市场决定了我国的独立审计市场与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成熟审计市场有较大的差距。同时,审计市场发展程度不同,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以及政府干预的方式与内容也不同。本文指出了经济转轨期我国审计市场失灵是由于审计市场发育不足造成的,是审计市场经济制度缺失所导致的外生性、制度性失灵,而非内生性失灵或功能性失灵。要培育和发展审计市场,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变化,依靠市场和政府力量的结合。明确界定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同时指出,在现阶段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审计市场机制建立、健全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促进审计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之所以要干预经济,从经济运行上看,是由于市场机制存在种种缺陷,有其力所不能及的领域和范围,即“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客观存在(参阅拙作,本刊第四期,《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经济?》),以及公众对市场失灵意识的提高,常常要求政府对经济运行系统实施必要干预。  相似文献   

8.
房地产市场过热与政府失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热及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原因可归结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地方政府不当干预或过度干预所导致的政府失灵是重要原因。因而,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抑制房地产市场过热,使房地产市场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之一就在于避免或减少政府失灵。  相似文献   

9.
刘会洪 《经济界》2008,(5):92-96
我国住房市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价格快速上涨,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滞后、投机性需求膨胀等失衡局面。本文认为,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住房市场失灵的因素,也有政府的责任。而要解决目前住房市场失衡的局面,政府的适度干预是必不可少的。但政府干预也面临政策失败问题,为了避免政策失败,政府干预只能是对市场机制起补充而不是替代作用,应尽可能地使用市场性手段,并在政府干预中引入外部监督。  相似文献   

10.
在市场经济下,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基础.旅游活动与旅游经济运行的特殊性,使旅游市场失灵具有了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点.只有明确了旅游市场失灵的表现和原因,才能使政府干预更有针对性.本文对旅游产业市场失灵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试图探求旅游产业市场失灵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1.
会计信息失灵与政府管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会计信息是市场经济中流动着的重要经济信息。由于市场机制自身存在的缺陷,如果没有政府管制,会计信息的失灵将对社会和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会计信息的垄断生产、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会计信息失灵的主要因素入手,说明了会计信息政府管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政府管制的一般内容。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利益分配矛盾解析──以旧城改造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旧城改造是一项牵扯矛盾多而又复杂的社会工程,其中拆迁阶段的利益冲突尤为激烈.旧城改造意味着利益关系的重构,阐明了利益分配矛盾的成因,从制度、技术和实施三个层面提出了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13.
会计信息市场缺陷的政府管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对市场十分重要。由于市场机制自身存在缺陷,如果缺乏政府管制,会计信息缺陷将对市场经济和社会产生不利影响。本文从引发会计信息市场缺陷的主要因素入手,分析会计信息政府管制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政府管制内容。  相似文献   

14.
城市住房领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对有效解决我国城市住房问题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政策含义。在多元经济学范式下分析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结合住房和住房市场的特性,探寻社会相互作用的两种基本规则:市场与政府解决住房问题的边界,构建了住房领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该框架下,探讨我国城市住房问题求解的思路及对策:完善住房市场、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发挥“第三方”的作用,促进我国住房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可能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动生成和瞬间完成,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经常出现失灵。治理市场失灵的方式是政府规制,而防治政府失灵的重要手段则是审计规制。审计规制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广阔的活动领域和独特的作用方式。要充分释放国家审计内聚能量,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速国家审计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战略转型,完成盘整现有资源、深化精品与发展特色、调整工作布局、优化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改进技术方法、提高人员素质、提升管理水平、创新审计理论与教育等多重变革。  相似文献   

16.
政府"赋予能力"与旧城改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西方国家住房政策的演变脉络,简述了政府"赋予能力"思想出现的社会经济背景.基于我国旧城改造中的问题、旧城区的特点与社会发展目标,作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国家提供与市场提供两种方式都不能理想地实现旧城改造的目的,而实施政府"赋予能力"政策应是旧城改造的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我国旧城改造的空间生产研究——以上海新天地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旧城改造是我国当前城市空间重构的重要方式。运用空间生产理论,以上海新天地为例总结了旧城改造的空间生产过程,结论是:旧城改造过程由动机、行为和结果构成,政府、开发商和居民三方以各自利益为导向都具有对旧城进行改造的动机;政府和开发商占据决策和行为的主导地位,决定城市空间的功能定位和物质形态;其结果引发城市空间使用者的置换和空间社会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城市经营是目前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课题.然而,目前关于城市经营的研究探讨,主要集中在城市经营的内涵、内容、经营对象以及经营模式等方面,对于城市经营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则涉及较少.在明确城市经营内涵的基础上,讨论了城市经营中政府和市场所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欧美国家在城市更新与重建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更新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本文通过对欧美国家上世纪城市更新与重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分析,以及对我国城市重建与改造中出现问题的反思,从中探寻在城市建设与更新中对历史文脉保护、社会环境整治、旅游资源发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Most scholarly efforts to underst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ostwar urban redevelopment have typically viewed urban renewal and public housing as "housing" programs that originated with the "federal" government. Yet this view is problematic for two reasons. First, it fails to specify the key actors and organized interests, especially real estate officials and downtown business elites, in the programmatic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renewal and public housing. Second, this view does not fully acknowledge the dislocating and segregative effects of urban renewal and public housing on central city neighborhoods and the role these private-public initiatives played in shaping demographic and population patterns in the postwar era. I draw upon archival data and newspaper articles, real estate industry documents, government reports, and interviews to examine the origin, local implementation, and segregative effects of urban renewal and public housing in Kansas City, Missouri. I explore the role of the ideology of privatism—the underlying commitment by the public sector to enhancing the growth and prosperity of private institutions—in shaping the postwar "system"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which urban renewal and public housing were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ed. Focusing on the interlocking nature of race and class, I identify the critical links between urban renewal and public housing, and the long-term impact of these programs on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in the decades after World War I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