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如何推动数据这一新型要素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然而,数据要素的供给、流通和使用仍存在卡点堵点,突出表现为缺少有效的生态连接主体和价值共创机制。平台企业是数据要素向生产力转化、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有力主体,但鲜有研究关注到平台企业如何发挥资源、技术与场景等优势,以新机制加速数据要素向重大场景转化,催生新质生产力。本研究立足于数据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新使命、新要求和短板痛点,基于场景驱动创新理论,系统论述平台企业牵引多维场景和多元主体构建数据要素创新联合体这一新质主体,推动形成数据要素“收-存-治-易-用”价值链良性循环,加速数据要素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理论逻辑。进一步,结合典型实践提炼总结平台企业构建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转化“生态飞轮”的4个实践路径,旨在以平台企业这一新质主体,探索新型生产关系,推动数据要素这一新型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转化,释放数据要素放大、叠加、倍增价值,赋能千行百业万企场景创新,培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相似文献   

2.
数字经济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基于2011—2019年中国27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机制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提升了数字技术创新水平、优化了城市产业结构,进而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高行政等级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公众环境关注度较高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未能显著提升一般行政等级城市、资源型城市和公众环境关注度较低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上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经验证据,进而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绿色经济效应和促进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黄益平  沈艳 《经济》2022,(2):74-77
<正>《方案》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发挥市场在数据生产要素流通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将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数据安全保护是数据要素流通的前提,本文着重讨论完善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建立健全数据流通交易规则、拓展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场景的治理难点与思路  相似文献   

4.
陈苗 《经济经纬》2023,(5):73-85
将创新型城市建设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8—2021年中国27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应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创新型城市建设对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来看,创新型城市建设可提升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水平,这一结果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中小规模、沿海区域及低市场化程度城市参与数字全球价值链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通过缓解要素结构错配、前沿数字技术追赶以及服务贸易结构升级对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产生推动作用。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全面深化创新型城市战略点布局、推动城际数字经济联动格局建设、统筹构建城际数据统一要素市场的政策建议,为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提升国际数字价值链地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激发数字产业创新活力是提升我国数字竞争力、把握数字经济发展主动权的关键一环。本文将大数据平台建设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考察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对数字产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提高了数字产业创新水平,且随着数字产业创新水平的提升,促进效果整体呈现出逐渐增强的变化趋势;第二,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主要通过加速数字产业集聚和强化政府数字治理,促进数字产业创新发展;第三,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对数字发展水平较低和创新环境较差的省份数字产业创新水平的促进效果强于数字发展水平较高和创新环境较好的省份。因此,未来应加快培育统一规范的数据要素市场,优化数字产业布局,提升政府数字服务能力,为数字产业创新发展持续赋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基于“技术—经济范式”的理论框架,从数字技术、数据要素、数字产业、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化生产方式、数字化生活方式以及数字化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等方面解构数字经济,辨析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研究数字技术促进实体经济效率提升及经济增长的机制。其次,从企业层面、产业层面与宏观社会经济运行层面研究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主要途径。最后,从数字技术的创新与导入、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与联通、数字产业生态系统的培育、数字平台企业的扶持与规制、数据要素市场的建立与调控、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创设、数字壁垒与数字鸿沟的破除、数字经济低碳化的推进等方面引出未来的政策着力点。通过数字化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使数字经济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成为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7.
陈中 《新经济》2022,(11):106-112
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核心机理:通过技术集群、数据要素、数字平台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全面促进乡村振兴;新征程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数据要素应用障碍、数字基础设施薄弱、数字技术人才缺乏;因此,建立健全数据应用机制、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和引进数字技术人才,这是新征程推动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8.
吴志刚 《数字经济》2023,(Z2):34-40
<正>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数据资源体系已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要素和核心基础,是支撑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也是促进数字中国建设各个环节畅通运转的黏合剂和润滑剂。如何激活数据要素新价值、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已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时代的经济运行方式呈现出数据驱动、万物互联、创新迭代的特征,数字经济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属性对创新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361座城市2010-2018年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不仅能够带动本地创新绩效提升,而且对周边城市创新绩效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强,空间溢出效应也更显著。由此,建议可从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搭建数字化平台、推动数字技术创新等角度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本地区和周边地区创新绩效共同提升。  相似文献   

10.
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基于收入分配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推动共同富裕恰好与迈入数字经济时代在时间上相吻合,在均衡共享等内涵上相契合,故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必然依托于数字经济形态。本文从收入分配的角度辨析数字经济发展如何推动共同富裕:首先,从市场机制、要素分配制度、新分配关系三个方面梳理数字经济的收入分配一般分析框架,提出数字经济要坚持市场化运行规则,并要处理好数据要素的分配以及新业态、新模式下的新分配关系;其次,从初次、再次、三次分配视角详细分析了数字经济活动中的分配问题,并发现数字经济总体上改善了收入分配关系,使不同群体、地区和城乡的分配更加均衡;最后,从长期视角提出了数字红利被少数平台垄断、公平分配机制尚未形成、创新越来越形式化等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问题并据此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数字经济是推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为厘清数字经济赋能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现状,基于文献研究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了综述,发现数据确权与数据安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等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内容,并运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厦门市数字经济赋能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困境、创新路径等展开研究,发现目前数字经济赋能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仍然存在数字经济发展法规不健全、数据要素开放共享存壁垒、数字经济企业发展存瓶颈、数字经济人才要素较薄弱等困境,建议通过完善配套政策支持体系、创新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加快新型数字基础建设、聚焦重点领域行业发展、加快数字人才培育引进等创新举措,优化数字经济赋能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以期为同类城市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数字经济的深入推进,城市数字社会信用平台集成了多维度的大数据,其经济效应卓有成效。本文将数据要素纳入银企信息不对称的分析框架中,基于银行逐笔信贷数据,利用城市数字社会信用平台建立的准实验,实证考察了大数据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社会信用平台建设显著降低了信贷违约风险。机制分析证实,数字信用平台建设降低了借款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提高了银行的违约预测能力,通过改变银企匹配结构,降低了信贷违约风险。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数字社会信用平台对税款逾期的借款企业实施了有效的联合惩戒,降低了信用贷款的概率,提高了担保物要求。此外,数字社会信用平台对贷款金额和利率的影响与借款企业规模及银行的数据处理能力有关:企业规模越小,越难从信用平台中获益;银行的数据处理能力越强,越容易借助信用平台差异化利率定价。本文研究表明,大数据的运用能显著加强银行对违约风险的识别和监测;不同的企业规模、差异化的数据分析能力会导致贷款企业福利损失。上述发现为更好地发挥数据要素在信贷市场中的作用提供了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通过统筹推进城市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以激发数据活力为牵引,拓展精细化管理应用场景,从而实现超大城市数字治理跃迁。相较于其他超大城市,上海依托“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融合发展优势,进一步丰富复杂场域下城市“数治”场景的应用,推动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变革性重塑。从数字化发展趋势看,未来城市精细化管理更加注重专业、卓越和韧性,要充分激发参与各方的主动性、创造性,加快构建安全可信的数据治理框架,建立健全“数字民情”沟通协作平台。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经济系统效率提升和结构优化的重要力量,并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数字经济不仅通过基础设施的要素供给和工具支撑驱动大中小企业信息联通,还通过数字场景营造的机会创造以及促进合作的生态构建来驱动大中小企业有效融通,形成数字赋能大中小企业的平台融通、链主牵引下的产业链融通,以及以创新创业为特征的生态融通等典型融通模式。针对大中小企业融通意愿不强、动力不足、模式不清晰等现实问题,需要畅通数据联通渠道、发挥大企业的牵引作用、提高中小企业主动融通的意愿,并构建保障大中小企业有效融通的长效机制。建议进一步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融通平台建设,优先关注重点产业的融通发展,支持数字融通载体建设,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数字化转型,强化对数字平台的监管。  相似文献   

15.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对于重塑传统经济体系、推动资源有效整合,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通过耦合评价模型测度2011—2020年全国284个城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城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普遍较低,但存在随着年份逐渐上升的趋势。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且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中介效应模型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城市要素配置效率、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提升城市创业活跃度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以及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高的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6.
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制造业成为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动力源。通过分析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制造业技术升级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优化营商环境两个途径,促进城市制造业技术升级。进一步研究表明,东部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制造业技术升级的促进效应更加显著。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弥合区域“数字鸿沟”、夯实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构建创新要素汇聚机制,有助于发挥数字经济在制造业提质增效中的引擎功能。  相似文献   

17.
刘刚  张昕蔚 《经济纵横》2019,(6):88-100
互联网属于普惠技术,就数字经济发展而言,欠发达地区同样存在机遇。作为欠发达地区,贵州省在数字经济发展上走在了全国前列。运用价值网络分析方法对贵州省数据产业发展的研究表明:基于网络空间发展的新基础设施建设,为欠发达地区数据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应用场景的开放和实时在线数据平台的搭建,是数据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围绕数据开发,数据供给、开发和应用者共同构成了数据产业生态系统;占主导的数据平台和数据类型不仅决定着数据产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形态,而且决定着数据产业发展的方向。整体看,对于欠发达地区,如何通过政务数据平台的搭建和数据开发引致并集聚数据开发者,进而带动产业数据的开发和应用,是启动和发展数字经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多重计量模型系统考察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我国的区域创新能力,且在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于该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在数字经济提升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具有中介效应。因此,应加快建设均等化数字基础设施、建立区域差异化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推动创新要素开放流通,以实现我国创新强国目标。  相似文献   

19.
以数据要素的特征归纳与数字技术的系统性分类为基础,文章提出了一个分析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基础性框架:“技术—经济”分析框架。在这一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文章从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效率入手,区分数字经济中的数据要素化过程、数据价值化过程与产业数字化过程,构建综合考虑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作用的数字经济生产函数。研究发现,数据要素的虚拟性、非竞争性和规模报酬递增等特征是其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数字技术是数据要素发挥经济发展新动能作用的技术基础、实现渠道与应用手段。最后,文章对数字经济研究前景提出三点展望:强调数据要素的价值测度与估计研究、数据要素的流通与交易机制研究以及数据要素作用于创新的实现机制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相似文献   

20.
《技术经济》2018,(3):107-114
基于2005—2015年中国17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高了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相比非试点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可使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升2~4个百分点;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集聚水平三个机制促进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分别提高了0.33%、2.32%和0.81%;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人、财、物三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