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内资部分民营开发企业在爆雷声中选择“躺平”,港资房企在淡出内地房地产市场10年之后重回舞台。房地产市场在“三道红线”、土地集中出让、贷款集中度等政策约束下,内地房企纷纷收缩战线,拿地缩减,甚至有房企暂停拿地。内资部分民营开发企业在爆雷声中选择“躺平”,港资房企在淡出内地房地产市场10年之后重回舞台。  相似文献   

2.
高广春 《银行家》2020,(3):54-57
2019年,中美贸易争端下的国际经济波动加剧,国内经济走势继续下探,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财务恶化,金融严监管态势延续。房市层面似继续沿着"房住不炒、一城一策"的原则性导向在运行,国家和地方稳字当头,陆续出台"挺刚需、抑投机、降房温"的相关政策,弱化房地产的指向日益明显。与此相对应,相关房企融资的紧缩政策也是持续加码。那么,房企融资呈现何种运行态势呢?  相似文献   

3.
薛书冯 《财会学习》2022,(11):21-23
近些年,我国国家监管机构对房地产企业开始进行宏观调控,例如"三条红线"就是针对房企负债率等核心指标进行的一系列调控,这些调控政策给房地产企业带来一定的影响,如直接影响到房企融资策略和拿地策略,影响到相关投资策略和营销策略.实践中相关监管政策的意图要给予很好地理解,只有充分理解国家宏观政策,坚持"房住不炒",充分坚持去杠...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西宁30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展开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西宁房企的经营状况、融资环境和政策影响等基本情况,探讨当前西宁房企存在的主要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境内房企纷纷借助境外融资平台发债,并回流境内使用.据统计,截至2016年5月底,已有近60家房企海外发债累计890亿美元,以美元债券为主,当前房企外债余额762亿美元.随着境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房企偿债压力加大,2015年房企因美元升值产生的汇兑损失就超过120亿元,目前房企融资重心逐渐以国内市场为主.静态来看,房企总体偿债风险可控,但动态来看,若经济持续下行、人民币持续贬值,则易引发大规模资本外逃和风险资产价格下降,势必危及经济金融稳定.为此,本文建议拓展房企融资渠道,推动负债本币化,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6.
<正>日前,在开展的新一轮"深入学习浙江经验,推动又好又快发展活动"的研讨会上,一位专家在发言中说:浙江的银行与企业是"银企"关系,而我们江西的银行和企业是"企银"关系。是不是这样?为什么会这样?值得我们银行和企业的同志好好深思。  相似文献   

7.
"房企股权评估价格的核心之一是现有项目的市值,如果目前楼板价较高,房地产项目的评估值就会比较高,因此企业多会选择在楼市行情较好时退出套现。"专家表示。  相似文献   

8.
何健生 《财会学习》2021,(11):72-73
“三道红线”是国家监管机构针对房企负债率等核心指标的调控政策,这个政策给房地产企业带来更加直接的影响,首先直接影响到房企融资策略和拿地策略,另外,会间接影响到投资策略和营销策略等。在充分做好理解监管政策意图的基础上,房企必须改变坚持高杠杆高负债的经营模式。房企财务管理更应该直面监管政策所导致行业生态环境的变化,知变图新,务实找到应对策略,目的在于要三稳、去杠杆、降负债,使房企紧随政策顺应大势共同发展。将经营做得更好,使企业发展更加稳健,本文关注当前政策的出发点、操作性、科学性等方面,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探讨,提出几点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9.
2012年1月10日,2012中国地产新视角高峰论坛"在北京嘉里中心召开。本次中国地产新视角高峰论坛以"锻造实力房企分享国家未来"为主题,邀请了国内权威经济学家、政府人士以及重量级房企高管聚首,深度解析经济转型期的行业前景。2011年国家重磅推出了"限购"、"限贷"等一系列严厉政策,对房地产调控效果相当明显。不仅抑制了房  相似文献   

10.
年终岁尾,年终奖自然成为职场热门话题。五花八门的年终奖中,有钻戒、有豪车、有金条,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某房企的500万元现金,再次印证了"土豪无敌定律"。更引人注目的是,这家房企几年前还因为囤地太多、资金紧张而四处哭穷,一转眼就连续两年派出500万元巨奖。这难免让一年都在艰难讨生活的职场人士腹诽:凭啥卖一年楼顶我几辈子的工资?凭啥房地产行业如此暴利?不可否认,发多少年终奖是企业的"私事",无可厚非。"人  相似文献   

11.
<正>“房地产市场面临新规则的重塑,行业面临重启,房企迎来新的竞争格局。”2020年以来,房企持续“爆雷”、债务违约,“停工断贷潮”频现,房企流动性危机导致房地产金融风险上升。原本是房地产市场“金九银十”的旺季,销售数据迟迟未能复苏。在市场低迷的环境下,政策“暖风”接连吹向房地产市场。7月以来,  相似文献   

12.
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对如何分配收益所制定的决策,它反映了上市公司在收益是留存还是分配问题上所做出的权衡。本文以在沪深股市上市的房地产企业第一大股东是否是民营企业为标准,对民营上市房地产企业的股利分配状况进行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民营上市房地产企业的股利政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文提出,对民营上市房地产企业不分配股利政策做出限制,加强民营上市房企信息披露,促进投资者的监督,明确上市房企分配责任,培养管理者回报意识,有助于促进民营上市房地产企业股利政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啸华 《会计师》2013,(3):52-53
<正>一、房地产企业内控管理现状中国房地产行业近十几年取得快速的发展,形成了如"万保中恒"等一批大规模上市房企,也形成了大批中小规模的非上市房企,企业规模、管理水平大不相同。目前,房地产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高低不一,通常上市大型房企内部控制重视程度较高,相对中小规模企业重视程度低,国有企业重视程度较民营企业高,总体受发展规模、企业性质、企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总体来说,房地产企业内控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概括为两方面:  相似文献   

14.
由于房地产投资额大、投资回收期长、资金变现能力差等特点,投资风险巨大.而在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尚未见底的情况下,房地产投资面临市场风险、融资风险、成本风险加大.本文对上海房企应如何应对这些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伟 《财会学习》2018,(14):241-242
2016年以来,在"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楼市基调下,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纷纷出台,给一些积极求生存、谋发展的中小房企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体制陈旧、机制老化、观念落后,在这些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何加强内控管理,促进企业提升运营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中小房企度过当今难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将对中小房企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探讨和分析,希望能为新形势下中小房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刘文逸 《证券导刊》2008,(15):57-59
近期以来持续暴跌的"逼宫"走势,让管理层终于出台了救市的措施。规范大小非解禁似乎不能挽回严重受挫的市场信心,股指在轻微的反弹后居然击破3000点的低位。降低印花税政策随即登场,政策"组合拳"显现效力,股市出现普涨格局,沪综指一路冲高,逼近3600点。可以看出,3000点对于政策,对于市场,都是一个重要的关口。3000点背后的故事有哪些?值得我们细细回味。对于底的争论一直没有定论,就如今的市场表现来看,3000点是政策底还是市场底?是阶段底还是长期底?我们似乎可以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在此次的反弹中,许多板块和个股表现抢眼,涨势喜人,而有的略显低迷。投资者将如何来选择其中的上涨先锋?本期封面文章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刘洋帆  林珊 《银行家》2021,(3):22-25
近来关于房企融资的"冷"消息可谓如泰山压顶,伴随着疫情冲击而来的是2020年8月份针对房企有息债务高企的"三道红线"。2020年12月31日关于金融机构房贷集中度分类管理的令牌又不期而至,剑指金融机构对房企信贷集中度。房企融资监管从供需两端对房企融资债务集中度和信贷集中度问题及其优化形成强压之势。那么,房企融资当下态势如何;房企融资结构分布如何露出其债务特别是信贷集中度的破绽;如何稀释房企融资信贷集中度以优化房企融资结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72家在A股上市的房地产企业比较分析不同上市方式下上市公司的业绩和市场表现水平,通过描述性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对IPO和借壳上市的房地产企业进行资产规模、EPS、存货周转天数、市盈率等方面的考察,得出IPO房地产企业的业绩水平和市场表现好与借壳上市的企业;同时,简单比较了借ST壳和非ST壳的借壳上市企业的业绩和市场表现,发现借非ST壳的企业业绩略好于借ST壳的企业,在市场方面的表现不相上下。总体来说,IPO的上市房企优于借壳上市的房企。  相似文献   

19.
2021年以来,伴随更加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和市场下行压力,多家房企中资美元债违约消息不断,市场舆论反应强烈。值此背景下,厘清房地产企业中资美元债存量规模、发展趋势,对于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2008-2021年河北省A股上市房地产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房地产企业发行美元债的行为主要与监管政策、中美国债收益率利差和人民币汇率预期相关,并进一步分析出房地产企业中资美元债的现有风险和潜在风险,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美国地方政府对中国开发商不断释放欢迎和感谢的信号,万科、绿地、碧桂园、万通、中坤等知名房企纷纷把触角伸向了美国。尽管在美国发展存在不言而喻的风险,但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及越刮越紧的宏观调控之风,令国内房企最终跨出国门,毅然开启了"国际开发商"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