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2.
3.
论金融创新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创新不但有与金融全球化,全球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以及高科技创业投资发展的协同效应,对金融体制改革的倒逼铲应,金融深化效应,社会信用创造和扩大效应,货币政策效果削弱效应和风险积累和传染效应等宏观效应,还有风险转移,规避监管,效率提高,价格发现和资产管理等微观效应。  相似文献   

4.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影响对金融发展的人用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因此,如何趋利避害,就成为研究金融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在金融创新宏观效应的讨论中 ,目前存在较大分歧 ,本文在理论层面上对金融创新推动金融深化、金融创新活动中货币供求机制的变化以及金融创新与金融体系稳定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认为金融创新是“双刃剑”既促进了金融发展 ,又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带来困难 。  相似文献   

6.
垄断条件下金融创新的经济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创新存在规模效应和学习效应,具有正的生,因而对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国有银行垄断经营比进行创新更具比较优化,它宁愿加强垄断;对于 有银行,缺乏创新保护,金融创新的巨大外部性也会抑制其创新的积极性,结果出现金融创新中的“囚犯困境”。推动金融创新兴起必须拓破非国有银行的进入壁垒,改革国有银行的产权,鼓励竞争,保护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7.
谢萌 《首席财务官》2021,(3):117-118
目前金融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们的目标是在保持金融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还能实现对传统模式的发展创新。金融经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本文介绍了影响金融经济创新发展的因素,并阐述如何解决金融经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金融开放、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按照金融开放促进金融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金融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从理论上分析了一国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在金融开放过程中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对金融开放通过提高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进而带来经济增长效应这一机制进行推演,并从全国和省际两个维度对其进行经验分析。  相似文献   

9.
高山 《北方金融》2022,(10):46-53
在全面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背景下,本文基于2000~2018年沿黄九省数据,实证考察金融发展、科技创新和绿色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选择了空间动态杜宾模型,避免了传统计量模型的局限性,进一步考察绿色经济带来的长短期效应。研究发现:一是金融发展促进了绿色经济增长,但会产生虹吸效应。二是科技创新可以产生调节效应,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的交互有效拉动了绿色经济增长。三是黄河空间效应正在逐步形成,绿色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上述发现为如何建设沿黄河生态经济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金融创新对银行可持续发展正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创新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路径。本文在界定了银行可持续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内涵后,分析了金融创新对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正效应,提出金融创新可以推动银行的全面进步,促进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银行家》2012,(6):20-31
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逐渐减缓,过于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式开始转型,调结构、促发展在过去的一年里得到了很好贯彻。同时,金融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货币供应量紧缩形势明显,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紧张问题突显,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愈发重要。各家金融机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推出了一系列缤彩纷呈的金融创新产品,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局面。2012年《银行家》杂志社发起的"中国金融创新奖"于5月25日在北京举行颁奖典礼,它是由已经连续举办四年的"中国金融营销奖"传承而来。我们希望同业界精英一道前行,共同见证中国金融创新一个又一个经典之作,将"中国金融创新奖"打造成为金融品牌、形象与产品的展示台,创新动态、趋势与潮流的风向标,以及创新功能、技术与水平的试金石。在颁奖典礼上,银行家和评委专家一道论剑,共同探讨银行创新、银行形象、银行品牌建设方面的问题。本刊特摘登部分专家和银行家的观点,以飨读者。编排以发言顺序为例,由于时间关系部分发言未经本人审阅。  相似文献   

12.
在Uzawa(1965)、Lucas(1988)和Jones(1995)内生增长的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金融创新部门,研究了金融创新、R&D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金融创新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率,还会通过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间接地影响到经济的增长。同时,三部门人力资本分配的变动受到生产函数中参数的影响。不同的金融创新产品对R&D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2—2018年制造业的面板数据,本文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Heckman模型分析在金融发展调节作用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1)总体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越高越会促使企业加大研发创新的力度,但过度扩张的金融发展会起到负向调节作用;(2)宏观异质性分析发现,过度扩张的金融发展的抑制作用存在于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中;(3)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确实存在倒U形非线性影响,并且只有在股权集中度较低和技术人员占比较高的企业中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才会显著,而在是否"两职合一"企业中却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庄毓敏  储青青  马勇 《金融研究》2020,478(4):11-30
本文通过在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银行部门,考察了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模型的理论分析表明,在均衡状态下,金融发展可以提高经济中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缓解信息不对称,有效降低了研发部门的外部融资成本,从而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并推动经济实现更高速的增长。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中国31个省份2008—2016年的面板数据对上述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相关结果表明:(1)金融发展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2)在工业化程度、外商投资水平较高的地区以及政府支出水平较低、人才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3)企业研发创新可以有效推动经济增长,且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本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揭示了"金融发展—企业创新—经济增长"的内生性传导机理及其在中国的体现,从而为金融支持创新型经济增长的改革逻辑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和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法经济学相关理论为依据探寻数字金融监管创新的理论逻辑,运用法经济学善用的演化博弈分析方法,对监管机关、数字金融平台与消费者进行三方演化博弈及稳定性策略分析,考虑从三个方面进行创新:监管思路创新,明确监管对数字金融健康有序发展的驱动作用;监管机制创新,探索并完善试验性监管机制,实现监管的提前介入;监管手段创新,充分利用监管科技,使不同阶段的监管激励手段合理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分析了农村金融服务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试点县(市)农村金融创新所取得的成就,对农村金融创新系统投入产出进行实证分析,对金融创新过程中存在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客观分析和论证,提出了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对策建议,以实现农村金融优化配置、金融功能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7.
黄益平 《新金融》2020,(5):4-10
作为对中国40年金融改革的思考,本文旨在提出并分析下述问题:为什么中国政府在改革期间保持了对金融体系的高度干预?抑制性金融政策为什么没有阻碍经济实现高速增长?为什么近几年关于"金融不支持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的抱怨越来越多?我们国家的数字金融是如何领先全球的?中国这几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怎么积聚起来的?未来的金融体系可能会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8.
补贴是转型经济的重要范畴。金融补贴被定义为基于软约束融资的一种补贴方式,主要指政府主导下经过特殊安排形成的不能归还的债权融资和不能正常获利的股权融资。金融补贴总体上是对企业补贴,扭曲信用制度,增加交易成本,降低分工效率是金融补贴的特殊成本。减少乃至消除金融补贴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目标选择。  相似文献   

19.
析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杨勇 《新金融》2004,(7):41-43
一、金融创新 与金融监管关系理论阐述 金融创新目前在学术界尚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金融创新的提法最早源于20世纪70年代,这一期间,金融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将金融领域的这些变化称之为金融创新。 随着人们对金融创新认识的深入,金融创新的内涵也随着人们对金  相似文献   

20.
浅析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及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功能性和结构性两个角度指出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存在的缺陷,包括农村金融机构地区分布和需求分布不均衡、农村民间金融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等。并从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主体创新和各主体之间相互关系创新两方面提出了对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进行创新的几点建议: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保险体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