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实验室经济发展滞后、价值取向偏离创新文化环境差、人力资源配置扭曲、科考式的教育制度等,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中国社会价值取向偏离,价值取向偏离也是人力资源配置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彻底根除官本位,扭转社会价值偏离,科技创新能力才有可能迅速提升,国家的经济发展才会具有长远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2.
许辉春 《当代经济》2010,(11):54-55
长期以来,最时髦、谈得相当多的话题则是创新、技术创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创新都是正确的,都该支持。世界各国历史的大量事实证明:只有有利于人类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技术创新才应支持和推进。本文基于此,从八个方面讨论了技术创新契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绩效与其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2—2006年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协整理论对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绩效分别对R&D资本存量、企业规模、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和体制的弹性系数依次为0.754、0.334、0.298和0.165,R&D资本存量对科技创新绩效的贡献最大。但是,只有企业规模才是影响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绩效的直接原因,其它因素通过企业规模作为传导变量,形成规模经济来发挥作用,目前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存在规模收益递增状况。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及增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动力,当前社会,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市场经济日新月异,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只有不断创新才可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企业的创新离不开文化创新及管理创新,而指导企业发展方向重要内容就是企业文化,而企业管理又是确保日常工作落实的手段,企业文化及管理的创新始终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本文就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力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王虹 《经济问题》2005,(3):79-80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太原分院转制五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只有明确战略目标,注重观念创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全方位推进现代化企业建设,企业才有生机,发展才有后劲,效益才能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6.
研究科技创新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对创新的性研究之一。社会环境是创新的催化剂。只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促成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江泽民同志在《论科学技术》里反复强调:科技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素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全社会树立和发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良好风尚,形成有利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理解这一切,对于今天的创新事业有着积极而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斌  李中斌 《经济与管理》2011,25(10):85-88
目前,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在总体状况方面:科技创新人才规模相对较小;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缺乏;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留才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流失严重;全社会对人才资源开发和自主创新的投入不足等。二是在理论研究与成果转化方面,缺乏成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尚处于积累阶段。三是在中国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方面,企业尚未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的主体,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存在障碍。因此,我们应着重从理论研究、公共管理和企业微观管理三个方面加强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 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实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分析高校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以及高校技术创新面临的自身体制上的问题,探讨了建立有利于增强高校技术创新实力的新体制,阐明了高校只有更新观念,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和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才能够有效的增强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实力。  相似文献   

9.
创新教育对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知识、科技以及经济发展瞬息万变,竞争激烈,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以往社会大有不同。人们不仅要适应原来社会的生活规律,更需要改造和创造新的生活条件,不断完善自我,这就需要强调创新精神、创新观念和创新行为,人们也只有接受创新的教育,进行创新的学习,才能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敏捷地接受新知识,创造世界,创新生活。可以说,创新性才能是一个人最具有价值的一种能力,通过创新才会使人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使人更快地做出与众不同的成绩,并能在原有基础上,突破自我,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萍 《经济论坛》2007,(11):39-41
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经济,只有依附于科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腾飞,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是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开展区域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有助于将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使区域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制定正确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荷兰Rondeel协同创新主体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创新是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重要形式。正是得益于众多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和功能互补,作为基础研究成果的Rondeel理念才得以成功解决其产业化推广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法律、融资和社会问题被应用于家禽养殖农户生产经营的创新实践。我国要实现以创新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除了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外,还必须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及相关制度安排和政策激励中充分考虑农业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的独特功能和作用,以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协同推进提供多层面服务支持和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元谋县绿色蔬菜产业三十年的发展轨迹证明: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日益凸显的发展矛盾,每一个发展战略的出台,每一项发展成就的取得,归根结底,都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结果。成绩已属过去,创新才有未来。科学发展是一个永恒主题,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相似文献   

13.
面对高科技,企业只有充分吸收利用,生产出高科技创新产品,才不失高科技所带来的机遇。由于购买行为源于消费需求,因而企业要设法使消费者具有对高科技创新产品的消费需求,才能最终被购买而实现这类产品的价值。消费需求是可创导的,并能对其加以强化,最终达成购买行为,使“生产什么,就向消费者推广什么”的新营销观念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新的范畴与《资本论》原理有内在联系和相通.马克思是世界公认的创新理论的先驱,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创新理论的开山之作.马克思明确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是生产力要素,反映生产力发展的现实.科技生产力的价值不能只是以其劳动价值来衡量,应该以其创造的使用价值来衡量.科技生产力的价值已经大大超过了从事科技劳动的劳动者的劳动价值.科技成为生产力关键在科技的应用.科学在未与生产结合之前,它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一般生产力;科学只有转化为技术并应用于生产,才物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科学在资本主义产生以前就已存在,但只是在进入资本主义生产阶段后,才成为生产力要素.原因是科学因素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创新驱动需要足够的动力,动力在于相关的制度创新.这方面的制度可以从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科技创新的动力分析中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15.
《经贸实践》2012,(6):4-4
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5月7日在京表示,当前我国证券行业的金融创新迎来了历史最好时期,证券行业的创新必须紧紧围绕实体经济需要。离开了实体经济,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紧紧抓住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才能取得社会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支持,证券行业的创新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要积极搞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切实为中小企业、文化创意企业、科技企业和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提供直接服务。要坚持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导向,积极探索利率互换、国债期货、商品期权等金融工具创新,为实体经济提供间接服务。  相似文献   

16.
余少文 《时代经贸》2009,(11):194-195
本文从社会革新和文化的角度探讨了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并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改革、创新,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更具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现的重要力量.企业的蓬勃健康发展不仅关乎企业的运行状态,更决定着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走向.企业的科技项目是一个企业在社会得以立足的基础,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项目,才能在同行中形成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自我科技创新的竞争力,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与革新,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国际比较及其发展的主流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科技创新的繁荣发展有赖于创新主体的培育、发展和壮大。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严重依赖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这不符合科技创新主体的一般规律。通过对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对比研究,指出农业企业才是农业科技创新最重要的主体。农业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作为一种主流趋势不是一时兴起的,也不是某个阶段的暂时现象,而是符合农业科技发展方向的客观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19.
陈平  黄志浩 《江南论坛》2006,(11):51-53
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与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乃至科技发展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中的重要桥梁,任何一项科技成果只有及时、有效地加以推广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价值与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观.强化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是科技创新的主导的理念,最终实现高校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更好地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16,(4)
科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其推动力的实现取决于高科技能否产业化。科技产业化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而科技创新只有与金融资本有机融合才能实现其产业化。如何发挥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及科技产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已成为近年来金融领域研究热点。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主要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载体。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科技金融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研究高新区科技金融发展及存在问题对促进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作为对象,从政府政策制定、科技金融创新情况及社会整体的金融环境等方面研究其科技金融发展、分析其科技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对策。以期对松山湖高新区的建设有所裨益,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科技金融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