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利用1992-2011年中国与31个国家(地区)的双边服务贸易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服务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发现相对需求结构、需求规模作用的本地市场效应和以劳动力要素禀赋为传统的比较优势均促进了中国服务出口,并且后者促进作用大于前者;还发现需求规模作用的本地市场效应促进了中国的传统服务、新兴服务、生产性服务和非生产性服务的出口,其中对新兴服务和生产性服务出口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需求结构作用的本地市场效应也促进了中国新兴服务和生产性服务出口,但促进作用较小,同时需求结构弱化了本地市场效应对传统服务和非生产性服务出口;最后发现中国的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建筑服务、通信服务、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都存在显著的需求规模作用的本地市场效应,而旅游服务、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则都存在显著的需求结构作用的本地市场效应,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及许可费、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其他商业服务的本地市场效应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中美两国居民消费和贸易条件数据,运用理论和实证的方法,从生产率冲击效应模型和本地市场效应模型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的收入贸易条件变化的内在决定机制,对本地市场效应对中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机理与影响程度做了阐释.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比较优势的局限和向竞争优势转化的必要性,针对云南的比较优势,分析其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制和途径,提出实现这种动态化转变的基本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地市场效应指的是,如果本地市场规模较大,产业会受到市场引力的影响,更倾向定位于本地,从而形成产业集聚。本文以成都经济区为例,通过区位基尼系数度量了产业集聚状况,使用面板数据分析了区内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和影响规模,发现本地市场效应在成都经济区明显存在,并且对产业分布起到关键作用。可以认为,现阶段成都经济区内集聚力大于扩散力,成都正处于集聚发展的关键期,要顺应这一趋势,引导产业在区内合理分布,促进成都经济区发展。  相似文献   

5.
冯伟  徐康宁 《经济评论》2012,(2):62-70,79
本文利用我国2004-2009年29个省区市22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检验了我国产业发展中的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及其特点。研究结果显示,在省际层面上并没有发现我国产业发展中存在着本地市场效应,这或许是由于我国产业发展的空间异质性和行业差异性较强所致;而在细化的分省层面上,所得研究支持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且发现其具有地区和行业的选择性,即只有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存在着本地市场效应,且主要集中于中东部地区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这可以为我国各省区市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政策启示:如可通过培育具有本地市场效应的产业来转变传统的以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产业发展方式,通过发掘和利用产业发展中的规模效应来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钱学锋  熊平 《经济学》2009,(2):769-786
应用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和方法,本文在一个多国FC模型的基础上融入了比较优势因素,着重探讨了PTA形成后,比较优势差异对PTA内外部国家的区位效应、总体福利影响及其具体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比较优势作为一种重要的离心力,将会弱化大国的本地市场效应,使小国不致沦为工业化的外围;(2)当超过某个门槛值时,比较优势将会发生作用阻止工业从PTA外部向内部转移;(3)比较优势的存在使双重本地市场效应变得不确定;(4)在PTA外部贸易自由度较高的情况下,PTA外部国家较大的比较优势在弱化PTA内部国家福利的同时,可能改善自身的福利。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背景下的产业升级将从"亢奋的物质主义"转向"权衡的物质主义",更加重视对综合成本的掂量和权衡.所谓综合成本,是指产业发展过程中使用一切要素的代价总和,当前主要囊括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要素结构的升级、综合成本总量及其结构的变化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比较优势,而产业比较优势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升级的基本方向.为此,中国应该在市场和政府的协同作用下,努力推动产业结构逐步向契约密集型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资源节约型产业等新兴产业方向演进,并完成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改造或提升,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制度创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比较优势、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反映了劳动力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在我国区域之间的动态转化,东部地区逐步丧失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要素禀赋的显性优势开始呈现。产业转移直接产生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顺应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做好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和承接,才能转变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促使东部沿海地区进行产业升级,同时带动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在保持我国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嘉图比较优势、特惠贸易安排与产业集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和方法,本文在一个多国FC模型的基础上融入了比较优势因素,着重探讨了PTA形成后,比较优势差异对PTA内外部国家的区位效应、总体福利影响及其具体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比较优势作为一种重要的离心力,将会弱化大国的本地市场效应,使小国不致沦为工业化的外围;(2)当超过某个门槛值时,比较优势将会发生作用阻止工业从PTA外部向内部转移;(3)比较优势的存在使双重本地市场效应变得不确定;(4)在PTA外部贸易自由度较高的情况下,PTA外部国家较大的比较优势在弱化PTA内部国家福利的同时,可能改善自身的福利。  相似文献   

10.
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与中部崛起的产业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涛 《生产力研究》2007,(18):109-110
中部崛起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文章基于比较优势的理论分析表明:目前中部地区相对于东部而言,其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相对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因而中部应基于要素禀赋结构选择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其他类型产业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以及自然资源型产业,以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其资本积累速度;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相对变化,中部地区逐渐增加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以最终实现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升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动态比较优势与服务外包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服务外包是中国实现经济服务化战略的重要途径,发展服务外包的关键是创造比较优势。利用波特的钻石体系分析了服务外包比较优势的来源及其与制造业的异同,根据动态比较优势原理给出发展服务外包的政策建议,包括改变基础设施投向、推动制造业升级、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以及加大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等。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互补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许经勇 《经济经纬》2005,25(3):49-52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一大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但是,比较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比较优势也可理解为比较生产费用优势,它是由各国土地、劳力、资本等有形资源禀赋上的差别引起的。比较优势强调的是各国不同产业之间的竞争力比较,而竞争优势强调的是各国同一产业之间竞争力的比较。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只有通过竞争优势的发挥,才能得到最终体现。一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没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就难以实现其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3.
比较优势、国际分工与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一国发展是否适宜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却存在极大争议。以比较优势、国际分工与发展战略三者之间的关系为逻辑起点,从辨析比较优势的概念内涵、梳理比较优势的发展脉络、分析比较优势作为发展战略的适宜性和阐述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机制等方面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指出培育动态比较优势应该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  相似文献   

14.
文章探讨了比较优势实现动态变化的路径问题,并着重讨论专业化的研发投入(R&D)对比较实现动态变化的影响,认为绝对的研发效率是比较优势实现动态转化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动态比较优势与福利增长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比较优势实现动态变化对于保证福利水平的长期增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5.
再论比较优势、绝对优势与DFS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璞  李斌 《当代经济科学》2004,26(6):18-22,66
DFS模型是研究两国(多国)多产品条件下如何确定比较优势的经典模型.本文从DFS模型所包含的比较优势思想入手,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在运用中面对的"两难困境",对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之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辨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晓晨 《经济经纬》2007,29(3):10-1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及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当代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向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挑战.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将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的因素纳入研究范畴,他们从动态角度或采用动态分析方法解释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使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虽然这一理论不像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那样具有公认的统一权威性,而是体现在不同经济学家的若干论述中,但其理论观点、分析方法以及对现实的解释,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在产品价值链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生产技术、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各国比较优势产品结构的不同,而比较优势产品处于低端的国家获得较少的贸易利益。为了提高对外贸易利益,以低端产品为比较优势的国家应不断提升比较优势产品附加值水平,转变比较优势结构。比较优势结构的变动内生于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结构的转变,所以应通过加强边干边学、技术创新和对技术扩散的吸收促进技术进步;通过促进资本积累转变要素禀赋结构,特别应注重教育与职业培训,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政府对当前并不具有比较优势但附加值较高的产业进行政策支持,则能够使动态比较优势结构发生逆转,有效促进比较优势产品向高端过渡。  相似文献   

18.
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是发展中国家两种最主要的优势,由于两种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依存性,发展中国家应该执行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并重的发展战略。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能够充分发挥出我国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的工业化道路,其本质内涵也由此决定。  相似文献   

19.
We consider a model with a large number of industries and agglomeration forces which cause each industry to concentrate in a single country. We show that the division of industries between countries is not unique, and that identical countries might have different numbers of industries and different wages and real incomes. Countries may gain by using policy to grab a higher proportion of world industry. Bounds on the set of equilibrium divisions of industry are found and we show how, with Ricardian differences in technology, there are equilibria with industries locating in the country where they have a comparative disadvantage.
JEL classification: F 12, R 3  相似文献   

20.
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关系到一国经济发展的成败,因此,深入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及其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笔者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应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而不能完全照搬经济学的理论,任何单独一种战略都不能成为我国的主导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