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论农民是否交回土地,基于农民身份而产生的负担并没有解除。这样的税制安排早在1958年的农业税条例中就已经确定了。后来制定的土地承包制度着眼于稳定农村的土地承包关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理顺承包土地的农民与国家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相似文献   

2.
《当代陕西》2008,(8):50-50
编辑同志: 我们村有两千多人,但有七十多人没有土地可耕种,这些人有的已在外经商,但有的还在消极等待。无土地耕种的家庭中有的经济十分困难,有的还是残疾人。我们等了一年又一年,可村里土地已十多年没作过调整,去年换了新的村委会主任,但还是没有进行调整。请问,我们怎样才能承包到土地?  相似文献   

3.
为谁叹息?     
有一片土地,农民们有的在上面种地,有的在上面放牧牛羊。来了几个人,对放牧牛羊的农民说,我们把你们的牛羊全买了,你们到城里去卖牛羊肉吧。于是农民没有了牛羊,就把土地交给了那些人。这些人在那些土地上面盖了很多房子卖掉,赚了很多钱。很多疯子看到可以赚很多钱,就蜂拥而采,从银行借了很多钱,买农民的土地。对农民说种地多苦呀,你们也去城里吧。  相似文献   

4.
当前农村矛盾的突出表现 (一)土地承包引发的矛盾。国家取消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后,农民种地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原来不种地、少种地的农民要求按政策实行均田,原来种地较多的或在承包地里种了果树的农民以承包合同不到期为由抵制均田。另外,土地延包三十年不变,也使一些新迁户、新出生人口得不到土地,人地矛盾突出。有的村调整土地方案没有征求大多数村民意见,多留机动地,甚至村干部以权谋私,自己多占地、占好地,引起村民不满。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相关的调查研究中显示,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增加了经营规模比较大的新型经营主体,明显提高了农村信贷的信贷能力。在一些地区采取"以交易—鉴证—抵押为中心"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模式,还具备可复制性,在现阶段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改革中,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时间比较短,土地抵押期限也相应的变短,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的抵押价值很低,没有充分发挥出抵押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改革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制度,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城市规模的扩大与市场资本的输入带来了土地使用权流转方式的多样化,在这些流转的过程中由于国家垄断土地流转的一级市场及农村集体组织对土地流转收益的主导性往往影响到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控制.文章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出发,从国家土地政策及维护农村土地秩序稳定出发探寻保护农民的土地使用利益的一种新的方式,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为完善我国的土地制度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7.
农村土地合作社发展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国长 《发展》2009,(4):26-27
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弊端分析 自上世纪80年代农民享有相对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之后,农民就已经开始自发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也始终伴随着另一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即基层政府或者村集体拿属于农民的土地进行流转,包括实行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8.
陈媛 《辽宁经济》2013,(7):56-57
《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以来,赋予了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维护了农村土地承包人的合法权益,并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就《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十年后相关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是我国新时期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泸水县从本时期和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其他地区探索的有益经验,积极探究探索适应当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经过了多年的摸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土地流转不规范、后期纠纷较多、政府服务体系不完善、合同制定不合法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快土地流转的法律制定和政策引导,要着重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并且建立相关的保护机制,确保农民能够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效益。  相似文献   

10.
正王小映:"虚拟"承包容易损害农民权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小映认为,土地确权是依法确认直接及于土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一用益物权的过程,需要确权到物(土地)和确权到人(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即是说要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归属、坐落、四至、面积等。能够承包到户的土地,应当首先选择发包到户,进而确权确地到户,这也是法律赋予农民的权利;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到户后农民自愿选择土地入股或统一流转的,再可以依据入股或流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来"确股确利",而"虚拟"承包往往很容易损害农民的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11.
湘西农村要开始第二轮土地承包,许多农村干部都反映,第一轮承包期间,许多农民家的人口有了变化,应利用这机会调整全村的土地,解决突出的人地矛盾问题。我知道村干部的想法后,就到村里问农民对人地矛盾的意见,结果是家里人口多的农民都主张调地,而家里人口少的农民都反对调地。由于村里大多数农民的家庭人口从近期看都有增加的趋势,所以大多数被调查的农民帮主张调地,而且主张隔几年就调一次以保证自家增加的人口今后有新调进来的地种。  相似文献   

12.
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农村土地的价值有了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如果说“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政策承诺让农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那么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权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则更似一针强心剂,让农民和农业投资者对土地有了更多的财富想像。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对土地的眷恋和对农民兄弟的热爱,是我生命中无法割舍的血脉。为农民兄弟而歌,为土地而歌,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老区,对于贫困地区,我并不陌生。因为,我的家乡就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我出生在一个边远而贫穷的小山村,从小就生活在贫困之中。村里(大集体那会儿叫生产队)只有七八户人家,二十多口人,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村落了。村子地处偏僻,离乡政府也有30里路,而且没有公路,有的人一年四季也很少到乡里去一趟。生产队那会儿,一个工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定寰认为,这次会议最大亮点是农村经营制度,把土地的三个权利进行了分配。三个权利是指农民的集体所有权、农村集体土地的家庭承包权和土地的经营权,实际上是“谁来使用土地”,确保农民有土地的经营权,让农村放心地把土地通过其他方式流转出来,让土地承包者、土地经营者来使用。农民放心了,土地私营者安心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也就有了基本保证了。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为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就保持农村土地(指承包耕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以下简称“长久不变”)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2014年一号文件强调了"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提出要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但是,耕地有无财产权,如果有表现在哪里,财产权从何而来,农民如何获得耕地的财产权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讨论。  相似文献   

17.
方青 《广西经济》2009,(4):44-45
一、土地流转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宣传不到位,群众思想认识有待提高。一些乡镇政府没有把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放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大局来认识。对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不够深入.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识还存在误区.主要表现为“三怕”:一是部分农民怕土地转包出去后.自己丧失了土地经营权.没有了生活的最低“保障线”.因此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后.宁愿土地荒芜也不愿转包出去。二是部分业主怕政策不稳.政府收回土地承包租赁权.不敢大胆投入。三是部分业主怕市场前景不佳.承包无效益.不敢大规模开发。  相似文献   

18.
《土地承包法》从2003年3月1日实施以来,被农民喻为法律“定心丸”。但在很多农村,仍存在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规范的问题。这些不规范成为日后纠纷的隐患,土地纠纷事件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10月19日公布了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文件提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分析人士说,  相似文献   

20.
<正> 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土地问题已成为人们研究农村问题的一个焦点。不少学者提出了“永佃制”、“完全商品化”、“土地国有化”、“大稳定小调整,承包期延长几十年”等各种改革方案。我们认为,这些主张有的不切合实际,有的没能从根本上革除当前土地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当前土地承包问题的症结在于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淡化、弱化,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我们认为,还是强化集体所有权、推行土地租佃制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