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坊间正涌动着一股潜流,指向中国的投资环境。起因或是沿海地区富士通之类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人工成本的提升.使有些外国投资商吵嚷着要转移、撤退。按理买卖自由、来去随意,本无可厚非,但让人费解的是.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何以成了投资环境恶化的理由?依此逻辑,那中国投资环境之“恶化”远不及发达国家——显然,这有悖于常识。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力拓、谷歌事件会损害中国的投资环境,事实上,指责中国商务环境越来越恶化的理由言过其实,中国的商务环境这几年来确实在发生快速而复杂的变化,但这不是针对外企而变,而是因为产业调整、政策规范、消费者维权意识提升、竞争加剧等因素所致。回顾过去30年中国取得的很多成就,无论是在经济方面、民生方面,还是一些政策创新方面,都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可喜的变化,也给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3.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30余年来,投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政府大力推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国利用外资的战略目标和政策转型,以及中国国际经济地位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既给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发展带来的一些新问题、新挑战,也提供了很多新的发展机遇和巨大发展潜力.这不仅要求中国政府、中国企业适应新的环境,也要求跨国公司要适应新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商务部日前表示,中国市场投资环境并未恶化而是趋向优化。随着一系列减少行政审批等优化投资环境措施的出台,中国仍将保持全球投资优先选择的地位。中国美国商会近期发布《2013年度商务环境调查报告》称,受访美资企业认为中国环境正在改善的企业比例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5.
吴昊 《中国企业家》2010,(15):30-30
近期,通用电气、巴斯夫等跨国公司的高管罕见地公开批评中国的商业投资环境"恶化",通用电气CEO伊梅尔特甚至警告,通用正在其它资源丰富的国家探索更好的发展前景。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此回应,认为这种看法"是不符合事实的"。那么对跨国企业而言,中国的投资环境是否真的今不如昔?  相似文献   

6.
肖明超 《数据》2013,(2):16-17
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消费者更加追求生活品质和生活质感今天,已经进入了"十人一面",甚至"一人一面"的族群化、小众化和个性化消费的"精众"时代  相似文献   

7.
2011年注定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极不平静的一年。一方面是限购、信贷收紧、房产税试点等政策调控的冲击;另一面是通胀压力加大、股市低迷、“泡沫论”横行的现实经济环境……这一切让2011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前景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面对充斥着各种各样变数的房地产市场,你还敢投资买房吗?对于这个问题,坊间众说纷纭。问题本身已经远远超脱“敢”或“不敢”的勇气较量,我们的关注视点也随之延伸至这份较量之下所衍生出的楼市众生相。  相似文献   

8.
章继刚 《企业研究》2012,(21):20-25
研究背景投资受阻,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销售受阻,生产效益下滑;税种繁多,税负过重,乱收费现象突出;融资成本高企,招工难,用电难,老板"跑路"……投资环境恶化成为制约民间投资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障碍。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交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电信、能源、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仍然被国有企业垄断,特别是高门槛限制,使民间资本遭遇"玻璃门"现象。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推进,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寻求"走出去"的机遇.中国和越南是传统的双边贸易国,近年来中越在贸易、 投资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越南也成为中国投资者重点关注的热门投资东道国.本文以最近若干年最新数据为支撑,对越南投资环境进行基础性分析,旨在帮助中国投资者更为清晰地把握越南投资环境,对投资项目进行更为详尽、 精准地评估.  相似文献   

10.
近期,国内外市场都对中国的宏观政策变化充满预期——今年以紧缩为基调的宏观政策将会调整,信贷控制的闸门有望放松。中金公司、摩根士丹利(亚洲)的重要分析人士都持这种看法。这种看法主要基于两个理由:一是"外患"——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正在恶化,尤其是美国经济显著放缓并可能衰退,将直接影响中国的外部需求,导致  相似文献   

11.
自独立以来,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始终重视吸引外资,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投资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据乌方统计,2010年中国对乌兹别克斯坦投资总额16.54亿美元,继续保持乌第一大投资伙伴国地位。但自2010年以来,乌投资环境有所恶化,在乌中资企业的经营活动遭遇严重困难。  相似文献   

12.
2008年以来,虽然全球投资的发展和变化是一个疲软艰难低速的恢复过程,经济全球化遇到了一些曲折,但还是会继续往前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力量是跨国公司和他们的投资。中国在促进企业跨国投资上做了很大的努力,对世界投资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应该积极推进多双边的投资保护协定,给投资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依法依规的政策环境。与此同时,到境外投资的企业一定要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文化背景,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中国企业"走出去"是有许多机遇的。人民币的稳定,国际市场的开拓,全球化的不可逆转,还有中国经济技术实力的提高,都将有助力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非关系的良好发展为两国经济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近年来,随着"走出去"战略步伐的加快和中非经济交往的深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非洲去从事投资活动。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的增加和积累,已经呈现出一定的特征,笔者通过数据、事例分析,对过去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驳斥"新殖民主义论"。  相似文献   

14.
何恒波 《价值工程》2013,(27):166-167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我国企业持续发展必然走出国门,开展海外直接投资。自2000年中国正式提出"走出去"的战略后,我国企业拥有规模优势、技术相对优势、资源优势、制度优势等传统海外投资优势,投资发展迅速;然而,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曾经依赖的"传统优势"已发生改变。在国内市场国际化、信息全球化、资源全球化的新投资环境下,我国企业必须转变FDI优势,开展国际竞争。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特别是"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直接带动了本世纪初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跃升式"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投资规模逐年增加、投资地位提高,但相对规模依旧偏小:而且在行业分布、市场进入方式和地理分布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区工业的动态环境绩效:基于DEA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效率的年际变化能较好地度量动态环境绩效,它可分解为相对生态效率变化和环境技术变化两个部分.中国地区工业在2003~2007年间的经验分析结论表明:环境技术无效率普遍存在,这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直接联系;环境绩效总体上改善了,但省际差异却扩大了;环境绩效改善和恶化的主要原因分别在于希克斯中性环境技术进步和相对生态效率恶化.为改善环境绩效,各省应加大生态环保宣传力度、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构建"官-产-学-研"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地区交流与合作,并进行适宜技术选择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期面临的若干挑战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作者认为 ,今后 2 0年将是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 ,中国将面临以下挑战 :片面的城镇化率决定论导致过度城市化 ;大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孕育严重的城市病 ;城市间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 ;各类园区与大城市空间有序扩展脱节 ;城市防灾功能衰退 ,人居环境恶化 ;交通拥堵 ,市民出行日益困难 ;投资渠道分散 ,小城镇增长乏力 ;中小城市缺乏核心竞争力 ,城市功能不健全 ;城市风貌千城一面 ,特色丧失 ,建筑风格单一 ;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就业率低 ,犯罪率上升 ;必要的基础设施严重短缺和形象工程过多同时存在 ;违法建筑屡禁不止 ,城乡结合部混乱不堪 ,等。对以上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8.
"脱欧"有利于英国减轻财政负担、收回部分政治经济主权、缓解难民危机;但会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贸易投资环境恶化、社会矛盾激化。"脱欧"会减少欧盟深化合作的障碍、促进反思并解决内部问题;也会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影响一体化进程、削弱国际影响力。"脱欧"会强化中英贸易关系和中欧双边关系,长期会加快人民币国家化的进程;但会降低对欧出口、增大对欧投资风险,短期将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本文最后从国内、英国、欧盟三方面提出中国面对"脱欧"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9.
1992年,中经合投资集团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在我们看来,多年来中国的投资环境有相当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对外商有非常多的好处,确实使他们受益。比如中国入世后,提供了更优良的投资环境,投资的项目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20.
刘建飞 《新远见》2010,(5):20-30
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加快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国际力量加速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由欧美向亚洲、由"一超"向"多强"和"非极力量"转移。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所开展的各层面国际经济合作,客观上成了国际力量转移的助推器。中国在世界格局变化中表现突出。这既得益于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上的非凡作为,也与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有密切关系。一、合作是当今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