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4 毫秒
1.
基层政府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治理单元",既是国家和上级政府的代理人,同时又是服务和回应当地社会公众诉求和利益表达的协同治理主体.在实践中,很多基层政府官员长期不作为致使中央和上级政府的政策无法得到施行.对公众的诉求和意志表达不能及时回应,致使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公众参与形式化、 被动性、 无序性,极大地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公众的参与热情.本文通过分析基层政府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反思其不足,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基层政府公共治理过程中,为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而努力.  相似文献   

2.
公众利益的充分表达乃至实现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也有利于巩固政党执政的民心基础和合法性.中国共产党一贯高度重视公众利益表达诉求,但由于个别政府不作为、政策设计不合理以及现有体制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利益表达诉求依然不尽如人意,迫切需要对社会转型期公众利益表达的渠道和方式加以创新和完善.应通过提高认识,转变政府职能,搭建制度平台,培育扶持民间组织等途径加快自由、平等的利益表达渠道与机制的建立,以更好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山东企业管理》2014,(5):38-46
雾霾天气持续不断、水污染事件频频发生、土壤污染超标严重……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如何从制度和立法层面减少公众的环境恐惧感和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平衡公众诉求与经济发展关系,探索现代社会发展路径,已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要命题。环保专家指出,必须用改革的办法,从制度入手,将环境治理纳入全面、完善、长效的机制体系和思维模式里。  相似文献   

4.
公众利益的充分表达乃至实现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也有利于巩固政党执政的民心基础和合法性。中国共产党一贯高度重视公众利益表达诉求,但由于个别政府不作为、政策设计不合理以及现有体制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利益表达诉求依然不尽如人意,迫切需要对社会转型期公众利益表达的渠道和方式加以创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大量爆发群体性事件,政府执政能力面临严峻的考验。在法治政府之下转变政府的执政方式构建公众有序参与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公众参与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构建,因此,本文立足于法治背景之下,提出构建和完善信息公开、听证程序等法律制度,建立政府、媒体、公众三方应急机制,培育民间表达团体性诉求的组织,以及构建公众参与法律救济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作用力”“政府‘回应性’建设”逐渐成为新时期热点话题。运用媒体力量来促进政府回应,建立媒体与政府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加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关键所在,更是影响政府形象的重要因素。在相关文献梳理基础上,本文分别建构传统媒体模式下和新媒体模式下的两种政府回应机制,比较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种媒体模式对政府回应作用力的不同之处,进而研究媒体变迁对政府回应机制变化的影响。研究过程中发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政府回应同时具有促进和抑制的双向作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交融,实现媒体融合格局,才是促进政府回应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7.
面对危机事件,政府正视并有效利用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拓宽了公众政策诉求的渠道,健全了政府调节矛盾的机制,公众积极利用大众传媒了解政策信息、表达政策诉求,不仅满足了自身的获知需求,也解决了大量的实际问题。大众媒介主动接近政策过程并积极发挥议程设置功能,不仅满足了公众对政府政策行为的获知需求,也提高了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这种政府、大众媒介、公众三维互动的实践,增强了公共政策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社会公众参与国家治理日益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经济学框架下将社会公众参与国家治理的过程与功能提炼为公众效用约束,并通过构建一个简洁的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选择模型阐明公众效用约束机制。结合公众效用软约束下中国地方发展型政府行为的经济影响以及直接构建公众效用约束机制面临的问题,从理论上解释了中央政府强化国家审计的治理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供给可以从审计方法流程、审计业务体系、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完善,全面评估效用结果、深度契合效用目标与有效实施问责约束,实现公众效用约束机制的间接构造,成为公共权力治理的“内部—经常性激励约束机制”,从而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前发展阶段和体制背景下国家治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广度和深度是和公众的参与态度紧密相连的。公众参与规划的态度或积极或消极。根据苏州、扬州两地城市调查结果分析,以及从政府与公民的互动关系角度看,要促使参与城市规划的公众由消极的参与者向积极的参与者转变,城市政府须在学术界已提出的信息公开、增加参与路径、培育公众自治组织等措施之外,还应承担起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回应公众利益诉求、善待积极参与者的职责。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公众参与预算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参与"已经成为我国人民民主生活的一个鲜明符号。随着政府支出的扩大和公民纳税人意识的增强,"公众参与"也进入了预算领域。近年来,我国各地方政府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践探索。然而,在兴致勃勃的表面掩盖下,公众参与预算却面临着可持续性难题:预算听证形式化、公众参与意识冷漠等问题日渐突出。其原因主要载于公众参与预算制度的不健全。为促使公众参与预算在我国的长足发展,必须建立一套成熟的制度体系,包含基本的公众参与预算基本法和相关的配套制度。在此基础上,增强公众参与热情和参与信心,逐渐形成与公众参与预算相适应的政治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对于政府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和增强公信力和执行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地方政府要完善公民参与机制,不断提高公民的参政议政能力,实现多方协同参与治理。而"电视问政"就是强调通过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来强化"问政"的公共效应,增加公众政治参与的平台,向公众提供一种参政议政渠道,督促职能部门提高回应能力和行政效率,进而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公共政策规定着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性质、方向、类别、数量和质量,当公众认为某一资源分配方式或制度安排公正的时候就会支持既定的政治体系和政策输出,反之就会产生社会不公感并阻滞政策的执行。因此,社会公正感是考量政策成败优劣的一项重要标准。当前,提高我国公共政策社会公正感需要着力完善政策决策的利益表达、诉求回应与责任监督机制,充分保障政策相关方参与政策决策的机会、能力和途径,使各种不同声音得到及时、真实的表达并予以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3.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走向成熟,而政府体制正处于改革时期,建立一个民主的、不断回应社会需要的政府成为民众的呼唤.文章以当前我国不断成长的民意为研究背景,选取在政府回应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与经验的G市政府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分析地方政府回应机制建设中存在的困境,提出“政民互动”的政府回应机制建设思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转型、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治理中地方政府行为偏差的弊端日益突出.由于行为主体的复合性、利益差异化、动机逆向差序以及地方政府在城市治理中表现出的自我扩张、追求趋同、过度畸形的"行政区行政"状况以及沉没成本巨大、过度负债、短期化与表面化问题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冲突的增多.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和约束力量不足等严重的运行机制缺陷是其行为偏差频出的主要根源.矫正地方政府行为,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城市治理运行机制,突出政府行为的隐性成本和政绩的外延成本,实现城市治理主体的信息资源共享,拓宽公众利益保障渠道,硬化机制的约束力量.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广泛介入城乡规划,可更好地传播城乡规划信息和专业知识,发挥监督规划实施和规划行政行为,并可直接表达利益诉求和提出改进建议。为体现城乡规划的民主性,在思想上应鼓励公众通过各种媒体参与城乡规划;在制度上完善城乡规划信息媒体发布机制,在技术上建立城乡规划热点讨论的媒体平台,从而形成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媒体化和法治化途径。积极有效的媒体化能加速城乡规划法治化进程。同时,城乡规划部门在反馈媒体舆论时,应从传统"统治"思维向现代法治化"治理"思维转型,城乡规划只有走上法治化与媒体化之路,才会更好地促进城市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龙文滨  聂柔  高翔 《财务研究》2022,(3):89-101
本文以每年与环保相关的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刻画各地区公众民主参与环境治理的程度,考察多主体参与能否在环境治理实践中形成协同合力。研究发现,公众参与正向影响企业环境绩效,且这一关系在考虑政策冲击和进行工具变量等检验后仍稳健存在。机制检验发现,公众参与通过推动地方政府加强污染监督和资源支持力度促进企业改善环境绩效。进一步研究发现,公众参与对企业环境绩效的积极作用受到政府回应动力及治理效率的影响:在官员政治竞争力越强和职业生涯越广阔的地区,政府回应动力越大,公众参与对企业环境绩效的正向影响越显著;在市场化程度和信息技术水平越高的地区,政府治理效率越高,公众参与对企业环境绩效的正向影响越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深入理解多主体参与的环境共治效应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土地的二元所有制决定了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和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基于此,本文选取地方政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认为地方政府的主导优势地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激励和约束机制的缺失是地方政府产生利己行为的原因;由此提出相关制度创新,以为进一步研究解决土地问题提供不同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8.
当前,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过快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主要问题,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土地财政成为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其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面临分税制改革背景之下财权事权失配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地方政府的过度企业化定位偏向以及政绩考评机制的缺陷。要解决城市建设用地失控问题,必须使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划定地方政府的行为边界、改革官员考评升迁机制,同时还必须对现行土地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9.
正网民留言,是人民群众表达诉求的新途径;相应地,回复网民留言,成为党委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回应百姓诉求的新渠道。近年来,西安市委高度重视人民网网民留言回复,将其作为办公厅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市委督查部门切实发挥督查作用,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努力做到网民留言回复率和群众满意度"百分百"。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筛选梳理留言。网民留言反映的问题种类多、涉及  相似文献   

20.
董驰  郑嘉涵 《企业研究》2012,(8):136+141
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把地方政府界定为一个特殊的利益主体,分析地方政府的行为,以地方政府作为制度因子,探讨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揭示地方政府在园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以及园区经济政策制订实施的内在机制,为地方政府制定适当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