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志新 《特区经济》2014,(12):15-17
深圳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必须大力发展湾区经济,而湾区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自贸区的建立,本文在论述深圳湾区经济发展战略重要性和深圳建立自贸区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湾区经济与自贸区的关系,提出了构建深圳自贸区的设想和建议,对深圳深化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深圳湾区经济发展的定位和环境需求出发,借鉴东京湾、旧金山湾、纽约湾等国际一流湾区经济与环境发展经验,针对深圳湾区环境的当前差距,提出了深圳湾区环境质量的改善目标和提升策略,从而凸显深圳湾区发展的生态宜居特色。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福建沿海湾区地理特征和福建经济独特的区位优势,借鉴国内外湾区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对标国际一流湾区经济,提出了发展福建湾区经济的总体战略,对福建湾区经济发展从理论上、战略上进行前瞻性探索。  相似文献   

4.
全球著名的三大湾区都是世界一流的金融、创新、服务和航运中心,粤港澳湾区和浙江大湾区也正以磅礴之势发展。然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与产业厚度,同时面向广袤腹地可以释放集聚外溢效应的渤海大湾区却未受到应有之关注。本研究以渤海大湾区为核心,以借鉴国内外湾区实践为手段,以争当中国第三大湾区为目标,以改革制度为第一要务,推动交通一体化,打造区域创新系统,从而构筑起渤海大湾区和谐持续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当今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引擎,外资曾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因此,探索外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对促进粤港澳湾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将在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粤港澳湾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外资对粤港澳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本关联、产业关联、竞争效应以及阻碍性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正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热门地区之一。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出发,通过收集全球四大著名湾区的相关数据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湾区经济在发展初期,进出口贸易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政府也应为湾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较为完善的制度环境;随着湾区经济规模的扩大,良好的产权制度能充分发挥市场推动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成为湾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世界著名湾区的发展特点和模式,并对杭州湾新区优势条件进行研究,与四大湾区进行比较,发现杭州湾新区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开放的发展背景、潜在的人口资源等各发展优势。借鉴于世界先进湾区已有的发展经验,结合实际,提出了杭州湾新区在创新发展方面的新启示。  相似文献   

8.
湾区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版图的主要亮点,是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基于优越的基础条件和机遇,其目标是建设国际一流湾区与世界级城市群,发挥引领创新、聚集辐射的核心功能。为此,我们有必要吸收和借鉴国外湾区经济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从而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产业集聚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借鉴分析世界知名湾区的产业发展模式,为粤港澳湾区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通过分析发现,粤港澳湾区存在整体制度不顺、分工协作不明等问题,应从正确认识香港位置、合理改善粤港澳湾区区域分工协作和积极促进区域产城融合三个方面来解决和改善湾区产业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体现出不同的区域布局特征,区域布局的优化与升级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目前,中国的区域布局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优化与升级,由内陆、流域、"三角"的布局向境外、海洋、"湾区"延伸,即由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向粤港澳、沪宁杭、黄渤海三个大湾区延伸——中国的区域布局进入"湾区时代"。而不同的区域布局又与不同形式的开放联系在一起。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延伸到境外——港澳,而沪宁杭、黄渤海两大湾区则应根据其自身的区位和地缘优势推动形成新的开放格局。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深度国际合作的需要,在新近签署的RCEP协定基础上推出RCEP+中日韩(1+3),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协定签署,同时,构建上(海)东(京)首(尔)"金三角"城市自由贸易区,再将整个沪宁杭、黄渤海城市群纳入整个东亚湾区开放体系,作为"东亚合作的战略承载区和先行区",将会形成亚太地区以至整个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并对世界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产生深刻影响,有助于带动世界经济走出低迷状态。  相似文献   

11.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自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以来,其发展就备受瞩目,将其打造成为世界第四大湾区已成为普遍希冀。合理、良性的产业发展,是推动湾区经济增长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际三大一流湾区产业结构及优化路径,归纳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与成熟湾区的差距及可借鉴经验,提出大湾区产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厦门海沧区是全国重点台商投资区之一和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建设的核心区。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海沧区将发展以开放、创新、宜居、国际化为核心的"湾区经济"作为近期主攻方向,重点围绕产业、城区、人文、营商环境、人才高地"五个一流"来推进海沧国际一流海湾城区建设。本文首先分析了新时代海沧区打造"五个一流"发展战略的实质内涵,在此基础上,重点从产业结构、产业发展、交通运输系统、市政配套设施、营商环境、人文、人才方面对海沧区总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对新时代海沧区发展"湾区经济"所拥有的发展机遇及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剖析,探究出海沧区发展"湾区经济"的比较优势和重点领域。由此,本文提出海沧区近期应分别着重从着力于"实体经济"发展、突出以"国际化、信息化、法制化、便利化"为标准、立足特有的"山海禀赋"特质、以关注基础民生和提升人文生活品质并行、强化创新驱动来"打造国际一流产业""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国际一流城区""打造国际一流人文""打造国际一流人才高地",发展"湾区经济"。  相似文献   

13.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有效整合珠江口港口资源,完善广州、深圳、珠海港的现代化功能,形成与香港港口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珠江三角洲港口群体。”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决议也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的背景下,汕头经济特区提出打造大汕头湾区城市格局,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本文从汕头当前面临的一系列机遇和挑战着眼,提出从创新、开放、生态等方面入手,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大汕头湾区城市格局"。  相似文献   

15.
兰建平 《浙江经济》2017,(24):15-15
开启"实体湾区经济"与"金融湾区经济"相互推挽发展的新范式,可以称之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湾湾经济"新时代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指出,今后五年浙江将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借鉴国内、国际湾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把以杭州湾为核心的湾区,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湾区经济发展示范区,  相似文献   

16.
推动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出发,通过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对比以及对东京湾区发展路径的分析,为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7.
王领  魏冉 《科技和产业》2021,21(9):58-65
运用粤港澳湾区2001—2018年的商品市场一体化指数,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市场一体化对粤港澳湾区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影响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粤港澳湾区的市场一体化指数与FDI负相关,市场一体化指数越高,FDI反而减少;同时,滞后的市场一体化指数与FDI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不同地区的市场一体化程度对外商投资有不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当积极制定引导政策,大力推进高素质人才建设,并坚持对外开放,同时针对地区差异因势利导,发挥优势促进经济内循环.  相似文献   

18.
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中国加快融入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明确粤港澳大湾区空间联系,有利于提高湾区凝聚力和全球竞争力。通过城市流强度和引力模型量化分析之后发现:粤港澳大湾区整体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城市之间已经形成初步的产业分工,但是产业同构现象依旧存在;中心城市在湾区内发挥了主要的对外服务作用,但内部发展不均衡,多数城市存在经济发展与对外服务能力不匹配的问题;广州、深圳辐射周边的能力最强,珠江西岸发展水平和周边影响力落后于东岸。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跨境协调机制,明确城市定位与合作分工,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管。  相似文献   

19.
香港当下经济增长速度跟不上整个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整个珠三角所带来的经济外溢效应,由于差异化的经济形态产生的壁垒而无法传递给香港。广州的外溢效益和受益效应最平均,这是因为广州正处于香港、深圳经济、金融辐射半径之内,其受益主要来源于粤港澳湾区城市群,而同时其接壤的城市佛山、东莞、中山等市又多为重要的制造业城市,因此能够形成较好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一、深化、创新粤港澳国际航运合作的意义 长期以来,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港航产业内部竞争十分激烈,甚至呈现出恶性竞争的局面,严重削弱了珠三角地区国际航运的整体竞争力,也阻碍了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国务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有效整合珠江口港口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