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陈根 《港口经济》2009,(8):33-34
很多船企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越来越多的船企发现,缓慢发展的海工配套业已经严重制约了海工产业的发展。国内海工发展速度越快,海工配套瓶颈就越发凸显,国内海工配套产品不仅少而且主要集中在低端领域,深水定位系泊系统、钻采设备、动力设备、电气设备等高端配套设备几乎都是由国外厂商提供的。可以考虑以下三种模式发展中国海工配套产业,加快打通海工配套瓶颈。  相似文献   

2.
张瑛 《港口经济》2012,(12):27-27
上海近年来虽然在钻井平台、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等主流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建造领域有了一些突破,但在前期设计、工程总承包、海洋工程配套等方面与韩、日、欧、美等先进造船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至今少有企业承接到批量海工订单,尚未形成产业规模。日前,《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发布,今后几年的发展中,上海将以扩大产业规模、提升设计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为重点任务,推动当地船企参与海工领域的国际竞争,努力实现高端海工产品批量订单的承接。  相似文献   

3.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我国当前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规划蓝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烟台市海工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良好,实力强劲,龙头企业竞争优势显著,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如何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夯实基础,抢占海工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制高点、凸显集群优势、提升烟台市海工行业的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张沈伟 《中国经贸》2011,(10):74-77
国际海工装备业从设计到生产过程已经高度分工,出现了从欧美向日、韩、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转移的趋势。欧美企业以研发、建造深水、超深水高技术平台装备为核心,垄断着高端海工装备开发、设计、工程总包及关键配套设备的生产。新加坡和韩国则以建造技术较为成熟的中、浅水  相似文献   

5.
张沈伟  邱罡 《中国经贸》2011,(17):86-87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其中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以下简称海工产业)更是被明确为发展的重点之一。能源行业对海工装备的需求逐渐复苏,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未来能源行业的发展规划也为中国海工产业提供了发展动力。凭借良好的基础设施、成本优势,中国已经具备承接国际海工产业转移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其中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以下简称海工产业)更是被明确为发展的重点之一。能源行业对海工装备的需求逐渐复苏,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未来能源行业的发展规划也为中国海工产业提供了发展动力。凭借良好的基础设施、成本优势,中国已经具备承接国际海工产业转移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城事     
《走向世界》2013,(29):92-95
<正>青岛武船重工建造出最高端深海海工装备Qingdao Wuchuan Heavy Industry Co.,Ltd.produces the high-end deep-sea equipment近日,由青岛武船重工有限公司承建的水下浮体和深海锚座项目成功交付。该产品是世界上迄今建造的最大型水下立管支撑浮体系统,采用了最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产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但海工装备企业还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尚未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导致产业整体实力较弱.在全球市场波动的挑战下,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海工装备业,其研发投入力度和高端装备设计制造能力是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环节.本文选取40家海工装...  相似文献   

9.
海洋工程装备被国务院确定为高端装备制造业中重点发展的五个领域之一,对推动经济增长、保障能源安全、调整船舶产业结构、吸纳劳动力就业具有重要作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从总体上看,辽宁省在国际知名建造企业、基础研究支撑方面已经具备一定优势,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与石油公司的合作也有较强的基础,今后仍需进一步深入。总成总包能力和关键核心配套是辽宁省海工装备发展的瓶颈,充分发挥既有优势条件,抢占先机,做大做强海洋工程装备,应当成为加快辽宁省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报告分析了国内外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路径及经验,总结出做大做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必须具备的五个要素,并借鉴江苏、上海等省市的发展经验,提出了辽宁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李力 《港口经济》2014,(7):25-25
正今年6月28日,中集集团与丰顺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浙江华祥海运有限公司签署了国内首制14000立方米的LNG运输船舶造船及租赁合约。此次签署的合约中,中集集团采用了"融资租赁+设计一体"的方案,并希望以此方式进一步助推中国造船行业的转型,使更多的海工产品走向世界。自2008年以来,国内船舶融资租赁业务得到迅速发展,已仅次于银行贷款,成为船舶融资的第二大渠道。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过去几年间中国海工装备业的发  相似文献   

11.
未来5~10年,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将迎来深水开发的高潮,与此同时,一批老旧海工装备也将面临淘汰更新,这无疑会给包括船舶企业在内的众多中国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2.
鲁文 《港口经济》2008,(7):24-24
2007年统计资料显示,未来5年全球海洋油气开发装备投资额约1890亿美元,建造浮式生产平台投资额约900亿美元,订单数量大致在119~149座之间。目前,山东海工企业手持17座海洋平台订单,订单金额达到85.7亿元,其中出口订单金额11.2亿美元。烟台莱佛士的海洋工程建造量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三,目前他们手持13座钻井平台订单,价值11.2亿美元。  相似文献   

13.
上海装备制造业发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是中国机电工业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八大工 业加工基地之一,形成了具有较强加工能力和综合配 套能力的行业规模。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是中国目 前最大、最主要的机电装备制造类企业集团,上海电 气将成为未来国内最大的现代成套装备制造供应基地。 目前的业务范围涵盖20多个工业行业,产品几乎涵盖 了中国机电设备制造的所有领域。  相似文献   

14.
张沈伟 《中国经贸》2011,(19):74-77
国际海工装备业从设计到生产过程已经高度分工,出现了从欧美向日、韩、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产业》2011,(7):69-69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世界上第一艘同时具备3000米级深水铺管能力、4000吨级重型起重能力、DP3级全电力推进动力定位及自航能力的新型工程作业船“海洋石油201问世。该船集成创新了多项世界顶级装备技术,标志着中国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已具备了自主研发能力和国际竞争资格。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进步很大,产量和产值都已成为世界首位。但我们高端制造业的一些高技术含量产品和关键零部件或者还不能生产,或者质量不敌国外产品,还是要依靠进口。国产产品主要分布在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原创技术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例如船舶工业,我国船舶生产量、新增船舶订单和累计手持订单2010年已居世界首位,但是导航仪表系统基本是国外的。发动机有的船东仍喜欢选择国外产品。LNG运输船、海工装备等高端船舶的设计制造能力仍不敌韩国。在2011年新增船舶订单上,高端产品大部分落入韩国造船企业之手。再如风力发电设备,我们这几年发展特别快,虽然风力发电机大部分是我们自己生产  相似文献   

17.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世界上第一艘同时具备3000米级深水铺管能力、4000吨级重型起重能力、DP3级全电力推进动力定位及自航能力的新型工程作业船“海洋石油201” 问世.该船集成创新了多项世界顶级装备技术,标志着中国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已具备了自主研发能力和国际竞争资格.  相似文献   

18.
念念 《走向世界》2014,(36):112-115
一座城市因海而生,它是烟台;一个企业因海而兴,它是中集来福士.一路向北,在城市的边缘,褐色的表层、绮丽的山脉对面,偌大成片的建筑区,就是中集来福士的所在地.它坐落在芝罘岛,临近海边,能够听见大海的声音,嗅到海洋的味道.1976年,烟台造船厂成立.1994年,新加坡老板章立人收购了烟台造船厂,10多年的追逐,使烟台造船厂从一个小厂发展成为国际化的海工企业.2008年,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入股来福士,2013年2月正式收购来福士百分百股份,中集来福士成为了中集集团全资子公司,并朝着成为世界一流海工企业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9.
针对船舶建造企业采用精益制造模式的背景,在之前提出的船舶海工项目协同设计平台开发目标和总体框架、案例企业自主开发应用验证,以及总结出的精益设计实践基础上,结合精益设计理论和文献,进一步提出包括满足客户需求、流程、员工参与、领导角色、精益组织文化等在内的精益转型模型(LTM),其组成要素也可以用作特定组织精益转型的组成部分。研究将精益设计等理论应用于实践,同时基于案例总结归纳形成理论模型,为船舶海工等制造业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辽宁作为中国最早建立的工业基地之一,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门类齐全,成套、配套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装备制造工业体系。在机床、造船、机车、输变电等众多领域的技术水平、产业规模居国内领先水平,一批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排头兵地位,一批装备制造产品享誉全国,走向世界,创造了无数个“中国第一”,积累了雄厚的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