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当前,国际生产性服务业出现了发展速度加快,产业融合进一步增强,国际间产业转移和产业集群化日益明显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陕西应当充分利用本地区制造业、区位、人才和政策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依托制造业转型升级、开发区建设和国际产业转移等形势,从不同路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呈现多方向、多元化、产业集聚日益突出的特点。我国制造业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行业利润率低,技术创新能力低,劳动力素质偏低,技术型人才匮乏,离岸外包发展落后等问题。面对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我国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应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培养走向国际的制造业大型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外包等。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为我国带来一个重要的外部机遇就是国际产业转移。目前,以IT为代表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仍在继续,国际服务业外包方兴未艾,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构升级。  相似文献   

4.
现代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智库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人力资源服务业及其产业园发展中存在综合竞争力不强、市场决定作用未充分发挥、产业园建设推进缓慢等问题,需要从优化人力资源产业园内部结构、提升国际化程度、区域人力资源产业园以及海外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为此,需要构建产业引导、市场治理、资金挟持、平台支撑、人才引领的“五轮驱动”政策保障体系,以促进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及其产业园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5.
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是把西部大开发推向纵深的重要突破口。立足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动态及趋势,文章深入分析了西部地区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现状及问题,认为西部地区应该通过产业的集中布局、集群发展,促进能源及化学工业、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产业、装备制造业、生产者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的建设,并提出了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出口加工区设立十年来,在推动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促进我国融入全球经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以及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及转移步伐的加快,我国出口加工区在发展中正面临着区位优势弱化、市场结构单一、业务功能欠完善、投资吸引力减弱等实际问题。应总结出口加工区发展现状以及与运行机制,拓宽其功能,优化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7.
结合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国内形势,从产业层次、结构、技术、市场以及政策等角度,审视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阐述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和路径,提出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实施"引进来"战略,承接国际高端产业;顺应经济一体化和企业经营全球化趋势,实施"走出去"战略,把握核心技术和外贸自主权,从而推动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基于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本文分析了我国纺织业在国际产业转移下的背景下中国纺织业存在的问题,并从观念、技术、市场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八大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八大特点:新技术、新产品转移;生产全过程转移;产业内国际分工体系深化;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凸聚中间产品;国际服务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导产业;跨国公司开始实施新经营战略;跨国投资快速增长;配套、连锁转移加快;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出现新变化;形成全球化条件下开放经济国家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这为广东省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乃至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文章将广东省放置于整个国际环境平台中,首先分析了从改革开放到如今广东省承接产业国际转移的现状,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制造业、服务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及外资来源分布等一些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促进广东省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山东省的产业集群发展非常迅速,同时产业集群对山东省经济发展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山东省产业集群在发展中也存在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更新换代缓慢、分工协作水平偏低、各类集群(园区)建设过热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端正思路,重视集群本身的规律,采取整合本地资源、形成自身特色,创造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企业之间分工与协作,强化技术创新和实施品牌战略等措施。促进山东省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边缘化地区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产业生态化创新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边缘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自我发展能力弱,投资引诱力不强,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处于竞争劣势地位。产业生态化是边缘化地区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本文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从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提出了边缘化地区产业生态化创新的对策措施,即:基于区域比较优势建立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产业结构整合优化、创立生态产业园区等。  相似文献   

13.
产业布局的科学化和合理化,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文章在分析影响信息服务业布局因素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信息服务业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等地区的基本格局及各区域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和态势,提出了我国信息服务业应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依托城市雄厚的技术基础,依托高速公路沿线的便捷条件和地缘的对外关联优势进行布局的选择条件。  相似文献   

14.
兰西格经济区是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集聚区和引领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先导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特色经济带。要推进矿产、水能等优势资源有序开发,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步消除瓶颈制约;坚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主体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加强联合协作,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二者间的良性互动,对促进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化至关重要。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3-2016年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面板数据,应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强度、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三者之间的互动机制。研究发现:在全国层面,产业结构升级在促进生态环境优化的同时,弱化了环境规制强度;环境规制具有"倒逼"机制,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也能促进生态环境优化;分区域看,产业结构升级均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优化,但受资源禀赋等异质性因素的影响,环境规制强度、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之间的互动机制存在差异。发挥环境规制的功能性作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6.
许正中  刘晓晨 《嘉兴学院学报》2005,17(1):96-100,126
该文从产业集群的国际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动力机制,提出了以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和促进产业集群创新为主要途径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东南亚地区通过实施挑选赢家式和渐进式两种不同的产业政策,形成了同一种政府引导型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作为一种成功的产业发展模式,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当前中国产业发展面临出口产业萎缩、处于产业链低端等挑战的同时也存在产业转移、新兴产业发展等机遇。对此,中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应借鉴东南亚经验,形成以内需为导向的产业结构,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的投资力度,通过财政手段和金融工具扶植具有“增长”能力产业的发展,建立专门机构来实施适度的差别化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仍不协调.东部地区的产业资本向中西部转移尚存制度上的障碍。文章基于东部产业资本向中西部转移的动机分析,对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在促进区域间产业资本转移的效果进行评价,为有效促进我国区域间产业资本转移。提出尽快在中西部全面实施资源税改革、落实增值税扩围和增加对中西部产业的流转税优惠以及推进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改革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经济地理学以及产业集聚理论,本文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提出一个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圈层经济结构理论模型和发展模式,以此深化和完善已有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尝试从理论上解决长期以来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重大现实困境。通过对圈层经济结构的形成机理的分析和初步的现实经验分析,文章得出结论:圈层经济结构有利于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改善我国现有的区域贸易格局、有利于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产业结构演进视角对中国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在深刻认识把握中国处于新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探索新型集约型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最终实现创新、高效、公平、持续的经济发展目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结构"双协同"发展体系——产业结构合理化改造和高级化升级的有效协同、产业结构高效化提升和生态化发展的有效协同,是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