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家电下乡”产品的消费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湖北省农户调查数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电下乡是中国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湖北省应城市6个乡镇17个行政村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就农户对家电下乡产品的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农户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的因素很多,其中,农户家庭总收入、消费支出倾向以及对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的评价对农户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的意愿有正向影响;户主年龄对其负向影响;户主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以及农户家庭总人口等因素对农户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的意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3.
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参与“家电下乡”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对陕西省杨凌示范区5个乡镇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西部农村居民参与家电下乡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西部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政策认知度、消费结构、家庭年收入水平、认为补贴比例是否合适对其参与家电下乡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本文认为,为进一步促进家电下乡在西部农村的有效实施,让更多的农村居民参与家电下乡,激发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需要提高西部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强化政策宣传力度,调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提高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实施差异化补贴政策以及提升家电下乡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4.
猪肉品牌化是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文章以长沙市猪肉消费者为样本,考察了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品牌信任、政府信任、支付意愿以及品牌猪肉的购买行为等。结果显示,长沙市消费者对品牌猪肉的认知度较低,对品牌猪肉及政府部门监管猪肉质量安全的信任度不高,导致消费者对品牌猪肉的支付意愿及购买行为均偏低。最后,文章针对存在问题的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空巢”家庭养老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空巢"家庭养老的影响进行了微观层次的探讨,并对该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结论是,子女外出务工对"空巢"家庭养老的诸多方面,例如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产生了显著影响,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因父母的经济、身体和心理状况,子女的收入和家庭状况,以及老人的配偶和老人有几个子女等状况而异。 相似文献
6.
种稻大户新农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江西省调研样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江西省16个县(市、区)1169户种稻大户农药新品种采纳状况的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农户农药新品种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农业技术扩散关注程度、种田人数、耕地规模、农户参加防治病虫害技术指导频率、种稻大户补贴政策满意度对新农药技术采纳有着显著影响,其中种田人数是重要因素,对农业技术扩散关注程度、耕地规模、农户参加病虫害技术指导频率、种稻大户政策满意度是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农民家庭人身保险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江苏和甘肃两省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江苏省和甘肃省870户农民家庭人身保险消费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t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分析了家庭属性、家庭成员属性、传统保障和社会保障四类因素对农民家庭人身保险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差异、人均纯收入、人情开支和户主受教育年限对农民家庭的人身保险消费行为有正的影响,而家庭平均年龄对人身保险消费行为有负的影响。该研究结论对于当前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民采用“两型农业”技术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两型社会”实验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型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而农民采用"两型农业"技术的意愿是实施"两型农业"的关键。本文利用农村实地调查数据,通过Logistic离散选择模型对农民采用"两型农业"技术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认为,农民采用"两型农业"技术的意愿主要受农民的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农民人均收入、是否参加专业合作组织、农民获得"两型农业"的信息渠道等因素的影响,并以此提出促进农民采用"两型农业"技术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刘高峰 《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7,5(3):334-341
中国伦理本位的核心是“人情”与“关系”。受传统礼俗、人情、习惯的影响,“人情消费”在居民的消费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通过“人情消费”,个体挣得“面子”和尊严,维持了作为该群体一员的资格。“人情”与“回报”是密不可分的,在熟人社会里,通过“人情”、“关系”,取得他人的信任的同时也取得了享有资源的权利。从“先赋性关系”到“获得性关系”的发展,“人情”与“关系”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11.
作为一项惠农政策家电下乡在使广大农民受益的同时还存在不少问题,结合对湖北省麻城市铁门岗乡的实证调查分析,总结出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宣传不到位,监管不严,补贴额度小和补贴手续繁杂;商家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利润低、售后服务难以及厂商间的不公平竞争;农民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基础设施落后和收入水平太低.对此,政府应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最终目的,以保证产品质量和适用性为前提,简化补贴程序,提高补贴水平,放宽产品品种与价格限制,并加强销售网点的渠道建设.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江西省284份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的调查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省外就业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年龄越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省外就业的意愿越低,上年打工月收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省外就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打工途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省外就业有显著影响。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及家庭特征变量等因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省外就业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文章根据甘肃省654户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基于行为决策理论,运用Probit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文化程度差异、是否在外非农务工、是否有城镇户口等自身特征的不同,会使他们对退出宅基地的态度产生差异;农户的从众示范效应和退出宅基地后不确定性风险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最大,是影响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的主导因素;宅基地的禀赋效应也显著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相关政策建议:(1)从社保、就业和宅基地退出后生活支出三个方面减少农户宅基地退出后的不确定性风险,从而消除其宅基地退出后顾之忧;(2)利用农户的从众示范效应分批退出;(3)采取多样化的退出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15.
构建“智慧型”农村公共服务模式,是数字化治理背景下促进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电子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题中之意。文章以整体性治理为线索,主张在农村“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中加载跨层级、跨区域和跨部门整合功能,使各级政府公共服务“权力线”与各部门公共治理“协作链”嵌入信息技术网络节点,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无缝契合与智能化协同。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村官"队伍不断扩大,但人们对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评价不一。本文基于重庆市的调查数据,对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多种因素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从而发现对大学生"村官"的自我作用评价构成显著影响,而过去认为可能会对其作用发挥有较大影响的一些因素,如性别、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等,则没有在本研究中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7.
国家级贫困县农村致贫因素实证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问题是当今社会最尖锐的矛盾之一,其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家级贫困县是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科学分析国家级贫困县农村致贫因素,并提出减贫措施,对于缓解国家级贫困县农村贫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利用江西省21个国家级贫困县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导致国家级贫困县农村贫困的因素,结果显示:农业机械总动力、地膜使用量、通电话村数比例、通自来水村数比例、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对贫困发生率具有显著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关于“经济实体”的概念,我曾认为要分成“完全的”或“目标性的”和“不完全的” (或“过渡性的”)两类,并认为强调国营农场职工家庭农场都必须办成独立企业式的经济实体,是产生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双转移”背景下广东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意愿较强,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认识到了接受培训的重要作用。欠发达地区(非珠三角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意愿远高于珠三角地区。随着年龄的增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意愿呈现持续下降趋势。高学历和低学历的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的意愿相对较低,而中等学历的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的意愿较高。身体状况较好和未婚的农村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培训意愿。从事非农职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意愿远远高于其他职业。农村劳动力的月收入和培训经历与培训意愿之间具有密切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湖北省209户农村家庭的入户访谈调查数据,首先运用Probit模型分析影响农户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然后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消费阶层农户消费行为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家庭消费决策者性别和年龄会影响家庭消费水平;风险偏好型的决策者倾向于增加即期消费而非预防性储蓄;家庭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数量会显著增加高消费农户的家庭支出,而这一因素对低消费农户家庭支出无显著影响;家庭收入水平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最大,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存在显著的消费异质性;收入预期对所有消费阶层的农户消费行为均产生了显著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还没有在高消费和低消费阶层中产生显著的消费引致效应;支付养老保险金不会影响高消费农户的消费水平,但却在低消费农户中产生了显著的消费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