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融资难是长期以来困扰和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担保贷款难则是“融资难”中之难。因此,健全和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2.
融资难是皖西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建立和完善担保体系.本文分析了当前皖西地区担保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担保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问题尤为突出。造成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主要在于民营企业缺乏优质信用记录、银行担保机制不完善、企业抵押担保资产不足、缺乏专门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等。政府应积极鼓励发展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的担保的机构,设立专门的民营中小企业贷款商业性政策性银行,完善支持民营中小企业的法规体系,提高企业信用度,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基础上促进民营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市场周刊》2004,(27):9-9
融资难一直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头痛大事”,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的中小企业板,主要是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其较高的门槛,使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望门兴叹”,中小企业创业发展时期巨大的资金需求仍难以满足。有关金融专家指出,担保难是目前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重要“病因”。不久前,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副司长陈燕海在广东发展银行举办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会议上称其为“国际性难题”。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经济发展,已发展成为我国现如今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民营企业重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民营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资金不足、贷款困难等障碍。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民营世界各国纷纷建立了各种融资担保体系,但其与银行相比仍有风险大和体系不完善的弊端。本文主要通过对民营企业担保融资风险的分析,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现状,提出完善民营企业担保融资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光剑 《中国市场》2011,(40):27-28
近年来,融资难特别是贷款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突出症结问题。为有效解决融资难这一问题,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因此,如何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已成为当前经济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论民营企业融资结构及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营企业融资难是由多方原因造成的。企业内源融资所占比重偏大 ,银行贷款所占比重明显偏小 ,有价证券在资本结构中所占比重更是微乎其微。这种体制上的原因使民间借贷对民营企业融资极为有限。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 ,利用资本市场 ,扩大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比重 ,建立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与监控体系 ,可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保障 ,优化融资结构。  相似文献   

8.
中小企业因其自身特点,其融资难主要是难在信用风险控制上.因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在于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为此,政府既要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投入;又要推动担保体系的完善;更要促进保险基金的建立.与此同时,还应积极推广若干优质中小企业"打包贷款"的融资模式,以克服单一企业的信用风险.  相似文献   

9.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融资支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融资难仍是当前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融资渠道匮乏、手段不足,资金向大型企业集中,现行合作金融风险控制机制仍不利于信贷资金投向民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从事民间融资的合法性界定不清、政府部门监管失当等,是当前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基本原因.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社区性股份制中小银行,尽快建立健全企业抵押和信用担保体系,大力发展金融租赁业务和典当业务,合理规范和积极引导民间借贷,着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有效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基本选择.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迅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难、担保难问题,并有效提升了社会资金的融通效率,这对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具有积极意义。但融资性担保公司由于具有高杠杆的经营特征,因而决定了其在融资担保过程中存在较高的风险性,这些风险极易转化为财政风险。因此,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对降低融资担保风险,构建功能完善、服务全面、运作规范、监管有效的担保融资服务体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朱伦 《商》2012,(23):95-95
江苏省融资性担保行业自2005年起迈入蓬勃发展期,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2012年以来,融资性担保机构风险事件频发,引起了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对融资性担保机构风险的关注,本文从资金方面、业务方面、内控体系方面对融资性担保行业的风险特征进行研究,并对监管部门的监管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马玉珍 《商业研究》2007,(3):105-107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国际性问题,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信用文化的缺失、财务管理混乱、缺乏信用担保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应推行发展中小银行、发展投资基金、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等具体的解决措施,以便从根本上突破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瓶颈矛盾。同时,从企业自身建设的角度制定相关的政策。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不但表现为企业贷款难 ,而且也表现为银行放款难。企业贷款难 ,主要是因为抵押难、担保难 ,同时还由于基层银行授权有限 ,办事程序复杂。银行放款难 ,主要表现为不少银行贷款占存款的比例逐渐下降 ,资金放不出去。其原因主要是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 ,抵押担保落实起来困难 ,对贷款责任人追究过重 ,基层银行授权、授信不足以及金融环境有待改善等。对这些问题 ,银行和企业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但在资金的供应方面 ,银企双方的意见 ,却又截然相反。银行方面认为 ,尽管实行了抵押、担保 ,但对比发达国家 ,我们的贷款…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商》2005,(4):123-125
1998年10月,全国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作为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突破口。同年12月,全国经贸工作会议决定着手组织开展“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试点”。2002年6月,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有了法律依据,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主体的全国性信用担保业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5.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成为束缚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融资困难的原因很多,既有历史的体制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还有银行不愿贷款的原因。对于这些原因,我们要具体分析,找出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症结所在。健全和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健全和完善资本市场,加大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素质,是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成为束缚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融资困难的原因很多,既有历史的体制一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还有银行不愿贷款的原因。对于这些原因,我们要具体分析,找出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症结所在。健全和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健全和完善资本市场,加大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素质,是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投融资环境很不乐观,造成民营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担保难的主要原因是政策环境不平等,法制环境缺乏保障,融资渠道不畅通。应大力改善民营企业投资环境,消除各种歧视,保护民营投资权益。切实确立民营产权与投资产权的不可侵犯制度和处罚制度,建立多极化的股权投资机制和项目融资担保体系,规范市场、保护权益、开通渠道,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平等、透明的外部环境,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霄 《中国市场》2010,(13):41-42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众多,在推进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14万多家民营企业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结合河南省的现状,提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主要应采取以下对策:改变对民营企业的认识;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健全治理结构;构建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银行信贷支持体系;加快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9.
宋朋来 《商》2014,(14):100-100
目前,中小企业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而经营风险较大、信用程度较低、可供抵押物偏少、担保成本偏高依然是中小企业融资过程的最大困扰。2014年5月6日,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签署法令成立“莫斯科贷款担保署”,旨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改善中小企业信誉等级低贷款难的现状,着力解决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难获得的问题。“莫斯科贷款担保署”这一俄罗斯国家担保体系的建立,对我国当前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发展带来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小企业融资与信用担保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资难是世界各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建立信用担保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融资难的现状及原因入手,结合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的现状,提出一些完善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的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