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转移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给农村劳动力自由迁移造成了障碍。大中城市下岗人员多,就业压力大。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既可拓展劳动力转移的有效空间,又可排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力全面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 的内涵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绝对剩余,是指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使农业劳动力的边际效益为零时,农业中供大于求的那部分劳动力。二是相对剩余,是指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使农业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达到全国平均劳动生产率时,农业中供大于求的那部分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剩余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是“三农”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全国范围内,农村经济中曾出现过多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如“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等。这些模式对促进农村工业化、提高农民收入和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有条件的地区仍应继续发展。但是不同于以上模式成功运作的地区,潍坊作为山东省的一个农业大市,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时,围绕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形成农副产品加工增值的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开辟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本文以潍坊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为实证,对劳动力转移的模式进行了深层次探索。  相似文献   

4.
贯昌福  林艳 《商业研究》2006,(6):200-20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减少农民,增加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有效转移成为振兴东北经济的关键。创新管理是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象最佳途径。以创新的视角去解决和完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和优化资源配置 ,以有效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方芳 《北方经贸》2008,(4):30-32
近几年,随着黑龙江省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成为全省农村中十分普遍的现象。但是,由于黑龙江省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一些不合理的制约及劳动力市场不健全等因素使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尽人意,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要特别重视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扩大乡镇企业经济规模。实现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平稳、有序、科学、健康地转移。  相似文献   

7.
赵春蕾 《中国市场》2008,(52):198-199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随着农业生产劳动率的提高和可耕地资源的减少,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凸显出来。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找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渠道。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虽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但是大量事实却表明,不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影响农村、农民、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处理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才能促进河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既有研究仅关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单向关系,本文利用我国1978-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使用VAR模型对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两者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互为格兰杰长期因果关系;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产生促进作用,且长期影响较强,而农民增收对劳动力转移产生的促进作用较弱.由此得出启示:应进一步加大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收入的高低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密切相关。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就业环境不宽松,劳动力需求信息闭塞,政府引导不足等问题。应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拓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发展多种形式的就业中介组织,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1.
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城市化的滞后发展,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成为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本文深入分析了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中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提出一系列对策: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以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  相似文献   

12.
当前,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速度慢,劳动力转移的区域有限。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乡镇企业发展规模小、速度慢,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甘肃省应大力开展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就业渠道;以特色农业带动非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走一条"就近转移"与"区域转移"相结合的道路;发展有组织的国内外劳动力输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从而稳定有序的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3.
基于剩余劳动力转移视角针对农民收入问题,以部分农民收入影响因素为自变量构建PLS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根据黑龙江省2000-2017年统计年鉴数据,运用maltab7.0软件数据处理,采用PLS分析法对预先选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所选取影响因素中农业产值、林牧渔业产值、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生产投资、非农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均呈正相关,其中农村外出务工人数是最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分析结果提出通过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合理调控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与非农业间的分配比例进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加快的,它也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前提条件。从理论上阐述了城市化、工业化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吸纳的过程,分析了湖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转移缓慢的原因,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促进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过程,它是一个劳动力由乡村流向城市,由低劳动生产力部门流向高劳动生产力部门的过程,剩余劳动力的这种转移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经济的发展。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的转移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真正开始的。研究了最近几年,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现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以及农村剩余余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效用。  相似文献   

16.
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借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经贸导刊》2004,(1):50-50
一、日本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政策措施。1.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减少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日本农业历史上素有“多劳多肥农业”之称,即主要采取多投劳力和多施有机肥料的方法发展农业,农业机械的发展较为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二战后,政府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农业机械化迅速展开,到70年代,全国已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进入80年代后,日本已成为世界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解放了农业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  相似文献   

17.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加快的,它也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前提条件.从理论上阐述了城市化、工业化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吸纳的过程,分析了湖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转移缓慢的原因,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较高,边远地区较低;异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盲目性。为防止农业发展因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而受到严重的冲击,应进一步强化支持农业的政策力度,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强化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最终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较高,边远地区较低;异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盲目性。为防止农业发展因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而受到严重的冲击,应进一步强化支持农业的政策力度,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强化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最终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学琴 《消费导刊》2011,(12):49-49
翼城县农业人口26.2万,农村劳动力16.9万人,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不足2.5亩,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8.9万人。在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组织,有计划的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