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为基本研究范式,实现了社会发展理论的范式转换与革命。它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最终价值目标,旨在构建一种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相协调的和谐社会,是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关于社会发展问题的最新理论成果。文章选择从科学发展观所实现的范式革命入手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哲学解读,以期达到深化认识科学发展观精神内涵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王静 《经济视角》2006,(8):93-93
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给我国的长远发展做了一个规划。使人们建立节约意识,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不光自己要生存,还要想到子孙后代的发展,这就是节约型社会,这就是科学发展观。而废旧塑料再生项目可以说是建设节约环保型社会中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的梯度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领域。研究这个新领域,有助于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一全景式观照。坚持科学发展的梯度性,也是改革开放30年我党的一个重要战略。科学发展的梯度理论在于从发展梯度的角度阐述科学发展观,研究科学发展的规律,研究科学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问题,关注科学发展的中间过程状态,论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必然逻辑,探索科学发展过程的创造性和谐,为科学发展的未来阶段提供理论支持。科学发展的梯度理论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以“反贫困”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初级阶段、以“重效益”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跨越阶段、以“讲和谐”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完善阶段。  相似文献   

4.
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是马克思理论的精华。技术进步和人的发展一样,是永恒的范畴,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技术进步是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杠杆,人的发展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深层次动因。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技术进步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而是曲折发展,有时甚至是对抗的。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要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推动技术进步的根本出发点,充分发挥人在推动技术进步中的核心作用,使技术进步与人的发展的目标相统一,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5.
刘思华 《经济纵横》2013,(1):122-124
社会生态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生态关系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所关注的许多社会、生态与经济问题,同样也是生态经济学必然要面对的一些基本问题,原因在于生态经济学原本就是社会生态学专门研究社会经济的学科领域,是社会生态学的诸多分支学科和新的发展方向之一。因此,随着社会生态学的建构与发展,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定将迎来全新的发展。同时,只有切实实施协同发展的战略方针,才能保持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与循环,确保社会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优化,实现人类社会的均衡发展。因此,社会生态学的研究和协同发展论的创立,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等,无疑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谢作文 《经济师》2006,(1):243-244
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己、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发展的价值取向等问题。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审计理论与实践,才能促进审计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梯度理论研究——在科学发展观语境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的梯度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领域。研究这个新领域,有助于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一全景式观照。坚持科学发展的梯度性。也是改革开放30年我党的一个重要战略。科学发展的梯度理论在于从发展梯度的角度阐述科学发展观,研究科学发展的规律,研究科学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问题,关注科学发展的中间过程状态,论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必然逻辑,探索科学发展过程的创造性和谐,为科学发展的未来阶段提供理论支持。依据科学发展的梯度理论,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以“反贫困”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初级阶段、以“重效益”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跨越阶段、以“讲和谐”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完善阶段。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因为这一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是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遇到的挑战和考验,在解决实践中新问题的时候形成的新观点新理论。科学发展观不仅明确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驱动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岳军 《江南论坛》2009,(10):26-28
科学发展观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得失,结合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全球发展的大背景而创立的,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理论是指导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指导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县域处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城市与农村的连接点,  相似文献   

10.
孙俪 《经济师》2005,(9):60-61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文章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微观角度评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法的现状及其相应对策,并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商业银行法创新发展的思路。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理论创新,我国商业银行法才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加适应社会发展,从而更有效地促进金融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实现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现实社会的不和谐主要源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扩张和资源总量的有限供应之间的矛盾,这使得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由于明晰的产权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因此体现资源产权关系的资源所有制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产权基础。  相似文献   

12.
社会和谐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和谐社会,可以通过建立与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来实现。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具有激励、约束和配置三大功能,因此有效的产权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有效的产权制度在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构建产权制度的重点是要解决国有企业产权、农村土地产权和知识产权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跨越式发展绝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满足于一时的所谓"发展",而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发明和不断创新,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探索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发展平台。宁夏跨越式发展的实现必须紧紧依托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这样的跨越式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4.
生态和谐社会:社会观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两大基本关系出发,提出了生态和谐社会概念;并认为生态和谐社会是一种高级的社会形态,是生态和谐与社会和谐二者的结合与统一。论文对生态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五生:即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政治、生态社会和生态环境;并提出了评价生态和谐社会和谐度的五类12项指标;最后,对当前构建生态和谐社会的四项任务,即社会结构城镇化、经济结构工业化、农村生活城市化和生活环境生态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的原则和发展层次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耀 《经济与管理》2006,20(10):5-8
循环经济是一种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和哲学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它的提出为解决人类社会后发展中出现的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途径。由于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对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为不断探索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途径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政府生态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而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政府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更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明确政府对自然、市场、公众和政府自身的生态责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调查问卷和实证研究为主,以典型的边疆民族地区——云南省为例,对制约边疆民族地区贫困村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因素进行研究。根据产业布局理论,从地理位置因素、自然因素、人力资源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5个维度,构建了影响边疆民族地区贫困村发展生态农业的20个指标。400份调查数据显示,承包土(山)地确权登记情况整体较好,有助于农村土地实施“三权分置”;生态农业发展水平整体较差,仍以传统农业为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提取出排名前五位的因素,分别是生态产品的市场销路、村两委的领导能力、基础设施、发展生态农业的技术人才、发展生态农业的资金。相对于其他因素,这五个因素是优先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生态资本构成要素解析——基于生态经济学文献的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资本是一种新型的未来资本,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本.生态资本理论研究是全球生态化发展进程中不可回避的基础课题,而明晰生态资本的构成要素不可或缺.本文通过对生态经济学文献的回顾,梳理了生态资本的概念界定、生态资本的价值评估、生态资本运营等问题,认为生态资本的构成要素应该包括使用价值、产权、生态技术和生态市场.在理论上廓清生态资本的范围,有利于在实践中明确生态资本运营的方式和过程,为生态资本运营提供可资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19.
生态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形态,代表了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方向。我国发展生态生产力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也是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我国发展生态生产力的目标指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并最终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生态理念是发展生态生产力的理论先导,生态科技是发展生态生产力的物质基础,生态经济是发展生态生产力的具体模式,生态制度是发展生态生产力的现实保障。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城镇化则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二者在西部地区能否实现有机结合,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从西部地区生活模式传统,生态观念淡漠,城镇发展环境不佳;人口分布不均,生态消费过度,城镇体系发育不全;产业结构初级,生态压力加剧,城镇经济发展乏力;协调发展困难,"两型"社会难建,城镇整体质量不高四个方面的阻滞因素入手进行分析。提出了转变生态观念,改善城镇发展环境;科学合理规划,健全城镇演变体系;承接产业转型,增强城镇发展动力;构建"两型"社会,提高城镇发展质量等相应的破解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