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3 毫秒
1.
城市交通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与保证。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城市交通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城市交通状况的改善仍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市交通不畅,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城市基础设施的“瓶颈”。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势  相似文献   

2.
这个世纪初,大连的决策们又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大大连”。“大大连”的提出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更引起了大连市民的广泛思考。“大大连”是不是否定了“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城市发展理念?大连是否需要做大?大连能否做大?大连怎样做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仙桃市按照“经济外向型,产业轻结构”的发展定位,抢抓“1+8”城市圈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与武汉城市圈及圈内城市的产业联动、市场联网、设施联通、科技联姻和开发联片,主动承接武汉辐射,打武汉牌,走昆山路,唱开放戏,求大发展,为融入武汉城市圈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刘奇  周霄 《发展》2008,(3):36-38
让农民当好农民 农民工职业定位上的不确定性,使多数务工农民既不能稳定地进入城市产业系统,也无法有力地驰援新农村建设。从我国城市的预期承载能力和农村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当好农民”依然是当下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一部分农民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静脉产业”的渊源以及国外“静脉产业”发展的经验,认为中国现处于发展阶段,城市的“自我恢复与清洁”能力等还不发达,仅仅凭靠企业独自发展,很难使得城市静脉产业链条迅速构建。因此构建适应于中国国情的城市静脉产业链模式.需要政府政策引导、法律支持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对我国静脉产业乃至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俊 《魅力中国》2011,(21):305-305
近年来,在快速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发展出现了一些严峻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在城市发展问题上,出现了“大跃进”式的发展模式,一味“做大做强”,纷纷争做“国际大都市”、“区域中心城市”。为了满足城市扩展用地的需要,许多地方政府牺牲耕地剥夺农民利益,大规模圈占耕地,出现大量的“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由此带来城乡对立,社会冲突,危害社会安全和社会发展等问题。城市土地无序扩张是城市化不健康的主要表现,城市蔓延扩张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建设用地指标的现象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7.
薛志谊 《宁波通讯》2014,(9):98-107
“没有轨道交通的城市是一个不完整的城市“——10多年前的一句话,曾经刺痛了很多城市的心。宁波的机动车保有量2011年就突破了100万辆,单靠路面交道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快速大容量轨道交通作为大都市的最明显基因,理应被植入这座成长中的城市。  相似文献   

8.
爱上治愈系     
魏浩浩 《走向世界》2012,(17):70-71
“治愈系”,一个现代人都不陌生的词汇。在伤心的城市里,人们时不时的需要一些温暖人心的东西:在浮躁的城市里,总有那么一段时间是需要“被治愈”的。于是,治愈系的电影、美食、音乐、摄影,甚至治愈系心理学也出现了。在“治愈系”的家族里,分分钟都在“上演”着沁人心田的温存,它虽不能替你“根治”受伤的心灵,但却能为你抚平忧伤。人们无法抗拒“治愈系”的不断出现,因为即使是一分钟的“治愈心灵”,在这个充斥了竞争、压力、效率的城市里,也是弥足珍贵的。  相似文献   

9.
王海德 《中国经贸》2008,(24):85-88
城市本身并不适合生态系统的完善,需要依赖于其他生态系统的存在而存在。从系统控制论和城市生态学的角度看,城市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区域系统,它和周边的农村集镇以及其他城镇构成了一个更大范围的,互动辐射都市圈层或城市地带。城市依赖性强的特征使每一地区城市发展,都必须处理好农村社会的关系,将城乡视为一个整体,才能使城市生态系统正常运作。对城市生态的管理必须从整个都市圈区域进行规划管理。同时,在城市生态系统循环中,生态发展的管理也不能仅限于对环境要素的单一管理,而必须将环境循环圈和人口、资源以及经济循环圈作协调统一的整合控制。本文首先较系统剖析了当前我国城市生态恶化的主要趋向,然后提出了建设可持续城市的新生态发展观,最后从“制度创新”、“行动创新”、“组织创新”等层面论述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方案。  相似文献   

10.
诗阳 《中国西部》2011,(21):78-81
城市发展已经出现拐点,对硬件设施的过度强化不再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低碳环保清沾思想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社会经济形态逐渐从粗放型经济转为集约型经济模式,人类呼唤可持续性经济发展,自然界向人类敲响了警钟。“让城市更美好”的愿景需要每一位地球公民积极转换发展思维,将自然万物看作与人类主体息息相依的生命共同体,再造一个“绿色之城”。  相似文献   

11.
邹小芃  章智 《浙江经济》2003,(12):42-43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市功能,创造良生活环境是所有城市追求的目标。但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资金,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难以满足这种巨额需求。同时,由于《预算法》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这决定了地方政府不能通过赤字政策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  相似文献   

12.
张静  王迪 《黑河学刊》2014,(1):16-17
“低碳”已经渐渐的走进每个人的生活中。发展低碳经济在城市当中也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认知。在人们心中一提到“低碳”就是节约用纸,节约用水,多步行少开车等等,这些都是与城市生活息息相关,而说起农村低碳却似乎二者没有任何的联系。发展低碳经济不应该仅局限于城市,广大的农村也同样需要发展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3.
柳博隽 《浙江经济》2014,(20):60-60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率先实施城市化战略,率先提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俨然是全国城市化的旗舰,一直走在城市化征程的最前列。但是,无可否认。浙江城市化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就城市自身发展而言,在“两个最严格”土地政策的约束下,原本就已稀缺的土地资源更是“捉襟见肘”,“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模式已难以为继;同时,城市管理运行效能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也目益凸显,浙江城市发展需要转变方式。  相似文献   

14.
柳博隽 《浙江经济》2014,(16):60-60
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也是城市化的“智慧推进”过程。要按照新型城市化的思路,产城联动、建管并重、城乡一体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人口要在城市安居乐业,无论是城市的“硬件”还是“软件”,都需要进行新的变革,一种新的城市建设模式——智慧城市正在兴起。  相似文献   

15.
发展中小企业不能片面理解“发展是硬道理”,而注意“效益是硬中之硬”。效益是全面经济效益、包含用户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对县属国企要“精求所有”,抓优放劣。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中小企业要尽量“用旧、入园、创新”。要在依法治县的前提下,扩大企业产权和生产要素的流通。  相似文献   

16.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经营与发展理论的迅速兴起和传播,引起了全国各城市的普遍关注。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理论与实践为经营城市资产、挖掘城市资源、拓展城市空间提供了新的领域与手段,打开了各级政府城市发展建设的思维空间,从上海浦东新区建设规划到“长三角”和珠江“泛三角”的跨省市区的区域规划功能布局,都无不体现经营城市和城市建设发展的理念。效仿区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内蒙古的赤峰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满洲里市、海拉尔区、集宁区、伊金霍洛旗等一批城市,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指导实践,掀起了大规模经营城市、建设城市的高潮,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城市建设规模越大,发展越快,越需要各级政府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牢固地树立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城市经营和发展。打造城市品牌,更加理性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构建和谐城乡。  相似文献   

17.
莱州市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是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近几年来,我们积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从新兴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坚持“突出特色,高点起步”的原则,加快推进社区建设,使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迈上了新台阶,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地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等10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一、加快改革,建立与社区建设相适应的城市管理体制。一是改革“市管镇,镇管村,村管民”的旧的…  相似文献   

18.
《走向世界》2014,(8):52-53
活着的城市,需要聆听当事人的声音。一言一语,不求准确,但求鲜活。城市性格的传达,多来自他们。百万分之一声音的集结号,自说自话的满足感,人与城,通过声音,产生了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9.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建设的“龙头”,它通过规划方案对“人与地”进行控制,对城市空间布局、空间发展进行合理组织,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个科学的规划可以吸引人、激励人、鼓舞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此后又被定义为“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不会使后代人福利减少”,也即所谓“代际要公平”。  相似文献   

20.
张捷 《环球财经》2013,(6):44-48
某些舆论偷换了“当年GDP财富增量”与“社会流通当中财富总量”两个概念,并以此作为妖魔化中国的立论的基础。对于中国特色不能妖魔化,中国现阶段有很多不同于世界的具体情况需要仔细研究,不能以这些问题的存在来否定中国的发展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