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飞跃、社会的发展,人们把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在公共关系,品牌传播等大众传播的研究上,这的确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忽略了人际传播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关于这方面的书籍、论文都还不够详细,不够深刻,而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对于我们每个社会中的人来说都不言而喻。大众传播的每一个环节都贯穿了许多人际传播现象,本文试图通过探讨人际传播活动中的审美心理过程,发表一些关于如何建立和谐、积极的人际关系方面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公民新闻也称为"参与式新闻",是每个人在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都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行为。随着互联网的普遍使用,公众可以快速接收并传播信息,公民新闻勃然兴起。人们开始通过博客、微博和公民网等形式积极参与信息的传播。然而,在公众享受更多的话语权和自由空间的同时,也导致信息海量聚集且良莠不齐。如今,公民新闻兴起的繁华现象已经展现在大众的视线之中,但其背后的不足和弊端却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曲正 《活力》2013,(24):66-66
传播观念是传播活动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和表象,是传播活动在人的意识中的集中绎和凝聚,也是人们对传播实践的见解与评价。纵观中国新闻传播的实践,可以发现,在传媒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中国的传媒体制在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以及世界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下,中国传媒的传播观念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闻传播的教学方法和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闻的传播速度的加速,新闻更新速度的加速,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也高,他们不仅仅要有敏锐的新闻发现能力和组织能力,更要有娴熟的现代化传播技术的操作技能和更丰富的综合素质来整体把握新闻的传播。为了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新闻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新闻标题的斟酌拟定,一直是新闻业务研讨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标题对于电视新闻尤其是电视社会新闻更为重要,一部优秀的电视社会新闻作品,配以精彩的标题,不仅可以诱人眼球,引人入胜,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视社会新闻的整体质量和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新闻传媒是实现社会精神文明水平提高、舆论监督与引导以及弘扬正义与公平的有效途径,新闻传媒传播偏向现象的出现对于新闻传媒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建设都产生着消极影响,所以对新闻传媒传播偏向问题以及平衡策略作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新闻传媒传播偏向问题以及产生原因作出分析的基础上,对新闻传媒传播偏向问题的平衡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中的新科技、新发明在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今天,更好地传播和普及新科技知识,对于提高受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播者的水平等因素,导致传播效果不佳的科技新闻报道屡见报端.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要想增强科技新闻的可读性和传播效果,应从下述几个方面去努力.本文想探讨的是,站在传播者的价值和目的角度的传播效果,以及如何有效地提高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来玉良 《活力》2011,(8):166-166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和传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对于学习知识和传播的主体——人来说.只有不断地知新、求新和创新,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脚步。额闻传播更应如此。一、知识经济要求新闻传播的主体不断知新记者是新闻传播的主体。知识经济的最大特色就是信息的总量庞大,涉及的领域庞杂,信息的传播速度快、更新快,要适应这个时代,当好新闻记者,就必须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及时调整知识结构。补充知识内容,获取和存储新的信息。没有这个前提,通过新闻媒体传播新知识和新信息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网上播报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越来越多,社会大众已从传统的新闻信息的接受者转变为新闻的传播者和制造者。传统的由上至下的新闻传递方式已经很难适合新闻发展的节奏,这对新闻采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自媒体时代信息发展的途径,净化网络信息传播氛围,从而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0.
王海涛 《中外企业家》2009,(5X):134-135
早在古时的口头新闻时代,战争与新闻传播就有着密切的关系,进入现代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时代,两者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也更加复杂。就CNN在海湾战争中的表现来探讨现在社会中战争与新闻之间的关系,着重与战争对新闻传媒的成就和新闻媒体对战争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1.
韩业宏  于靖 《活力》2005,(7):221-221
当代新闻传播进入图像传播时代,“带你走进新闻现场”的新闻呈现方式已经成为不仅是具有影像优势的电视传媒全力追求的境界,而且报纸等平面媒体也纷纷提出“读图”理念,扩大视觉新闻版面、提高图片编辑水平,营造可以使人“一见钟情”的魅力,在争夺受众有限的“初始注意力”的竞争中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于是,在讲究视觉冲击力的阅读需求下,新闻组照脱颖而出,以其全方位、多角度、生动回放“新闻进程”,具有强烈现场感的特色,受到报纸编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别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日前的一种重要的传播现象——新闻发布会进行分析和前瞻。在微观层面上,依据传播模式理论对新闻发布会的传播要素进行了界定,绘出了新闻发布会的传播模式图。在宏观层面上,笔者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提出了社会宏观信息传播系统的概念,认为新闻发布会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宏观信息传播流程,丰富了大众传播的形式,扩大了大众传播的外延。独立的专业的新闻发布机构的出现将是社会信息生产流通领域的分工进一步细化,有助于提高社会宏观信息传播系统中信息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是世界新闻传播事业飞速发展的一百年,也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飞速发展的一百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我国新闻传播媒体日趋多元化,手段日趋现代化,新闻传播  相似文献   

14.
孙红岩 《活力》2012,(19):116-116
深度报道在选择事实时以人为中心,探讨事实对人的生存,发展、自由的影响和作用,探索人的生存与社会发展的更深层次关系;深度报道的人文价值取向深刻反映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为背景的中国新闻生态和新闻文化的变化,它的内在品格也符合新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下受众对新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赵丹琪 《活力》2011,(11):185-185
播音是有声媒体传播信息的重要环节。我们常说“播新闻不难,播好新闻却很难”。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播音语言在原有准确规范、朴实无华、圆润饱满、简洁明快的基础上.对于播音的语速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在当前信息社会中.人们对信息量的要求,促使了新闻播音要有一定的速度。要清楚明快。播音的语速究竟应该有多快,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人主张新闻播音提速。有人呼吁让提速的播音慢下来。  相似文献   

16.
田烨 《中外企业家》2013,(6Z):241-241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每个人一天要被动接受的信息达到了近两千条。对单一受众来说,由于绝大多数的信息都是无用或不被需求的,所以"地毯式"轰炸的大众传播在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达不到从前的效果,并且使多数受众产生了信息屏蔽的习惯。这种传播形式是相对于大众传播形式的,我们称之为分众传播形式,它的产生代表着一个新的媒体形式雏形的出现,意味着一个新的传播时代的到来。笔者主要分析了手机媒体的发展对分众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都会面临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危机。危机出现后对社会组织的形象、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都会带来负面影响。社会组织应当对危机进行有效的管控,而管控危机的基本手段之一就是信息传播。研究信息传播在危机管理中的机能和规律对于提高社会组织管控危机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加速了新媒体的诞生,而手机媒体作为第五媒体,既继承了传统媒体的优势也发挥了新媒体的特点。并且手机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现代智能手机集录音、照相、摄像、编辑文字于一体,从而为新闻传播的时效性、真实性创造了条件。并且手机媒体的使用范围特别广,所以如果用手机媒体传播新闻可以扩大新闻的传播范围,从而很好地起到新闻宣传作用。因此要想了解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首先要知道手机媒体的特点,才能更好的为加强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正面影响奠定基础。本文主要通过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探讨手机媒体的优势和具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经营者》2005,(5):26-27
<正>中国传播已经迎来了新的发展拐点,需要核裂变的催动力。——丁俊杰致开幕词每个人都是受众,但我们知道最有价值的传播是什么? 2005年4月15日,中国传播盛世之夜。4月流光异彩, 由《经营者》杂志主办的“2004中国年度传播榜中榜”评选结果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揭晓。自2005年开始,《经营者》杂志协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导报杂志社、中央电视台的强势机构联手缔  相似文献   

20.
邱丽娜 《活力》2012,(7):50-50
新闻的故事化报道。是媒体自身发展和受众需求不断提高的结果。新闻故事化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喜好,容易与受众形成情感互动,在新闻界被广泛认同,成为众多记者在新闻写作中频繁使用的表达方式。这种新鲜、生动、细腻的新闻叙述方法改变了我国新闻报道长期以来存在的单调、僵化、枯燥乏昧的状态,加之“故事”比“事实”更具趣味性和传播性,从而使新闻作品的可读性也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