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明清福建的民营手工业,几乎遍及各行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了重要和主导的地位。这一时期,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外向型”生产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民营手工业的生产关系产生影响,并引起其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明清福建的家庭结构及其演变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对于中国传统家庭的分析,通常有“大家庭”和“小家庭”之别。所谓大家庭,是指由两对及两对以上的配偶组成的家庭,具体又可分为:由父母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主干家庭”;由父母和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由同一代中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已婚者组成的“联合家庭”;等等。所谓小家庭,是指只有一对配偶的“核心家庭”,主要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构成。一般认为,大家庭是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家庭模式,而在实际上并未成为中国传统家庭的主要形式。这一估计是否符合历史实际,必将影响我们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认识,因而有必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明清福建的疫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福建的疫疠很多,但志书记载甚简,大多只谓“疫”或“大疫”。本文着重资料方面的搜集,以供人们深入研究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唐朝以前,土地的分配是由国家或主要是由国家来实行的。而进入宋代,封建统治者就在时势的逼使下不得不采取了“不抑兼并”、“田制不立”的国策,这就为贫富的急骤分化打开了缺口。实际上,贫富分化是封建秩序的大敌,统治者想竭力寻求补救这个缺口的药方,义田的出现正适应了这样的要求。可以认为:义田是封建秩序长久维持的有效活细胞。由于它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一经忧国忧民的范仲淹提倡,马上就在全国各地发生了效应。福建是当时号称穷乡僻壤,多有聚族而居的特点。因此,福建义田的发展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在本文中,笔者仅就史籍中出现的家族内义田的史料爬剔梳理,对福建家族内义田的发展及其社会背景略作论析,敬祈指正。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代福建的土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两代,福建西、北部广大山区,由于佃农反抗、起义以及小股经济土匪活动的频繁,而沿海一带又屡遭倭寇的侵扰和海盗的劫掠,出现了许多地主筑建的或以乡族名义筑建的土堡。这些土堡,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农村社会的产物,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对研究明清农村生活、乡族关系、阶级斗争和民俗演变以至于建筑艺术,都是珍贵的实物资料。厦门大学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研究组于一九八四年冬、一九八五年春两次赴闽南、闽西、闽中诸县调查,发现若干明代始建的土堡及筑堡民间文献。现将所得参照史志资料,予以初步的剖析。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福建官民绅商僧孝节等各色人等都加入了兴办义田的行列,从而使义田越出家族界限在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内发挥作用,这便促进了明清福建民办社会事业的大发展。 一、桥渡路井的大量修造 修造桥渡路井是地方的基础公共事业。在唐以前是靠官府收入由地方官吏督办而成的,但唐以后封建政府的这种职能随着对地方直接控制的松弛日益削弱,而这些公共事业却不能因此而废止。于是从宋代开始义民兴办义田投资于修桥设渡挖井辟地就得以发展起来,福建多北方移民,聚族而居,而福建又地形复杂,山多水众,造桥设渡需要较多的开支,这都为义田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汉唐以来,庐山成为重要的宗教圣地之一,人们对其开发也由点到面逐渐展开.明清时期,庐山开发渐趋高潮,人们在原有开发的基础上从山脚逐级向上伸展到山腰直至顶峰.随着庐山寺院建设的扩张以及山地垦殖的推进,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进一步破坏,最终引发了庐山的自然生态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9.
叶用成 《发展研究》1998,(11):21-22
1998年1~9月,福建省工业完成现价产值1460.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增幅比全国平均高2.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二位。工业品销售率95.05%,比上年同期高0.39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完成471.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3%,从1998年4月份开始,出口交货值累计增幅逐月回升,已连续4个月实现两位数  相似文献   

10.
11.
1999年6月以来,国际石油价格飙升,短短的18个月内,国际油价从每桶10美元上升到38美元左右。今年3月起,OPEC国家增加了产量但油价并未降低。原因既有经济形势的变化导致的供求失衡也有投机者的炒作。不管怎样,油价上涨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明清福建烟草的生产与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中叶,随着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烟草从吕宋传入福建,并得到广泛的传播,成为福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一、烟草从月港传入1、月港的海上贸易福建省烟草的传入与月港的海上交通与贸易十分密切。月港位于今龙海市海澄镇西南部九龙江下游的江海会合处,是从海澄港沿南港顺流往东直至海门的“外通海潮,内接!I]涧’伯9一段优良港道。港内河床开阔,水面平稳,两岸有许多天然的小船坞,是海商停船的好地方。月港除了地处九龙江出海口的优越地理位置外,最重要的是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前此地尚未设置县治,“官司隔远,威命不到”,自…  相似文献   

13.
明清福建植被的破坏与水土流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蕃薯传入福建 ,为救粮荒 ,人们到处开山种薯 ;时值商品经济发展 ,茶与木材的需求量大 ,人们又都上山植茶 ,并伐森林贩卖。由是山地丘陵的植被残遭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 ,而使许多农田水利被毁、江河淤塞。生态环境变坏 ,恶果不堪设想 ,人们应该吸取教训  相似文献   

14.
论明清福建会馆的多种形态王日根如果说宋元以前福建主要以人口移入为主,那么明清时期的福建则显示出人口大量流出的景象;如果说在人口流入中家族是人们建立新居地的纽带,那么在人口流出中会馆则成为人们开拓其事业的基地。正是通过会馆,福建人流向北方、流向内地、流...  相似文献   

15.
福建“地狭人稠”,始于宋代。时为耕地不足,住在沿海的人们已向滩涂要地,从事今天四大平原的围垦与建设。,“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垦荒规模最大。住在山区的人们也为温饱“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层山之颠苟可真人力,未有寻丈之地不丘而为田。  相似文献   

16.
<正>对于进入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两代来说,农业生产仍被放在民生的首要位置,它不仅是人民生活的基础,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明太祖说:“比年以来,时岁颇丰,民庶给足,田里皆安,若可以无忧也”;~((1)) 清圣祖认为:“农事实为国之本”。~((2)) 可以说,农业生产是探索明清经济发展的一把关键钥匙。然而,虽然“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发展”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广泛,研究方法多样,但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一部对明清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研究得较为全面、系统的著作问世,且如江泰新、苏金玉两位研究员所指出的“人们研究农业生产时……很少与人口变动联系在一起”,~((3)) 以往研究存在着只侧重于土地资源等方面的不足。故而,两位研究员合作撰写了《明清农业经济发展变化与启迪(1368—1911)》一书,在总结数代学者成果的基础上,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明清时期农史全貌的图卷,不仅为学界系统整理了相关史料与数据,亦为今后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7.
长江流域总人口,1949年末为19,000多万,到1987年已发展到37,700多万。38年间增长95.95%,平均每年增加486万人,平均每年递增率为18.2%。人口密度由1949年106.4人/km~2增加到1987年208.6人/km~2。现就长江流域人口的生态地理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分析如后:一、人口的生态地理分布长江流域人口分布具有如下特点:①按三大经济地带分,中部和近西部人口比重大,东部和远西部人口比重小;②平原河谷、丘陵地区人口比重大,山地、高原地区人口比重小,海拔200~1000m高度内人口  相似文献   

18.
徐小龙  张炳光 《发展研究》2001,(10):11-11,17
一、福建工业技术创新体制的变化过程 福建工业技术创新体制经历了从政府计划推动型向市场拉动型转变的发展过程。 在传统计划体制及随后的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福建工业技术创新主要依靠政府计划推动进行。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深化过程中,福建工业技术创新由政府计划推动逐步转变为市场拉动。  相似文献   

19.
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鉴于前此倭冠海盗活动的频繁,遂于福建漳州海澄的月港局部开放海禁,准许民间海商告给文引出洋兴贩,于此确立和实施了“纳饷过洋”的饷税贸易制度,海澄月港因而成为当时福建乃至全国唯一合法的民间海外贸易口岸。除月港之外,从其他口岸出入的民间海外贸易活动,均为明朝视为非法而加以取缔和镇压。明王朝这种有限度的开禁,长此以往,不仅无法顺应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日益发展的需求,而且也难以适應当时西方殖民者日趋东来以后变化多端的海外局势。迄至天启、崇祯之交,随着荷兰殖民者的侵扰以及明朝海禁的再度严申,使得明朝于海澄月港实施的饷税贸易制度陷入了难以继续维持的境地。崇祯五年(1632),鉴于海澄月港“饷额屡缩”的事实,明朝罢废  相似文献   

20.
明清福建的里甲户籍与家族组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时期的家族组织,由于基层社会的自治化而得到了强化,在某些方面具有基层政权的职能。本文主要依据明清福建地区的族谱资料,探讨里甲户籍的世袭化及其对家族发展的影响。 所谓里甲户籍,是指隶属于里甲系统的户籍,包括里长户、甲首户、甲户和畸零户,其性质不同于民户、军户、盐户、匠户等专业户籍,也不同于单纯为交纳田赋而设的钱粮花户。大致说来,明清时期的里甲户籍,既是征派差役的依据,也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明中叶以降,由于里甲户籍的世袭化和里甲差役的定额化,使里甲户籍成为家族组织的兴衰标志之一。为了便于分析,有必要对里甲户籍与里甲差役的演变过程略作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