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并非戏言的现实 自2009年始,中国内地房价一直在攀升。据中国社科院的一份调查显示,目前北京的收入与房价比已达25年(西方国家收入与房价比一般为6~8年),同时认为有85%的国民已买不起房子。  相似文献   

2.
房价收入比是指房屋总价与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值,反映了购房的难易程度,也折射出房地产行业的泡沫。根据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度《全国35个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排行榜》数据,2015年全国商品住宅房价收入比为7.2,其中北京14.5,连续3年位列全国第一,成为全国购房难度最高的城市;内蒙古依旧位居最末,仅为4.4。  相似文献   

3.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08年我国的房价收入比已降至6.78,但与国际房价收入比3至6的合理区间相比仍然偏高。由于房价仍有下降空间。再加上居民收入的增加。估计2009年房价收入比将降到6.2左右的合理均值。  相似文献   

4.
俞荫成 《中国外资》2011,(20):215-217
房地产的快速发展致使国内房价连连走高,房屋居住功能被人们所看淡,更多将购房看做是一种致富与投资的捷径。当一个物体被抛向空中划出的抛物线总有一个顶端,过后便是下落的曲线,我们从当前的房价收入比可以大致的看出这个抛物线的轨迹,本文将传统的房价收入比赋予权重,使得新定义后的房价收入比更具有现实意义,更直观的考察当前的房地产泡沫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的快速发展致使国内房价连连走高,房屋居住功能被人们所看淡,更多将购房看做是一种致富与投资的捷径.当一个物体被抛向空中划出的抛物线总有一个顶端,过后便是下落的曲线,我们从当前的房价收入比可以大致的看出这个抛物线的轨迹,本文将传统的房价收入比赋予权重,使得新定义后的房价收入比更具有现实意义,更直观的考察当前的房地产泡沫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6.
不同收入家庭住房抵押贷款LTV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冰  刘洪玉 《上海金融》2003,18(10):9-12
本文利用1999年3月到2002年10月北京市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微观数据,应用平行数据模型,研究了不同收入家庭中请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时,贷款利率、房价收入比和家庭收入特征属性对其贷款价值比率(LTV)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贷款利率和房价收入比对购房家庭选择贷款价值比率,分别有显著的逆向和正向效应;与房价收入比相比,贷款利率的变化对家庭贷款需求的影响更大;贷款利率和房价收入比对不同收入家庭贷款价值比率选择的影响无差异,但在房价收入比大致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居民家庭选择的贷款价值比率会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7.
基于房地产供需理论和宏观调控理论,依据湖南省14个市州房价与收入数据,考量区域住房支付能力的时空演变规律与相关宏观调控政策。结果表明:2008年和2020年湖南省房价收入比均值分别为0.129和0.155,均低于国际公认的0.3标准;湖南省住房支付能力空间分异明显,房价收入比呈现出明显的湘西北高、湘东南低的特征;根据房价收入比的演化特征,将湖南省14个市州划分为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城市采取差异化的住房支付能力调控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2010—2022年中国135个城市房地产信贷、房价、房租以及家庭收入与消费数据,考察房地产信贷对住房可支付性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城市房地产开发贷款占比越高,城市房价收入比越低;城市住房抵押贷款占比越高,城市房价收入比与房租收入比越高;房地产信贷对房价可支付性的影响大于房租可支付性;房地产开发贷款提高城市中等收入者住房可支付性,但住房抵押贷款降低城市中等收入者住房可支付性。因此,住房信贷政策应主要解决城市中等收入者房价可支付问题而非房租可支付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房价收入比的社会差距及政策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房价收入比是考察居民购房能力的一个通行指标。2005年,我国平均房价收入比只有6.77,并不是很高,而且与国际平均水平接近。但我国房价收入比的社会差距很大,2005年最低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是22.69,而最高收入户只有2.45,前者是后者的9.5倍,大大超过国际同等差距。这种巨大的社会差距,要求我国政府应对不同收入群体实施不同的住房政策,保障居民的基本居住权利。  相似文献   

10.
关于家庭可承受的房价与收入之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应在3:1~6:1之间,这已为国内房地产界普遍认同。但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这一结论普遍适用于各国、各城市吗?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一种测算单个家庭所能承受的房价收入比的方法并分析了影响单个家庭所能承受的房价收入比的因素,这一方法可用于测算“各理房价收入比区间”其次指出所谓的“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并非普遍适用,它与对“合理”的界定、所针对的家庭群体的经济状况及其所能得到的金融支技有关;最后阐述测算“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区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预期收入增长与城镇居民购房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我国普通城镇居民户的购房能力.与传统的房价收入比概念忽视未来收入增长相比,本文提出了"理论房价收入比",建立了一个能够反映居民户现有资产、未来可支配收入增长、利率和购房意愿等因素的模型,并对我国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进行了合理性检验.研究结果显示:除深圳外,其它一线城市实际的房价收入比都要远远高于理论房价收入比,表明这些城市的居民户对当地普通住宅的支付能力很差.对二线城市的研究显示两种房价收入比差值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但总的来说,我国城镇住房价格居高,居民购房能力普遍偏弱.  相似文献   

12.
王瀛 《时代金融》2008,(2):47-49
近年我国房地产业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的增长,"泡沫"存在与否引发争议。住房是人的一种基本权利和基本的社会保障,房价的变动关系着国计民生和社会的稳定。国家自2003年以来对房地产业着重关注,并不断加大调控力度。2006年国家更是从行政、金融、税收和流通、土地领域等多个层面对房价进行地毯式调控.但从国家统计局与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这些调控措施对房地产投机需求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全国房价却依然较快攀升。本文使用2000~2006年的相关指标(房地产租售价格指数、商品房空置率、房价收入比和房价与物价指数比)来进行分析,对我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加以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我国商品房价格与城镇居民收入比例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房价收入比”虚高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出发,系统、深入地分析了“房价收入比”指标的真实含义,并就该指标国内外在统计、计算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充分讨论,重点探讨了“房价收入比”指标国内外的可比性,最后提出协调我国房价收入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32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拓展Matlack和Vigdor的模型,考量房价、城市规模与工资性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房价上涨会引起以基尼系数衡量的工资性收入差距缩小,但当城市规模处于较大水平时,房价上涨又会拉大工资性收入差距;城市规模扩大会显著缩小工资性收入差距,但当城市房价已处于较高水平时,城市规模的继续扩张则会拉大工资性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5.
如果引用美国的居民房价收入比进行参考的话,中国高达13倍的房价收入比至少可以让中国发生一百次比当前美国更加严重的金融危机。因为,发生次级贷危机的美国房价收入比只有6倍。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3—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三期面板数据,利用房价收入比作为住房负担能力的衡量指标,实证分析老龄化背景下房价收入比对家庭创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房价收入比越高,家庭参与创业活动的积极性越低;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会进一步加剧高房价收入比对家庭创业活动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老龄化加剧背景下,高房价收入比的创业抑制效应主要集中在仅有一套房的家庭中。基于此,提出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需积极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并引导家庭理性配置资产。  相似文献   

17.
对房价收入比科学涵义的再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房价收入比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城市居民住房消费能力和房价水平的综合指标。科学界定房价收入比的涵义,对于有效提高这一指标的应用价值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还应客观认识房价收入比在实际运用中的功能特征,以利房地产理论研究、政策制定以及企业经营。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不同收入居民对住房消费品和投资品双重属性的偏好差异,结合居民的住房偏好特性,考量收入差距对房价收入比的影响。结果显示:收入差距对房价收入比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低于门槛值时,影响为抑制作用;高于门槛值时,影响转为促进作用,且随着收入差距进一步的扩大效应更为明显。鉴此,应聚焦缩小收入差距,合理引导居民住房消费与投资,以有效控制我国房地产价格泡沫趋势。  相似文献   

19.
龙锋  邓启峰  陈琼蓉 《海南金融》2010,(11):29-31,59
应用商品房均价与人均月收入比对房价的解释程度可以衡量房地产风险。本文在分析海南省目前的房地产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论述将商品房均价与人均月收入比作为评论海南房地产风险的原因,结果表明,其对海南房地产风险测度的结果比较吻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0.
中国房价不会主动的回落,最大的可能性会被"隐形"的金融风险牵连下来。房价,一直是中国人最为关心的话题。有房族在问要不要再买,还是卖出;无房族在问要不要追,还是等一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太贵,北京、上海、广州的房价已经超过了东京的水平,而国人的收入比东京还差了一大截。三线城市房价不算太贵,但是比起当地的收入却不便宜,而且库存量惊人,"鬼城"不少。近日,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在接受《中国房地产金融》专访时表示,常识告诉我们中国的房价已进入高危区了,可是开发商和部分专家却说还有十年牛市,连2012年大力打压楼市的政府也不出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