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溥  蒋周文 《云南金融》2011,(2X):62-62
2007年美国出现次贷危机以来,金融市场大幅动荡,以美元为代表的外币币值明显波动,使得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单极货币体系受到众多质疑。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日益高涨,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一步研究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显得由为迫切。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小娜 《中国金融家》2011,(11):142-143
人民币国际化概念由来已久,但真正拉开人民币国际化帷幕的却是金融危机的发生。它使世人进一步认识到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更让国人意识到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转变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到目前为止,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研究主要从8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3.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以美元为主要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至关重要,而人民币国际化则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币国际化既有收益,也有成本。文章在先简略地对人民币国际化内涵以及可行性进行梳理后,再通过对国际化的收益与成本进行详细阐述,分析表明,国际化带来的收益整体上远远大于成本。因此,应积极创造国际化的有利条件,逐步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是美元国际化的历史,其中的经验教训为今天研究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很多有益借鉴。本文从货币国际化的定义和利弊分析入手,通过对美元国际化历程的探讨,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国际货币多元化是当今世界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潮流。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是与该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经济贸易总量相联系的。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人民币国际化是必然趋势,然而在美元和欧元两大货币体系面前,人民币的国际化首先是以人民币区域化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6.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IMF债券与人民币国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给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带来压力和动力,近期IMF批准了发行债券的框架,并与我国签订了首个债券购买协议,我国将以人民币购买不超过500亿美元的IMF债券。IMF发行债券以及我国以人民币购买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以及人民币国际化都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我国应抓住这个机会,"借道"IMF债券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揭示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存在的缺陷,要求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再加上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收益,人民币国际化又被重新提上了日程。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具备了应有的软实力,但距作为世界货币应有的硬实力还存在很大差距,所以在金融危机下,人民币国际化应选择日元国际化和美元国际化途径相结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建立多元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是大势所趋,但是这一体系仍然不稳定,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目标模式应以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形成"三足鼎立"格局,在此基础上建立以特别提款权(SDR)作为共同储备货币,与美元、欧元和人民币并存,即"3+1+n"体系。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推动人民币加入SDR篮子;与此同时,应苦练内功,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9.
全球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但不会像中国的贸易自由化那样迅速。国际货币体系具有很强的惯性依赖,货币替代明显滞后于经济实力的相对变化,而美元正处于国际储备货币的壮年时期,当前的人民币难以替代美元。况且,美国将竭力维持其美元霸权地位,使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更为缓慢和棘手,朝着人民币作为显著国际储备货币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更为广泛的积极主动性,但不可急功近利。  相似文献   

10.
<正>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及美元债务危机,凸显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严重缺陷,目前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使欧元体系濒临崩溃,使改革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共识,也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人民币国际化是个庞大的  相似文献   

11.
<正>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及美元债务危机,凸显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严重缺陷,目前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使欧元体系濒临崩溃,使改革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共识,也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人民币国际化是个庞大的  相似文献   

12.
美国金融危机使各国深刻认识到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的局限性,纷纷呼吁构建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制度。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开始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工作。尤其是自2009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更呈加速之势。人民银行继2010年扩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改革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已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中国和国外尤其是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人民币已经逐渐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流通和使用。目前中国一方面积极参与多边层面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区域层面的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同时也加速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基于此通过阐述国际货币化的职能,分析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条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引发全球金融震荡,国际上“去美元化”的呼声高涨,“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危机.区域内货币的合作和一系列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深切表达了非美元货币意欲打破美元“一币独大”的垄断局面的诉求.在此背景下,世界非美元货币纷纷加速其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在危机中也欲谋求新的突破.人民币国际化过程是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危机中如何谋求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突破成学术界研究和探讨的热点话题,本文从人民币国际化现阶段问题出发,研究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针对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困境提出相应推进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稳定发展,而且可以优化全球货币体系,避免类似于"美元危机"现象的发生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是货币国际化的最高阶段和终极目标。近年来,我国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  相似文献   

16.
本轮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病,改革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已成为全球经济界和金融界的普遍共识:中国作为全球增长最快、影响力日益上升的经济大国,既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切身利益相关者,也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解决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中国经济大国地位不匹配、不协调的问题,打造与经济实力相当的国际化货币,成为各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金融危机引发了各国对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弊端的深刻反思,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再次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金融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契机,带来了机遇,但人民币国际化在获取收益的同时也面临着风险,收益与风险并存。本文通过对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及风险的分析,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路径,尽可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香港:从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到人民币离岸中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改革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共识,这也为人民币实现区域化、国际化开创了一个历史契机。本文研究认为,2008年末,中国政府相继出台政策,充分显示官方有意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并且发展路径逐渐清晰,以人民币债券为突破口,推动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继而人民币成为区域储备与投资货币,实现区域化;香港应首先成为人民币国际结算中心,而后建立成清算型的人民币离岸中心,为人民币、港币、澳币的事实上一体化及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一场空前的金融海啸横扫世界经济。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各国对以美元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多种弊端的深刻反思,在危机的过程中全球兴起了改革或重建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的争论。很多政要和研究者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是全球货币和金融体系过度依赖美元所致。改变这种均衡的体系对提振世界经济增长是必要的。美元的衰落需要新的国际货币替代。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日高,中国应该抓住机会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在赞成和期待中,我们需要冷静地思考人民币国际化所面临的收益与风险。  相似文献   

20.
国际生产效率区域转移与货币体系错配:人民币国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国际生产效率区域曾在英国,后又转移到美国,国际货币体系也由此从英镑为主导的金本位制,转为以美元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际生产效率区域逐渐从美国转移到东亚各国.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制造业效率突出区,对外贸易量急剧增加,但使用的计价和结算货币仍然是美元,出现了国际生产体系和货币体系的不一致现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错配.这种错配造成东亚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金融动荡,在中国表现为承担着美元外汇占款带来的巨大成本,使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日益加深.对此,必须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改革国内金融市场,分"三步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等,逐步摆脱美元体系错配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