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7 毫秒
1.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事实证明,改革开放的决策是正确的。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改革开放不可能取得成功。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问题导向,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对于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推进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永恒夙愿,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明确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发展历程,贯彻党的二十大赋予新时代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指引,坚持党的领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及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于指引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矢志不渝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持续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从马克思民生思想的主要内涵来解读改革开放的民生成就,可以发现改革开放正是坚持马克思民生思想为指导,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和社会需求,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君弟 《理论观察》2011,(4):148-149
现代化叙事方式立足于现世,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接受西方的进化史观和发展史观,以世界现代化进程视角重新审视中国近现代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把中华民族各阶层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现代化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在世人面前,从一个崭新的、宏大的视角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提供了较好的教学选择。  相似文献   

5.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 发展奇迹,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形成了十大经验: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构筑强大的国家能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富民强国作为党领导经济建设的终极目标和价值追求;依循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分阶段完成不同中心任务,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同发展;逐渐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促进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不断优化分配结构,形成了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分配制度,更好地促进共同富裕;处理好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形成了"党的领导—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按照均衡与非均衡动态调整的战略发展区域经济,优化调整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形成了从有侧重的发展到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中国产业持续健康成长;充分调动了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协同的经济调节架构与激励机制;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共同富裕问题,围绕实现共同富裕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内涵之一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论述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强调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规定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内容,创新性回答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有何重要地位”“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有哪些实践路径”等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之一,蕴含了丰富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政策价值,加速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共同富裕问题,围绕实现共同富裕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内涵之一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论述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强调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规定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内容,创新性回答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有何重要地位”“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有哪些实践路径”等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之一,蕴含了丰富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政策价值,加速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开放性。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发展性的理论体系,中国具体实践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要拓展。其二,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放性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坚持国际与国内相结合,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坚持基础与发展相结合,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其三,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发展,需要大力培育并弘扬时代精神,发展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方法,拓展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视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经济发展前景1、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民经济经历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工业化过程中,以满足人民群众温饱为主要目标的轻纺、食品工业加速发展阶段在80年代末期已经完成,目前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加速工业化新阶段.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1978年到199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24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57734亿元,年均增长9.9%,是这一时用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日用…  相似文献   

10.
孙婉萍 《黑河学刊》2007,3(6):129-130
社会主义本质是效率和公平的统一。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确立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为增强国力、富裕人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1世纪的中国,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凸显出"公平正义"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党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和分配过程公平,坚持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韩保江近期撰文认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当前国内外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对推动“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完成好这一重要任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内化到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过程中,通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税收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如何解放思想实现税收事业高质量发展,是需要当代税务工作者深思且要明确回答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秉持"五观"理念,坚持"六化"标准,围绕现代化目标,实现新时代税收事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经济税收更加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基础,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中国人民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要持有批判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从而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王小丽 《魅力中国》2009,(10):16-17
回顾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大致可分四个阶段。面对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及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改革沿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基本路径依次前进,决定了中国改革必然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回顾30年的改革,我们必须坚持理性改革的态度,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改革的结构性路径。积极培育中等收入群体力量,坚持和谐改革观,实现社会改革的和谐目标。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体系,突破经济体制改革的瓶颈。构建公共服务型、市场管理型、法制型政府,实现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文化产业发展为路径,以综合效应为目标的和谐文化建设,实现文化改革的软实力提升。  相似文献   

16.
曾伟 《改革与战略》2012,28(4):4-6,10
文章按照建构——发展——创新的理论演化思路,分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民族化、当代化和普适化。文章认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建构基础是其民族化过程;而其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则要求其以"建设性"为基本表征实现其当代化过程;普适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经济理论演化的发展目标,其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存在依据。  相似文献   

17.
吴洪涛 《理论观察》2022,(10):59-62
当前,我国正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交织时期,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我们更要看到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巨大变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特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利用机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生产力,以促进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提升人民幸福感。本文将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生成条件出发,论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使中国人民对剩余价值理论更加了解,以增强人民的“四个自信”,从而使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更加充满信心,以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坚持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形成了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予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光阴荏苒,岁月峥嵘。引领中国独立富强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迎来90岁华诞。 回顾过往90年历程,党与人民鱼水相依的根本保障是,前者始终居安思危,审时度势,敏锐把握时代主题,坚持代表人民利益。其中仅自1978年以来,党的中心工作契合民心,及时转入现代化建设,一穷二白的中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重要特征,二者相辅相成。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引发展生态经济,是推进二者协同共进的重要路径。发展生态经济是践行“两山”理论、以绿色发展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同时,彰显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生态意蕴。它以推动自然生态要素参与生产和分配为主抓手,有利于发展生态生产力、改善生态经济领域生产关系,提升富裕程度和共享水平,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促进作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动生态经济建设,依靠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实施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因地制宜探索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模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为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开拓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